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中的选择: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2019-05-31 08:45王伟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新时代

王伟

[关键词]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D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05-0036-05

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使我国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体化格局被打破,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多元价值观的并存虽给社会增添了丰富多彩和生气勃勃的元素,却也大大弱化了客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解决价值冲突中的作用,使得干部地位与公民身份、服从领导与遵守法律、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始终存在于行政行为的选择中。所以,既定道德标准权威的丧失,会增加领导干部行为选择和行政决策价值取向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又会使领导干部处于多重责任和价值冲突之下,甚至会使一部分领导干部在面对价值冲突时倾向于从自我利益出发,以“我”作为准则尺度来对待公共行政和公共权力,这将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行政失范、权力腐败等消极现象。由此,新时代的干部政德建设不能完全放任“价值中立”的立场,而是需要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排序。面对不可回避的价值分歧和冲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一种“应然”要求,关系到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应以此规范干部的行为方式,指导其行为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本质内涵和发展需要,新时代干部政德建设应坚持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基本价值取向。

一、忠诚:情境考验中的价值选择

忠诚是领导干部职责的首要价值取向。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的新要求的凝练表达,忠诚是干部政德的灵魂。从政者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不仅是个人政治品格的体现,也关乎国家和政权的稳定。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忠诚对选人用人的重要性,强调将忠诚作为选拔“好干部”的标杆和要求,把忠诚视为检验“好干部”的前提和基础,明确了忠诚意识、忠诚标准对干部考核的意义,为衡量公职人员的党性修养和行为方式提供了尺度和准则。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也逐渐渗透到生活领域、政治领域,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也逐渐成为公共权力应用的潜规则,有的领导干部开始信仰实利主义的价值观,有的领导干部服务意识淡薄,主动性较低,没有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作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从而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加强新时代的干部政德建设,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将忠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外化为行为准则,在信仰上忠于马克思主义,在组织上忠于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上忠于国家和人民,做到思想上高度拥护、政治上坚决维护、行动上积极实践。

(一)忠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目标。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首要前提就是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自觉、感情认同和理论践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社会迄今最完整、最科学、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群众观等,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处世方法。坚守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灵魂,就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用”,做到理论上弄通、思想上坚信、行动上坚定。

(二)忠于党。“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是每个党员必须具备的政治品质,也是党员干部的生命所在。对党忠诚作为一个政治要求,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终生恪守、终生实践。党的干部必须始终把政治上的忠诚融于血液、浸入骨髓,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对党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高调的表态、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在的行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强调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问题,并强调这种忠诚是彻底和无条件的。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各级干部:“如果没有对党忠诚作政治上的‘定海神针,就很可能在各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2]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忠诚最具力量,来自忠诚的力量,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是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强大力量,也将是确保未来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崇高美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最深厚的神圣感情和传统美德,也是新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德修养之一。不爱自己祖国的人,是很不道德的;背叛人民的人,是最大的缺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绝不是空洞口号和道德标签,而是有着切实的内涵。领导干部爱国爱人民的最本质、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对人民幸福的追求。热爱祖国,须有爱国之志;奉献人民,应有爱民之行。领导干部必须把报国之志、爱民之心变为实际行动,夙兴夜寐地勤奋工作,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强大的华彩丰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为民:干群关系中的价值选择

为民,是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说,国家公职人员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应存在什么对立或冲突。但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在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常常会面临着“为官”还是“为民”的考验。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的“公仆”身份、明确权力的“为民”本质,这也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领导干部“明大德”和“严公德”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德观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心。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饱含深情地畅谈了自己的执政理念:“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4]在新时代的今天,强调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在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所面临的经济全球化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执政风险的考验将是复杂、严峻和长期的。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长期执政风险的背景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做到把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时刻牢记人民的重托,以更加饱满、奋发有为的状态勤奋工作,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好地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的宗旨与党的路线是密不可分的。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长时期革命和建设活动克难攻坚、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导者。历史证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胜利,最根本的法宝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全体党员干部要清醒并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是我们党全部力量之所在和生死存亡之所系,因此,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领导干部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真心实意做群众的公仆,忠诚于人民,为人民谋幸福。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这一论断体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情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体现了党对人民立场的坚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遵循。

三、公正:公益私利中的价值选择

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和追求,公正是社会得以和谐有序运行的必然要求,是公共行政领域的方向标,也是党员干部权力行使的本质价值取向。行政公正要求公权力以公共利益为归旨,合理均衡各方利益,平等分配权利义务。但是,本该由全体公民共同所有的公权力不可能由每个个体来行使,而只能由其代表——政府职能部门或国家公职人员来行使,这就出现了“所有权”与“行使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矛盾,形成了公共权力目标的公益性与私利性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也会具有“理性经济人”的各种利益诉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许会出于强烈的谋利动机,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应用到公共行政中来,在“经济人”的本性驱使下将手中的权力作为可供金钱交易的筹码,使公共权力个人化,这就为那些想要钻政策空子、逃避监管的个人或团体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贿赂,用金钱、人情与政府官员交易提供了便捷。当权力拥有者对寻租者的要求给予响应时,权力就产生了异化。公共权力的异化,也体现在某些领导干部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额外增加各种行政干预和行政管制,民众要办事就要通过送礼、金钱交易等方式疏通关系。以此可以看出,人性的自利性、公权力的稀缺性导致了权力的异化和行政公正性的缺失。只有在更好的制度安排下,“将权力关在笼子里”,才有可能规制权力的滥用,保证新时代的干部政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看,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应该使领导干部树立公正的价值观,在运用权力时做到公开、公平、正直。

