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冰 巴恬恬
2020年,《莫愁》将迎来创刊35周年。时间从不宽待,无论是人,还是刊物,都无法抵挡时光奔涌向前,但我们希望通过一行行文字,记录下时代洪流中生命的得失与成长。无数生命的汇集,呈现出时代真实而立体的模样。
35年间,《莫愁》采访了无数优秀江苏女性。时光荏苒,曾在《莫愁》留下印记的她们,有秉公执法者,胸怀大爱,道济天下;有叱咤商海者,抱诚守真,信守不渝;有传承技艺者,格物致知,甘受清寂;有耕耘农事者,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数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时光改变了风景,改变了容颜,却不曾改变她们对一方天地的持守,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久久为功,终有所成。
《莫愁》有幸和她们彼此映照,本期“总编策划”再次走近她们中的一些人,我们希望从她们身上看到时光赠予的成长,也希望从她们身上找到一些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的美。所幸,我们看到了,我们找到了。
《莫愁》一直记得你,
我们从不会忘记,每一个相遇者。
编辑手记:
2013年,《莫愁》采访了原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姜霜菊。那是一个忙碌的上午,她几乎没时间坐到办公桌前,一直站着为前来咨询、办案的人解答问题、处理案件。我们几乎是见缝插针地完成了那一次采访。自1984年参加工作,至2018年1月正式退休,全身心投入工作的34年里,姜霜菊所办案件无一错案,无一当事人申诉,无一当事人上访。2019年12月,《莫愁》再次拜访了姜霜菊,这一次,她终于得空,坐下来和我们聊了聊这些年所走过的路。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几十年如一日地处理着邻里矛盾、家庭财产纠纷、夫妻关系等鸡毛蒜皮的事,对此,姜霜菊说:“法官不是官。法是一种大爱,爱这世上每一个需要保护的人,法官就是这大爱的执行者。”
“某个案件对承办无数案件的职业法官来说,并不起眼,可对每一位当事人来说,这可能是他这辈子唯一的一次官司。所以,为了这众多的‘一生一次,我必须反复掂量斟酌,真正为当事人考虑,为双方当事人找到一个平衡点。”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
2013年7期
熟悉姜霜菊的人爱叫她姜大姐、姜阿姨,她思维敏捷,语速轻快,是个极擅沟通的人。她进行调解,从来不会只有一种定式,多数时候她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急起来却也能连珠炮一样把当事人一顿数落。什么情况下,面对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她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有一件案子,是她职业生涯中印象极深刻的,从中也足以看出姜霜菊灵活变通、亦柔亦刚的个性。
早年间,在赣榆农村,有不少人赴贵州、云南等地“买媳妇”。终日酗酒、游手好闲的常某也去贵州娶回了媳妇叶某。每次酒喝多,常某就会打骂叶某。叶某不堪忍受,带着女儿跑回了贵州。转眼孩子要入学,为了迁户口,叶某多次赶回赣榆起诉离婚,却总因常某拒不出庭无奈作罢。面对法院的传唤,常某甩下一句:“除非法官上我家来开庭!”
