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李雪 方林
农业强则民强,黔西南州大力推动食用菌、板栗、精品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能持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提到黔西南州,一组数据引人关注:全州所辖7县均为贫困县,其中有3个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省20个极贫乡镇中,黔西南占4个,还有165个深度贫困村。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黔西南州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黔西南州委书记刘文新表态:我们将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苦干实干加油干,以超常规举措把黔西南的脱贫攻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2018年10月22日,“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全国首种仪式在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海拔1600多米的乌龙山举行。
年近70岁的老党员罗少伍看着即将种上白茶苗的片片荒山,唱起了山歌:“好山好水大水塘,各级领导来帮忙,白茶铺就致富路,儿子儿孙永不忘。”
时间追溯到2018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的20名党员,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茶致富的同时,表示愿意拿出1500万株白茶苗“白叶一号”,捐赠给西部适合种茶的贫困地区,助推脱贫攻坚。收到20名党员的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同年10月,首批承载着总书记亲切关怀和黄杜村党员深情厚谊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终于历经千里山水从浙江安吉来到贵州普安。
目前,普安县正依托2000亩核心区茶园拓展带动周边8个村8000余亩白茶产业发展,并种植了5万亩绿茶,茶叶规划种植面积达30万亩,将带动村民实现“一人一亩覆盖”长期有效脱贫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自1996年结对帮扶黔西南州以来,宁波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经过不断探索,现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格局,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宁波市已投入约3.4亿元资金用于激活黔西南地方产业发展。在普安县帮扶发展长毛兔养殖140万余只,1000余群众靠养殖致富;在晴隆县帮扶发展波尔山羊养殖,14个乡镇4万余群众受益;在安龙县建成集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培训研发为一体的10万亩优质蔬菜园,扶持该县特色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通过重点帮扶种养业,推动黔西南州茶叶、板栗、李子、水蜜桃、黄花梨、白枇杷等新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
位于黔桂两省区结合部,地处南盘江上游的安龙县,依托良好自然资源,打造了集新品培育研发和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
食用菌种植是一个短平快产业:一个大棚能放1万个菌棒,平均每季每棒产菇1.7斤,按收购均价每斤4元来算,每棒香菇产值6.8元,除去4元的菌棒成本,每棒利润2.8元,一个大棚一季利润就有2.8万元。这便是安龙县大力推广的食用菌产业“1210”扶贫模式,即1户贫困户种植两个大棚,一年种植两季,收入10万元。目前,安龙已推广种植食用菌7025亩,产量2.6万吨,产值6.37亿元以上,带动贫困人口10649人发展。
“我在去年4月承包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下来就将成为‘十万元户’。”菇农刘继福说,他原是栖凤街道坡脚村村民,现在国家政策暖人心,不但可以搬进城里住,还不用垫付一分钱就能承包大棚种菌,而且短时间就有收益,让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都干得很起劲!
如今,食用菌种植业已成为安龙县“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成为贫困户参与度最高、脱贫效果最好、辐射面最广的脱贫支柱产业。
2017年9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发展“一县一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以发挥“一县一业”等特色产业的脱贫攻坚带动作用,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
农业强则民强。借助这一机会,黔西南州决心打好新型农业发展这一助农增收的“内功”底子,大力推动食用菌、板栗、精品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能持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截至目前,全州精品水果发展到35万亩、中药材发展到63万亩、茶叶发展到40万亩、食用菌发展到3.5亿棒;新增省级园区3个,农业园区完成投资156.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新增龙头企业35家、新型合作社685家;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59.6万亩,产品认证118个。
贞丰县龙场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名为宽舍社区。宽舍,寓意搬出大山天地宽,舍去穷窝奔小康。
苗族妇女吴金美原来家住龙场镇龙山村下棉坝组,村里交通不便,一家5口全靠丈夫在外务工养活。
“幸好搬迁政策来了,我们开始了新生活!”吴金美乐呵呵的,逢人便说。
入住新房后,吴金美通过勤劳与努力,很快便成了社区的工作人员,她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自由切换,热心为搬迁群众服务。
黔西南州决心打好新型农业发展这一助农增收的“内功”底子,大力推动食用菌、板栗、精品水果、茶叶等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能持续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图为普安县江西坡镇茶农采摘夏秋茶。(黄太富/摄)
今年春节,龙场镇新市民居住区举行了包括文艺汇演、脱贫攻坚知识抢答、羽毛球赛、书画展等精彩活动,5302名易地搬迁群众在新家园中一起欢度新春。一阵阵掌声、一张张笑脸见证着大家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
在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一项政企联手打造的“假日酒店”文旅项目正落地开花,将为当地注入活力,助力脱贫。
在兴义市洒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平坦的柏油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整齐崭新的楼房临街而立,一派繁华兴旺的新城市景象。
久困于山,贫穷难解。易地扶贫搬迁战役打响以来,黔西南州委、州政府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和严密论证后,出台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试行)》,形成了新市民“1+13”政策措施体系。大力推进新区规划、新居建设、管理治理、全面服务、资源资产、就业创业、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政策措施、组织建设10个统筹计划,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到城镇的群众与市民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以便搬迁群众能快速融入新环境,乐居新家园,成为新市民。
截至目前,黔西南州已建成新市民居住区17个,建成住房36811套,累计实现18.22万人搬迁入住,并解决就业创业6.5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