(一)遏制“权力寻租”,实行政务公开。 “权力寻租”是当前干部政德建设面临的价值冲突中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期,各种体制和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当中,这给少数人提供了利用手中的权力来牟取个人利益的可趁之机。一些领导干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没有足够的定力,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遏制“权力寻租”,有效的做法就在于实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由公众监督政府、监督领导干部,这可以有效防范权力滥用,保证权为民所用。让阳光照亮体制,许多腐败就失去了藏身之地;让人民监督政府,我们的事业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避免“亲近疏远”,坚持秉公办事。坚持秉公办事是由领导干部的“领导”身份决定的。领导干部或多或少手中都掌握一定的公权力。秉公办事要求领导干部用权力为大众谋福利而不是为自己谋福利,把心放正,把身子坐端,為党和人民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做人民群众放心的领导者。领导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就要避免“亲近疏远”,善于同各类人员公平相处,合作共事,这就需要学会宽容,学会尊重,求同存异。要以真诚和关爱求得不同意见者的情感认同和心灵相通,要感激他们的坦率与支持,用行动消除隔阂,化解矛盾,解除误会。

(三)力戒“表里不一”,锤炼正直品质。领导干部要达到“公正”的基础要求,除了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外,领导干部内心世界的自我改造和反省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领导干部必须常修为政之德,锤炼正直品质。为人正直是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正”是对做人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为人正直,不但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干群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正”也是对做事的要求,身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真正胸怀仁爱之心,关心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人民群众无法解决的烦恼,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贤良方正,而不是只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沽名钓誉、名不副实。“正”还体现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浩然正气”,风气关系治乱,领导干部的作风,历来都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无形中对党风民风都有一种示范和带动作用。领导干部必须自觉用公正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修身重德,提高境界,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道德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不忘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廉洁:实惠利诱中的价值选择

廉洁,是党员干部公仆角色的基本价值取向。清正廉洁不仅是人的品德之基,更是人民公仆的为政之本。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而言,清正廉洁是必须具备的鲜明特征之一,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标准。但在今天,领导干部的廉洁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领导干部自身看,领导干部也是人,也可能存在人性的弱点,也有自己的各种利益诉求。如果不重视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改造和提升,就存在贪腐的可能性。从外部社会环境来说,一方面,我国“关系社会”和“官本位”观念的影响至今还没完全肃清,人们为了“办事方便”,存在以实惠利益行贿领导干部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逐利原则愈来愈呈蔓延趋势,滋生和助长了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给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增添了诱惑和考验。新时代推进干部政德建设,倡导清正廉洁的价值选择,必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通过加强干部的廉洁文化建设,根除腐败观念,用积极阳光的、先进的廉洁素养占领干部思想的至高地,把廉政的价值观渗透到领导干部的品质修养里,内化为干部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才能以此规约干部的行为,达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的效果。

(一)坚持洁身自好,做到不想腐。清正廉洁、洁身自好是领导干部从政操守的核心,是政治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领导干部只有洁身自好、严于律己,才能堂堂正正地从政做人,安安稳稳地成就事业,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反之,突破了这个底线,丢掉了这个标准,放弃了这个目标,放任放纵自己,到头来只能是深陷腐败的泥潭。“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领导干部坚持洁身自好,就能分清荣辱界限,做到明荣知耻、崇荣贬耻、行荣拒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不想腐,不愿腐。领导干部只要始终保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筑牢党纪国法防线和思想道德防线,讲操守,重品行,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顶得住歪风,经得起诱惑,做到见权不争、见钱不贪、见色不迷,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坚持奉公守法,做到不敢腐。奉公守法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各项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机关法治观念的强弱。领导干部对待法律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群众对待法律的态度。每名领导干部都必须站在践行党的宗旨、落实依法治国的要求、保证个人健康成长的政治高度,充分认清严格奉公守法的极端重要性,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带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严格奉公守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领导干部来说,这是个重大课题,也是个终生课题;既需要领导干部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法纪意识,也需要加大执法执纪和监督的力度,形成一个领导干部不愿、不敢、不能违法乱纪的良好氛围。

(三)筑牢纪律藩篱,做到不能腐。纪律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是用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团结统一就有保证,党的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的纪律遭到践踏,党的团结统一就会受到威胁,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6]没有严明的紀律,就没有党的团结统一,就没有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也会大大削弱。领导干部只有把纪律放在前面,坚持党纪严于国法,筑牢纪律藩篱,才能使自己意识到不能腐败,从而才能激发出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气势,形成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3][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346.1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42.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6]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新时代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