叶某第四次起诉时,案件转到姜霜菊手上,看到这位母亲为了孩子如此奔波,姜霜菊当即决定特事特办。
姜霜菊领着书记员来到常某家时,他正喝得醉醺醺的。常某怀疑自己眼花了,因为他从心底觉得法官不可能为了一个外地人真的到家里开庭。看着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只剩空酒瓶的屋子,姜霜菊严厉地开口了:“你没老婆,好不容易娶了个老婆,却不把老婆当人;生了女儿,又没有爸爸样子,你还算个男人吗?你有脸管自己的女儿吗?你想过她未来怎么生活吗?”一连串提问让常某酒醒了大半。
姜霜菊接着循循善诱:“离了婚,女儿可以好好长大,你也能够重新开始,赚点钱去看女儿,她日后还会认你……”常某听着听着眼泪流了下来。姜霜菊放缓语气:“孩子女方带,学费女方出,人家对你的要求不过是签个字,让孩子好上学,难道这么一点小事你都不能为女儿做到吗?”常某立刻答:“能做到。”
只要能把案件办好,语重心长也好,劈头盖脸也罢,都是姜霜菊沟通的方式。这背后真正让人信服的力量,来自她那颗真诚、仁爱的心。
拿到常某签字的调解书,姜霜菊马不停蹄赶回法院。原本从受理到结案至少需要20天,姜霜菊一天就把事办完了。看到调解书,叶某愣住了,她说不出话,只剩眼泪不停往下掉。
叶某要请姜霜菊吃饭。姜霜菊说:“我给你特事特办就是想让你今天就能回去,不多花这一晚的住宿费。快走吧,女儿还在家等你。”叶某不愿走,姜霜菊一路连拖带拽,把叶某送到法院门口。叶某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小捆钱让姜霜菊收下,那是数张1元、5元、10元的纸钞,被小心地捆在一起。
“唉呀,那一瞬间我真是太伤心了。”多年后回忆起来,姜霜菊还是忍不住心酸。见她不收,叶某急得跪了下来。姜霜菊只好把钱接过来,她说:“这笔钱,是我的了吧?”叶某点头。她接着说:“是我的,我说了算,现在我把它给你,请你代我转交给你的女儿,让她好好学习,好好长大。”
叶某无言,她抱着钱边走边回头,姜霜菊只挥挥手,示意她快去赶车。
姜霜菊说:“有人会误解我们的工作,尤其像我处理婚姻案件比较多,以为我总是劝和不劝离。其实不是的,我只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该劝离的,我一定劝。”
姜霜菊在职时,法院里很多人去找她请教工作方法。现赣榆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曹胜就是其中一位。姜霜菊的一段话让曹胜谨记至今:“所有的办案技巧都绕不过一个‘情字和一个‘理字,‘情是感情,‘理是法理。要寄感情于法理之中,以情動人。”
姜霜菊去外地监狱进行民事调解,想到服刑的是赣榆本地人,她会特意带上煎饼、小鱼和花生,它们卷在一起,就是赣榆当地的一种美食。这份心意,让不少服刑人员一直记挂。其中有一位出狱后来看望她,姜霜菊一时没认出来,他急切地说:“你带着煎饼和小鱼去监狱找我的呀!”姜霜菊笑了:“记得,记得。”
如今,姜霜菊在赣榆区法院里的“姜霜菊调解工作室”继续忙碌着,空闲时间还要去各处作报告、演讲。每次演讲前,姜霜菊都会提前在家练习,她不知道,崇拜她的小孙子一直在偷偷模仿。有一次别人问起孩子:“你奶奶是做什么工作的?”他马上自豪地说:“我的奶奶是姜霜菊——人民的好法官!”接着有板有眼地背诵起来:“30多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民事调解的第一线……”
编辑手记:
接受采访的时候,贲友兰刚结束一个项目的投标工作。戴着金边眼镜,身穿蓝色上衣的她,精神气十足。看到《莫愁》编辑,她笑了。8年前,我们也和她有过一场对话,那时候的她毫不掩饰自己作为创业女性的兴奋感,谈了很多关于未来的设想。今天,在这栋9层的高楼里,我们见证了她用梦想构建的家园。她不仅是造梦家,还是领航人。
夜夜躺在梦想之上,仰望星空,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贲友兰说:我的幸福指数很高……每当夜幕降临,贲友兰便会在“太爱了”的书城之上,在回忆、期望中,安然入眠。一切美好如童话……
“前夜,我刚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里,手臂上长出层层绿叶……”采访将结束时,贲友兰,这个爱做梦的女人,用一贯的浪漫风格,诠释了梦境,“刷刷生长的绿叶,意味着我和书城正在旺盛的青春期。未来30年,我热爱的文化产业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力。”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2011年12期
