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应旺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担任《陈云传》副主编, 参加撰写《邓小平传》,著有《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抗战时期的毛泽东》。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军事代表作。它的形成,离不开毛泽东对此前国内革命战争中以弱抗强条件下持久战、游击战的经验总结,离不开毛泽东对古今中外以弱抗强军事智慧的汲取,也与毛泽东集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持久战智慧密切相关。朱德是对形成持久战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军事领导人。
持久战理论离不开游击战理论。朱德对游击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和毛泽东是率领红军在敌强我弱条件下,持久地开展游击战争配合默契的搭档。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总结朱聋子“打圈儿”的经验,开始形成避实击虚,“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打法。朱毛井冈山会师后,朱德强调声东击西的打法,为游击战法增添了新内容。之后,1928年5月毛泽东总结出“十六字诀”的游击战法。毛泽东曾回忆说:“从一九二八年五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从十六字诀形成的时间节点看,朱德上井冈山后打破江西敌人三次“会剿”的军事指挥,对十六字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朱德早在思考怎样进行抗日游击战争。他认为游击战争将在未来的抗日战争中起重要作用,号召红军学习对付敌人的游击战术,要求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要加紧训练干部,也要准备训练一些会打游击战的干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朱德更明确地将游击战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之一。他指出:游击战是抗战中的重要因素。游击队在敌后积极活动,敌人就不得不派兵守卫其后方,这就牵制了它的大量兵力。
在山西前线,朱德更是从战略高度认识和部署八路军对日游击战争,并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在此基础上,朱德形成了他的重要军事著作《论抗日游击战争》,并从1938年初开始在八路军《前线》周刊上陆续发表。朱德认为,抗日游击战争能够部分地恢复国家领土和维系失地的人心;能够使日寇无法从它占领的地区中取得人力和资财的补充来灭亡我国;能够配合正规军作战;能够为正规军创造优良的后备军和新的兵团。朱德依据政治、经济、人员、武器、交通五个条件分析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还分析研究了抗日游击队的战术。朱德的这部著作同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为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从开展敌后游击战方面积累了重要素材。
持久战理论离不开人民战争理论。朱德对人民战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朱德明确指出游击抗战就是依靠人民抗战,最要紧的是要争取最大多数群众。他对前来延安访问的美国学者彼森说:“中国要打败日本,必须靠全国的工人和农民的力量。”“只有群众性的人民抗战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德奔赴山西抗战,提出华北敌后抗战,就是要争取群众工作,首先争取华北这一万万人。他在《抗日游击战争》这部著作中,将抗日游击战争定义为“抗日的大众战、民兵战”。他写道:“抗日游击队与群众的关系,好比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在水中才能生存和长大,抗日游击队有了群众依托才能生存和长大。”
持久战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抗日战争是战略上的持久战与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的统一。朱德也为这个核心观点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朱德就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一年半载与一两次战争就能解决的。战争的时间必会长久,战线必定会很宽。全面抗战爆发后,朱德指出: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则应采取攻势。朱德率领八路军到山西同日军作战,取得了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他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时指出:“在战略上,我们打的是持久战,消耗敌人的战斗力量和补给。在战术上,我们打的是速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