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产业功能区助力成都高质量发展

2019-05-31 01:49李爱民欧阳慧
先锋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城功能区成都市

李爱民 欧阳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并提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四川省委日前也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成都市借鉴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聚集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做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的决策部署。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成都实现城市发展战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发展比较优势的重要战略举措,并通过以下5个方面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通过集群化发展塑造现代产业体系新链条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新时代的重要目标。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成都市具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成都市进行了许多尝试,也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十二五”期间,成都工业年均增速约14.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首位,工业经济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将近一半,有力支撑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万亿级”台阶。成都“产业新政50条”正式出台,推动着成都向制造业强市转型。

产业功能区秉承集群化发展理念。产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无论是国外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还是国内广东、浙江等各地的产业集群,都遵循产业集聚的规律。从马歇尔集聚经济的角度看,产业集聚可以形成共享投入、技能劳动力和知识的好处,从而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

本着产业集聚的规律,成都市2017年7月在产业发展大会上作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决策部署,瞄准“5+5+1”重点领域,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产业,遴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轨道交通、人工智能等20个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聚焦16个产业生态圈,明晰66个功能区攻坚方向,形成特质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助力“5+5+1”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成都针对每个产业功能区聚集目标企业、主导产业,制定差异化土地、招商引资等政策,实施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推行重大项目“承诺制”,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产业功能区倾斜。产业功能区建设可以作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纽带,从而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夯实功能基础。

通过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为下一步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并着重就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进行了顶层设计。

产业功能区建设可以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有利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布局调整,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在全市“一盘棋”的思想指导下,各个产业功能区发展聚集错位协同,重大项目精准落地,形成了66个产业功能区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的局面,这与成都市正在推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目前,按照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成都市正统筹全市国土、城乡、产业、生态、人口布局,持续完善城镇空间体系,全面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形成“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66个产业功能区遍布成都各区,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五个方向都有布局。通过产业功能区建设可以重塑成都市产业经济地理,为成都永续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也能以产业经济地理布局优化和产业链条相互关联,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复合功能建设构建产城融合新抓手

产城分割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早期的城市规划大都对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划分,城市工业区、商务区、文教区、生活区、行政区、交通枢纽区等界限分明、功能明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多,城市用地的较大扩张,产城分割现象普遍发生,成为产业发展中难以解决的困境和难题。随之而来的是“睡城”“鬼城”屡见不鲜,钟摆式交通、潮汐式流动极为普遍,不仅造成资源、能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环境污染和城市道路交通拥堵,也让上班族身心疲惫,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产城融合发展既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解决产城分离困境的重要手段。国家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提出走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通过产城融合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随之进行了60个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成都产城融合发展提出较高要求。成都市致力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明确成都市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成都作为中国国家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在国家战略布局中肩负战略使命、代表国家形象、引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产业兴则经济旺,经济旺则城市活。产业发展、产城融合可以说是决定成都未来是否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也决定了成渝城市群能否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一极的关键。

产业功能区是成都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抓手。成都建设产业功能区,根本目的是有效破解传统园区“重生产发展、轻生活服务”“重项目数量、轻企業协作”“重地理集中、轻产业集聚”等问题,着力解决产城分离、同质竞争、公共服务不配套、基础设施不专业等现实问题。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以“人城产”逻辑,按照产业功能区就是产业新城的理念,注重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坚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发展导向,加强公共服务、民生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建设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型社区。产业功能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必将有利于推动成都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形成有效解决“大城市病”的新模式。

通过产业培育形成吸引人才新路径

人才新政已经成为各地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人力、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各地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要义,人才战略日益成为各个城市的共识。

面临人才政策的普遍化,成都亟待寻找人才战略的新路径。成都市发布“人才新政十二条”,针对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构建体系、分类施策,通过创新举措解决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等问题。人才新政实施两年来,27.5万青年人才选择落户成都。

产业功能区建设以产业培育和公共服务配套为引领。“人随产业走”是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流动的基本规律,产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集聚力决定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成都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就是为了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形成在全球竞争中的产业优势,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此外,66个产业功能区具有各自的人才需求,可以对人才资源实行精准匹配,减少人才浪费现象,实现人尽其才。产业功能区建设高度重视公共服务配套,注重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幸福感。对高端医疗康养、文化创意、时尚商贸三大消费场景均考虑在列,强化这些消费场景供给,释放市场潜力。人才公寓建设、公共交通服务、绿化体系建设、社区化服务水平更是作为重点工作,生活服务的不断完善,解决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虑。产业功能区不仅是各类人才的就业之所,也是宜居生活之地。

通过科技攻关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

创新是新形势下各地发展的战略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把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到2035年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作为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通过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功能区高度重视科技攻坚,有利于提升成都市整体创新能力。成都市在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通过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近日,成都印发《2019年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要点》,提出打造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产业创新平台,争取川藏铁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成都天府新区落地,为产业功能区发展提供高质量创新源头供给。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功能区创新实力。打造以功能区为载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推进374个校院企地创新合作项目建设,并建立“企业家进校园”“科学家进园区”对接机制,形成产业功能区创新能力提升長效机制。新经济将在产业功能区找到应用场景。在新经济活力区聚焦5G场景构建与网络视听等业态发展,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场景构建,推动新经济深度植入功能区。通过这些举措,必将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在产业功能区全面体现,助推成都市创新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产城功能区成都市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烧结混合机各功能区的研究与优化
衡水市不同功能区土壤营养元素的比较
城市发展新结晶——产城融合一体化建设
品质西区聚高端 产城文景共一色
加快产城融合 建设优质园区——以南昌市为例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及污染物总量控制
产城融合:夯实石首县域经济未来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需要解决好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