贲友兰是南通市海安县的资深创客。2016年,贲友兰创办的大型实体书店慧源书城成为江苏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民营实体书店。2年后,她打造的创新型文化综合平台——泛书房也正式开业。
这一切还得从互联网的发展说起。2012年,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开始凸显,从那时候起,贲友兰就在考虑书店的转型问题。用户需求、市场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书店该如何再生长?她不甘心只做商品连锁。一次,贲友兰随团去苏州的书店参观学习,几十平方米的地方不仅销售书籍,还会举办沙龙活动、名人讲座,这给了她很大灵感。“县级书店该如何定位?”思路一开便如泉涌,她迫不及待想和大家分享想法。
贲友兰决定打造一个多元化整合资源的全新平台,泛书房因此诞生了。从门上的祥云纹饰到大厅中央的钢琴,再到不远处的书籍阶梯,泛书房处处彰显浓厚的文化气息。顾客们说,这是一个还想来第二次的地方。从泛书房的设计到装修,贲友兰都亲自负责。她笑称,原本自己连钢混是什么都不懂,现在也成半个专家了。
如今泛书房不仅包含特色书房、阶梯讲堂、亲子阅读区,还有科技体验馆、红色报刊展览馆、创客空间等多个区域,是集卖书、读书为一体,融创业、产业为一炉的大型众创空间。之所以取名为“泛”,也别有深意。在贲友兰看来,各行各业的人都有阅读需求,她要以人为媒,用书为介,使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书房;三百六十行,行行进书房。“书房虽小,但它承载的是社会功能。”
泛书房项目多,70%的项目都是贲友兰带领团队在做。泛文化、泛教育、泛科技、泛商业是书房经营的四大领域,兼具公益性、教育性和实践性。文化是静态,教育是动态,智能是未来,最终再落实到商业,“虽然我们的切入点很小,但它形成了闭环,可以爆发成小宇宙”。泛书房举办过很多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书法班、油画展、茶道艺术、读书会……很多单位都会选择这里作为团建、学习的基地。今年,泛书房已经举办了300多场活动。
贲友兰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从普通大专生,到中国人民大学MBA、EMBA,再到如今上海交通大学企业连锁总裁班学员,她勤学善思,还鼓励员工共同进步。营销技巧、管理培训……她邀请老师来公司授课,还送大家到培训班学习,甚至提出员工自主报班、她报销学费的好福利。
从2011年的10余人队伍到如今的160人团队,贲友兰的事业越做越大。她是海安人,不仅“留下来”助力家乡企业发展,更致力带领书房文化“走出去”。
“每个县城都需要‘泛书房这样的载体。我们是优秀的团队,希望可以把优秀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模式复制到更多地方。”最近她时常和外地的企业家交流,寻求可合作的发展模式。
贲友兰认为,做事业是一种修炼,需要隐忍、坚持。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就是强者,“希望泛书房能成为传播区域文化的使者。”
过去是爬坡,如今是登山,奋斗在幸福路上的贲友兰从不觉得累,对事业的热情是她孜孜不倦的动力。“这是一个需要情怀的行业,有意义,有责任,能傳播社会正能量。泛书房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文明实践的春风,我有信心越做越好。”
编辑手记:
2012年,《莫愁》采访了苏绣工艺师郁晓莹。采访前,我们遇到了难题,号称能把人的隐私一挖到底的网络上,有关她的消息竟一个也找不到。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惊喜地发现,其实她是一个极认真又极可爱的人。虽然诸多荣誉加身,在郁晓莹看来不过是虚名,只有沉浸在刺绣中,才能带给她真正的快乐。自1995年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至今,郁晓莹从事刺绣行业已经24年,从当初的技术骨干,成长为如今苏州刺绣研究所实验工场主任。
从事这行以来,最枯燥的时候,莫过于在学校练基本功。就是绣最最简单的长方形,用传统绣法,一排一排上线,比谁线条排列最整齐。之后花样多点,也不过绣片花瓣,依然是比谁线条最齐整、谁边缘最光滑。冗长单调的操练,她却不觉无聊,在自己均匀的呼吸声中,体会着银针上下穿梭、似乎要延续到永恒的节奏感,甚至都有些迷醉了。
郁晓莹说,实践越多,就越感到一幅作品变画为绣的不易,对绣者来说,首先在思维上要有一个飞跃——从感性到更感性,从想象到大想象。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
