孙翠平,崔立志
(1.铜陵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安徽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继生态理论、低碳理论之后与时俱进提出的新理论。20世纪60—70年代的生态理论是面对城市发展与自然日益对立的现实问题时提出的,重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2003年首次由英国政府提出的低碳经济理论是为了应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频发的问题,重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而2008年提出的绿色发展理论是为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等多重现实问题。[1]因此,绿色发展理论的内涵要大于低碳理论,除了针对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的问题,还与后金融危机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复兴和创造就业的问题息息相关。绿色发展的内涵体现出人类未来发展目标和方向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首先,绿色发展要满足全球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其次要摒弃“重产出,轻治理”发展模式,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再次,要适应民众对生存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全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另外,发展速度要以质量和效益为前提,要转变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忽视GDP的内部构成及人均GDP的增长情况,要以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绿色发展更应有绿色惠民,增加人民福祉之意, 也就是说要让人民切实享受到绿色发展的成果。[2]
在绿色发展内涵的指导下,国内外多方学者和机构对特定区域绿色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和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面以联合国先后推出的环境经济账户2000和环境经济账户2003(简称SEEA2000和SEEA2003)最具有权威性,是各国进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范本。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核心指标从各角度直观反映绿色发展制约和促进因素,不需要指标加权,因此无法综合评价绿色发展的情况。当前,OECD、UNEP、UNESCAP等国际组织分别以不同的侧重点提出了多指标测度体系。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是在选择核心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进而加权综合而成。综合指数能够反映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绿色发展整体情况在全国或全球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绿色发展的动态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当前,影响力比较大的综合指数有耶鲁大学提出的环境绩效指数EPI,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以及2016年由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3]
上述三种评价方法适用情况和侧重点如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是政府部门采用,侧重以全面宏观的视角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核算,借此了解环境资产的可用量,全面认识各经济体对能源、水和其他物质资源的使用方式,掌握环境退化与资源耗减情况,目的是评估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常用在多角度直观反映研究对象绿色发展的制约和促进因素方面,但由于无需对各指标赋权,因此无法对研究对象的绿色发展综合水平进行评价,也就不能实现研究对象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弥补了绿色发展多指标测度体系的不足,能够反映研究对象的绿色发展整体情况在全国或全球所处的位置以及自身绿色发展的动态变化,实现绿色发展的横向和纵向比较。
2016年由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等部门联合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各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监测考核,各省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年度评价。此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绿色发展的情况,体现了“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的各项主要任务。指标体系由资源利用情况、环境治理情况、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等6个一级指标和55个二级指标构成,并且明确了各指标的权重及其加权方法。本文紧扣绿色发展的内涵,借鉴《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同样设立了上述6个一级指标,同时兼顾指标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数据的可得性[4],下设了38个二级指标。与《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相比,二级指标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受数据可得性影响,取消了包括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Ⅴ类水体比例、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自然岸线保有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率、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等在内的17个指标。二是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本身就能表征数据的时间趋势,因此将绝大部分相对指标改为绝对指标,如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改为单位GDP能源消耗。三是结合安徽实际和数据可得性,将部分指标进行了替换,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替换为环保系统人员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替换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体系详见表1。[5]
在权重方面,借鉴《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中6个一级指标权重并保持不变,二级指标中有剔除的,将剔除的指标权重按照其他二级指标各自权重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表1 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有的指标值越大越好,称为正向指标;有的指标值越小越好,称为逆向指标;有的指标值越接近某个值越好,称为适度指标。在综合评价时,要将上述各种性质的指标同趋势化。
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本文搜集了2008—2016年上述38个指标的年度数据,数据均来自安徽各年度统计年鉴。由于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性质以及量纲不同,因此必须将指标数据分两步进行处理。
(1)指标的正向化。
指标正向化的方法通常分为倒数逆变换法和倒扣逆变换法。由于当指标原始值过大或过小时倒数逆变换法完全改变了原指标的分布规律,导致综合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因此本文采取倒扣逆变换方法。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逆向指标和适度指标正向化公式分别为公式(1)、(2)。
(1)
(2)
其中xij为第i个指标第j年的数据,k为第i个指标的年均值。
(2)指标的无量纲化。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数值都是客观数值,无量纲化的过程不应消除指标的变异信息,而应保留各指标的变异信息,因此本文采用均值化的方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具体方法为公式(3)。
(3)
2.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的测度
