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泥腿扎根民心 方得田间硕果

2019-05-31 07:57马爱平
中国农村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阜阳市草莓农民

文/本刊特约记者 马爱平

“三区”科技特派员、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兰伟躬身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心坎里,深入颍泉区闻集镇草莓产业发展基地、深入草莓种植农户,用科技帮扶农民、帮扶企业。在科技扶贫的队伍中像兰伟这种双腿扎根泥土,把技术带给农民,下硬功夫、啃硬骨头的基层科技工作者随处可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和汗水,扶贫工作的果实越结越多。

据国务院扶贫办日前介绍,2018年全国共减少贫困人口1386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人以上减贫任务。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位位艰苦劳作的人民、身处科技扶贫前线的技术骨干、为扶贫工作奔波于各个贫困户家庭的基层干部的身影。“人活着是为了一份价值,多做些事心里会更踏实。”“我是农民的儿子,来自农村,反哺农民,服务农业是我的‘天性’。”阜阳师范学院挂职教师、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兰伟就是一位将双腿扎根田地,将心血献于农业发展的技术骨干。

扶贫工作给贫困户带来生机,但靠自己才是真正脱贫

他不仅是一位大学教师,更拥有“三区”科技特派员、安徽省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安徽省第十批“115”产业团队带头人、阜阳市特色高效农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阜阳市标准化专家、阜阳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位称号,但他对这些并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有田里的庄稼和农民的收成。

多年来,兰伟躬身土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民心坎里,深入颍泉区闻集镇草莓产业发展基地、深入草莓种植农户,用科技帮扶农民、帮扶企业。自2015年成为“三区”科技特派员以来,兰伟全心投入,把更多的心血、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扶贫事业上。

真情调研。阜阳市颍泉区是省级扶贫重点区,目前草莓年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年产值4.2亿元左右,草莓产业已成为阜阳市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点。兰伟多次深入调研,由他执笔的《关于加快阜阳市草莓产业发展的咨询报告》,聚焦了阜阳草莓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阜阳市草莓产业发展的建议。

真知灼见。草莓保藏期很短,根据栽培品种的不同,一般仅为3~7天,且缺乏可行、可靠的保鲜技术。根据兰伟常年调查,种植区的一家农户每年腐烂的草莓多达3000~5000千克。兰伟孜孜不倦教导企业和农户,深入开展草莓鲜果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不但是提升草莓产品价值与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也是保证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阜阳市颍泉区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成立之初只有本村几位农民参与。2009年以来,在兰伟为首的农业专家帮扶下,该合作社突破技术瓶颈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种植面积从不足两千亩扩大到两万余亩,种植技术从隔年不能重茬到五年不换棚,从草莓小镇到打造地方品牌……颍泉区闻集镇草莓产业的发展,与兰伟的帮助密不可分”,颍泉草莓协会会长、闻集镇草莓产业带头人、颍泉区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张殿兴说,“当时我们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也不足。是兰教授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并带着我们一起做项目,这才有了当前的发展态势”。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1528名,常年种植草莓面积2400亩,年产值达4800万元。

真心帮扶。草莓产量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销售问题,特别是每年3月草莓大量上市的季节,每斤仅1.5~2.0元,与春节前平均每斤25~30元,天壤之别!每年约1万吨草莓滞销!为了延长草莓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兰伟带领的团队开始了草莓果酒和草莓果醋的探索,兰伟为帮扶企业阜阳市鸿福农业科技公司制定了详细规划,协助企业筛选出适宜发酵酿造草莓果酒的草莓品种,指导企业申报发明专利3项。组织专家完成了果酒包装、酒庄规划设计、营销策划、果味的降酸、果酒的调制等工作。帮助企业申报“安徽省草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指导编写“草莓酒系列产品生产及包装项目实施报告”、草莓酒“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书”、企业“食品质量管理文件”等材料。通过帮扶龙头企业,兰伟带动当地农民开展草莓种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贫困地区发展。解决了本乡镇农民近200吨草莓的销售问题,先期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3人。新增81户农民进行草莓种植,新增种植就业岗位200余个。采取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的方式,先后培养农业科技人员53名,开办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班18期,印发设施草莓栽培技术资料8000余份。帮扶贫困户97户实现脱贫,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企业联合以土地入股、田间劳动、技术参与或合作生产等方式,年人均收入7000~15000元。

兰伟带领的阜阳市第二批产业创新团队科技帮扶阜阳市殿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颍泉区火营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构建了草莓脱毒种苗快繁技术体系、创新了高架育苗创新技术体系、建立了“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三级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草莓“早、密、简”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而这些,他全都是义务帮扶,“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别人提供有效帮助,这是一种很大的获得感与自豪感。”兰伟说。将技术传给农户,帮扶农业科技公司,看上去没有什么资金投入,但换取的收获确是实打实的看得见,而且是可持续可发展性帮助脱贫。贫困户拥有了技术,拥有了工作,拥有了知识面的提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扶贫不是一个人的事,要扶贫,更要培养扶贫的后生

在阜阳师范学院,提起兰伟,不少师生都会竖起大拇指—从事教育工作这些年,他用一腔热血坚守在教学一线,用自己的倾心付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也因此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信任。这些年,为了更好服务学生,给学生守住一块动手做实验的“宝地”,他义务管理学校植物组织培养室二十余年;为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他无偿指导学生科研项目、参赛作品、毕业论文、兴趣小组等,甚至一次次地自掏腰包解决经费问题;为了方便学生翻阅专业书籍,他常常利用外出机会到各大高校、研究所、书店寻书,并将上百本书籍放到办公室供学生翻阅……

理论源于实践,最好的课堂在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变活”,兰伟常常带着学生到企业,到大田、大棚去实践学习。从大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到大学生“创青春”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专利大赛、大学生食品创新大赛,兰伟一直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身边的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让科研课题、发明创造和比赛项目更接地气。很多师生曾这样评价他带的学生:“跟着兰伟老师做实验的每个学生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肯定都是能吃苦,扎实能干的,而这些是他们今后工作中闪亮的品质。”

做实验、做科研、参加比赛,这些前期是没有经费的,实验所需的材料、器材、试验场地,出行的交通费用,一切由他一人默默承担。多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比赛,没有任何工作量,即使获得省级奖励,付出一年的时间得到也只有几百元奖金,荣誉是学生的,在指导初期,指导教师甚至连指导证书都没有,但他愿意。这些年,凭借着一份“傻”劲儿,由兰伟指导的学生,先后有40余人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或科研院所硕士,有12人博士已经毕业,有5人在国外攻读博士,30余名学生考取公务员或成为学校的骨干、外企管理者,更多的学生在教学一线默默工作着。他似乎是一个人默默在田地中扶贫,但又像是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扶贫队伍在田间、校园给大家传授知识,促进脱贫。让思想脱贫,才能真正脱贫。

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科技扶贫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科技扶贫这个队伍中需要更多像兰伟这种双腿扎根泥土,思想灌输农民与学生的人,下硬功夫、啃硬骨头,扶贫工作才能越走越好,果实越结越多。

猜你喜欢
阜阳市草莓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阜阳市星级酒店空间布局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草莓
阜阳市纤检所组织召开市内大商场负责人座谈会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习近平视察阜阳市白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