2012年1期
环秀山庄的冬天似乎比别处到得晚一些,银杏树此时还蓬蓬盛盛,暖阳穿过,橙黄色的光影大摇大摆地攀满一整面白墙,看得人也跟着放松起来。苏州刺绣研究所就坐落于此,郁晓莹笑意盈盈地走出来,仍是7年前《莫愁》初见她时的清新明丽。
过去的几年里,郁晓莹过得充实而忙碌。担任工场主任后多了不少行政事务要处理,然而无论工作多忙,她从未离开过刺绣一线。
郁晓莹最近完成的作品叫作《长城》,底稿出自一位俄罗斯摄影师之手。画面以一段城墙为界,分为两块三角形:左边向阳,是玫红的暖色调;右边背阴,呈灰蓝的冷色调——如她所说,“一半像海水,一半像火焰”。这幅作品的色块极其琐碎繁杂,因为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树木、山石、残雪上时,浓淡深浅各不相同。山上云雾变化多端,浓处遮天蔽日,淡处隐约还能看见远处的树梢。为了突出层次,郁晓莹需要不厌其烦地一层层叠加,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每看进一层,便领略一层不同的美感。
“就像一瓶好的香水,前调、中调、尾调一层层展开。”郁晓莹形容得很浪漫。
刺绣不等于简单复刻,一件绣品是否有生命,须看工艺师个人的理解、想象和再创造。下针如下棋,必得把棋面上下左右全部看遍,才能做到落子无悔。郁晓莹担任工场主任后时间被切得很碎,有时刚坐定,电话来了。更恼人的是,已经琢磨好了,待落针,一个急事派下来,郁晓莹只得起身。她不会因为忙碌而松懈半分,但凡再次坐下来,一定仔仔细细重新看过布局。
原本预计9个月完成的作品,郁晓莹前后花了32个月。掂量下来,她愈发清楚,什么才是自己内心无法割舍的。今年6月,她将行政事务全部转交给同事,一身轻松地回到绣绷前,心无旁骛。
对刺绣的钻研同样要沉得住气。近几年,行业中涌现出不少申请专利的新针法,在郁晓莹看来,多数还是换汤不换药。这一门发展了2000多年的技艺,其实早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各种针法变化在其中都能找到源头。与其费心琢磨特立独行的针法,不如将苏绣原有的技艺学到骨髓,用到极致,这才是她眼中真正的创新。
郁晓莹引我来到一幅书法作品前,乍一看,它再寻常不过,且只有黑色一种颜色。她带着我靠近,细细看过每一处起笔、顿笔、行笔——轻重各异,收放有别。起笔因为刚刚饱蘸墨水,颜色自然重些;后面写顺了,加上没有及时补墨,颜色也就愈来愈淡,狂草中甚至会出现枯笔;到了最后,速度放缓,颜色又深起来,仿佛能感觉到写字的人再度凝神提气,藏锋收笔。乱针和平针结合,粗线与细线交织,才造就了这样的灵动——原来我以为的寻常,正是真实到极致的一种体现。
有句行话说,入了刺绣这一行,就得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变化很快,但是钻研刺绣的功夫快不了。郁晓莹说,学刺绣,不可能几年内把所有功夫学完,一个知识点就要学几年,一个个知识点累积起来,技艺和眼界也在逐步提升。从水墨丹青,到浓墨重彩,学的是风格;从花鸟鱼虫,到摄影肖像,学的是题材;从平针、细针、乱针等,到取长补短、交替运用,学的是针法……艺无止境,学无止境。研究所经常邀请各类艺术家来上课,说起不久前画家杨明义来所里演讲,郁晓莹还是很兴奋。看得出来,她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也渴望学习更多,“我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入了研究所大门,郁晓莹专注、少语,一针一线,是她表达的方式;出了大门,她风趣、健谈,会神采飞扬地介绍苏州美食,叮嘱我离开时一定要去长发西饼店带几个刚出炉的鲜肉月饼。她每天健身,定期“菜篮子”。她注册了“水鄉巧妹子”无公害绿色品牌,目前已有香肠、咸肉、肉包子、五谷杂粮(冲饮)、藕粉等产品面世。“巧妹子”品牌形成了自繁、自养、自产、自销、深加工的发展新模式。
作为江苏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薛巧云的关注点从没离开农村发展。薛巧云说:“我来自基层农村,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一定会真实地反馈,帮助乡亲们解决问题。”
最近,薛巧云正在上海参加江苏省人大代表履职学习班,这场采访是她抽空进行的。薛巧云说培训的内容很丰富,“当前的国际时事、经济环境、社会安全……增长了见闻,也都很实用。”她的声音很有感染力,这位农民企业家的创业路必将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