根据处理后的各指标数据和赋予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安徽省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具体计算方法为公式(4)。
(4)
1.安徽省绿色发展指数
将正向化和无量纲化的指标数据带入一级指标指数和综合指数公式,得到如表2的结果。
表2 安徽省绿色发展指数
为直观地显示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依据表2数据画出折线图1。
图1 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折线图
2.安徽省绿色发展二级指标的年均值
表3 安徽省绿色发展二级指标年均值
3.安徽省绿色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针对上述实证结果,从纵向时间维度和横向内部结构两个维度分析安徽省绿色发展的特征及其趋势。
(1)从纵向时间维度上来看,可以得出安徽省绿色发展的两个特征及趋势。
一是无论六个一级指标指数还是综合指数,2008年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最低,这主要源于2008年及其之前政策面和实践面对绿色发展重视程度不高,2008年之后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全面落实和逐步深入人心,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才有了质的突破。二是从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来看,各年度虽有波动,但以长期趋势来看呈向好的态势。说明安徽省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行各业以及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和落实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从横向内部结构来看,可以得出安徽省绿色发展的六个特征及趋势。
一是安徽省资源利用情况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4年之后资源利用有恶化的趋向,表明资源闲置和浪费的情况有所抬头,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究其原因可以从资源利用情况下设的二级指标中得到启示,11个二级指标中年均值排在后五位的分别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B111、用水总量B13、能源消费总量B11、节水灌溉面积B16、资源产出率B110,上述情况表明安徽省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重资源量的投入,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进一步说明安徽省完全实现粗放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安徽省环境治理方面呈周期性波动,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直至2015年又呈上升趋势,具体到下设的7个二级指标中年均值排在后两位的是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B24和环保系统人员数B27。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得到诠释:从微观操作层面,安徽省还有相当部分危险废物未得到有效处置,对环境存在潜在的威胁,环保系统的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从宏观机制层面,安徽省环境治理并未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存在决策层的短期行为。
三是环境质量方面总体形势不容乐观,2015和2016年与之前年份相比,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具体到环境质量下设的6个二级指标中均值排在后两位的是化肥使用量B35和农药使用量B36。由于化肥和农药使用主要集中在农业,因此上述情况表明安徽省农业生产离现代绿色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也折射出安徽省环境质量离百姓追求青山绿水的宜居环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是生态保护方面呈稳中上升趋势,具体到5个二级指标中均值排在后两位的是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B44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B45,表明安徽省可以在陆域自然保护区保护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进一步落实工作,巩固和提高生态保护的成效。
五是增长质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表明安徽省经济结构越来越优化,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年降低,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持续性越来越强。具体到5个二级指标中均值排在后两位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B54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B53,表明安徽省可以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技术产业以及其他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上发力,进一步提升安徽省绿色发展水平。
六是绿色生活方面呈越来越向好的趋势,表明安徽民众对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越来越认同,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的意识越来越强。具体到4个二级指标中,均值最低的为城市建成区绿地率B62,表明安徽省城市整体绿地面积与百姓追求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的诉求还有差距,可以以此为发力点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基于上述安徽省绿色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以下从六个角度探寻制约安徽绿色发展的因素。
安徽绿色发展的实践面和执行面从根源上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消费端的老百姓,二是企业端的经营组织。老百姓既是绿色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广泛的践行者。脱离公众的参与,绿色发展的根基必定不牢靠。在不少公众的心中,绿色发展仅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事,忽视了细微处的节约效应,在节电、节油、节水、节气,垃圾分类等生活细节上还未形成节约各种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企业端一方面存在资源浪费、闲置、循环利用率低的情况,另一方面依然普遍存在重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生产、轻集约化和内涵式发展的现象。同时,安徽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未形成共识,还未从关系人类生存的高度去理解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上述情况和政府部门的宣传仅停留在口号等表面工作,而忽略了从社会各界切身利益的高度去进行宣传有关。[6]
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无边界性决定了环境治理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区域内部、区域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多维度合作。安徽省环境治理工作还主要集中在环保及其下属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的协作,而且环保系统投入的人员数量不足以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存在不同任期官员之间的“责任断档”问题,这使得环境治理的连贯性和长效性难以保证。
高端技术和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安徽绿色发展更是如此。绿色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对环境带来的危害;另一方可以提高资源的产出率,充分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包括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在内的各物质的循环利用率。
绿色技术以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先进的技术性能而成为全球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和突破口。他是一种以“环境友好”为创新重点的涵盖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材料、清洁生产工艺、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和生态修复等众多领域的复杂技术群。由于以下复杂的原因,安徽省绿色技术的推广存在难度,限制了其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是和其他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他的应用需要经受社会经济系统的长期考验;二是市场上已有主流技术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已有技术的先入为主优势导致应用者形成了稳定的消费习惯;三是绿色技术下生产的产品往往价格比较高,市场主体处于短期利益的考虑,有排斥绿色技术的动机。当前绿色就业虽是就业的新风尚,但是安徽绿色产业提供的职位内部结构不合理,低端岗位占比较高,薪酬待遇也不够理想,这大大降低了对掌握环保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绿色发展的环境质量和增长质量。安徽省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特征,各个地区基本上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且第二产业中投入产出比高的高端智能装备业占比还不高。第三产业中能耗低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还未形成强有力的产业优势。上述产业结构特征使得安徽省环境质量面临很大的威胁,增长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现在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安徽绿色发展离不开绿色产业链的构建。绿色产业链是指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促进各环节的绿色发展,实现自然与社会各相关群体的良性互动,达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徽省绿色产业链一方面还普遍存在着断环和孤环的现象,链上各环节的协同意识还不强;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产业链比较短,未将所有相关环节纳入进来。比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以科研院所、高校和大型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绿色技术研发机构,其研究成果与生产环节的对接程度不足,使得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处于下游的市场调研机构对绿色技术的应用情况并未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来进一步指导技术研发和企业生产。上述情况削弱了绿色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这对处于刚刚起步的绿色产业是非常不利的。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好基于大数据的新兴互联网技术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课题。安徽省在绿色发展中对上述技术的利用还很有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利用电子政务吸引社会公众和企业参与到绿色发展管理和决策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公众关于绿色发展的民意诉求的效果还不明显;三是还未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揭示环保数据间的关联和背后规律方面的作用。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电子化的特征。另外受知觉选择性的影响,人们总是习惯性接收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基于上述两点原因,绿色发展理念的传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除了靠专门的政府和环保部门的网站宣传外,还应该加大与各大社交媒体的结合力度。利用如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快、应用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提高传播效率。二是避免口号式、枯燥式宣传,要从绿色发展对公众切身利益的深度去提高宣传效果。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个区域、各个组织、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因此要建立多元主体共管制度,并将环境治理作为一项常态化和长期化的工作,环境治理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有连贯性,不能因某一任官员人事调动而使政策落实断档,要杜绝新官不管旧账的痼疾。同时,要加大环保部门的人员投入,保证环保工作的落实到位。[7]72-80
提高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范围需要多管齐下。首先,采用利基战略,为目前还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创造一个独立于正常竞争市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安徽省对绿色技术的扶持责任已呈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担的局面,政府已通过税收减免、补贴、改善融资环境和简化行政审批程度等多个方面助力绿色技术的推广,同时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创新技术领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其次,提高绿色技术企业的自生能力,提高其获得不低于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水平的能力。这需要绿色技术企业深挖内功,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降低企业成本。最后,通过设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刺激绿色技术的应用需求。市场需求是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最根本支撑。当前由于绿色技术的正外部性还未充分发挥,依托绿色技术的绿色产品的价格还不具有竞争力,导致市场对绿色技术的需求疲软。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比重、建立更广泛的绿色项目示范区,提高社会对绿色项目的认知度;以喜闻乐见、潜移默化的形式营造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社会氛围,让公众意识到绿色技术的应用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8]
在调整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刺激了绿色产业对拥有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将绿色产业高端人才锁定在该领域,除产业吸引力之外,还需要薪酬制度、晋升制度、企业文化制度等共同发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着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投入产出比高的第二产业和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能耗低的第三产业。
由于产业链具有抗风险能力强、供需关系稳定等优势,现已成为产业竞争的主要方式。从绿色产业链本身来讲,构建安徽省绿色产业链可以从接通和延伸两个层面展开。接通绿色产业链是指将安徽省内区域及邻近区域断续的产业部门,借助产业合作形式有效串联起来;延伸绿色产业链是将一条已存在的绿色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将包括绿色咨询业、绿色市场调查等在内的服务业及绿色产品售后支持等环节尽可能多地纳入到绿色产业链中。
从绿色产业链构建主体来看,安徽省政府应制定更加系统化的绿色产业政策,为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企业角度,要形成产业链的共赢意识,和上下游企业构建良好关系。
绿色发展离不开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和信息化。上述五化的实现依赖于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发挥上述新兴技术对绿色发展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让绿色发展落地生根;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公众的民意诉求,与环保部门的统计工作相结合,形成更丰富真实的环保数据库;三是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上述数据库背后的规律,为制定绿色发展的政策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