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中的人间百态
——以徐州博物馆藏陶俑为例

2019-05-31 01:56张胜男
文物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陶俑楚王徐州

文/张胜男

陶俑作为古代随葬品中的重要门类,是古人“事死如生”的精神寄托,它的发展历程以一个独特的视角,真实再现了古代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生产、生活多方面的丰富内容。

古代陶俑陈列是徐州博物馆重要的艺术类专题展览。徐州出土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汉俑拙朴凝重、南北朝俑清秀端庄、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各自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他们是静止的,也是鲜活的,带着历史的尘埃,呈现出古人生活的人间百态。

楚骑争锋——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兵马俑

狮子山兵马俑坑位于狮子山楚王墓西400米处,是一支兵种齐全、组编完整、步骑兼备的作战队,这支汉兵马俑军阵由4,000多件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组合而成(图一)。稳健肥硕的马俑,足智多谋的官吏俑,矫健英俊的立式俑,威严肃穆的甲胄俑,憨厚质朴的发髻俑,机智敏捷的警卫俑,种类丰富。通过眼、眉、嘴、鼻的微小变化,制作者刻画出各种栩栩如生、不同神态的陶俑,表现出丰富的情感。

图一 兵马俑发掘现场

文吏俑(图二),高54厘米,身材魁梧高大,头戴平顶帻,身着三重深衣,外罩博袖长袍,腰间束带,双手拱于胸前,宽袖遮盖双手,上有一长方形孔,手中原应持有令笏之类。给人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审时善断的感觉,显示出身经百战、胜利在握的军事指挥家风度。

还有甲胄俑(图三)。他们头戴风字盔,身披铠甲,威风凛凛,威严肃穆,充满锐气。军阵与兵法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攻防兼备、训练有素的军阵,才能在两军对垒的冷兵器时代冲锋陷阵。狮子山楚王陵的兵马俑群正是这样一支编组整齐的古代战斗军阵,他们带着2000多年前两军对垒的肃杀之气深藏于地下,守住王陵也守住了历史的秘密。

黄门侍郎——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仪卫俑

北洞山楚王墓墓道的两侧的7个龛内共出土彩绘仪卫陶俑224件,绝大部分完整,其服饰色彩丰富,色调配置和谐,衣纹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这些彩绘陶俑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汉代及以前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图四)。根据彩绘俑的装扮可分为持笏俑、持兵俑和背剑箙俑三种形制。有的彩绘陶俑所佩绶带下端均有半通印,印文多为郎中,少数为中郎。陶俑出土时绝大部分完整,神态逼真,宛若真人,色彩颜色丰富多样,有红、白、黑、绿、蓝、紫、绛诸色,色调配置和谐,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他们不仅发式各异,就连胡子的式样也各不相同,甚至连单、双眼睑都清晰可辨,融雕塑和绘画技艺于一体,给人以千人千面之感。

北洞山楚王墓出土的彩绘仪卫俑,融绘画、雕塑艺术于一体,造型凝重,色彩鲜艳,堪称中国西汉时期陶俑艺术的精品,为研究西汉诸侯王的仪卫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强大的西汉楚国造就了一大批雕塑艺术大师,他们潜心摸索,代代相传,尝试着制作各种不同种类的陶俑,工艺不断提高,艺术造诣不断升华(图五)。

图五 仪卫俑发掘现场

图二 狮子山文吏俑

图三 陶跽坐甲胄俑

图四 彩绘执笏陶俑

妙丽善舞——驮篮山楚王墓出土乐舞俑

汉代人善于用歌舞抒发情怀,驮篮山楚王夫妇墓中出土的陶俑是一组汉代乐舞的场面,处于中心位置的绕襟衣陶舞俑出土时数量多达40件,高48-53厘米。细看陶俑可观察到舞俑着长裙曳地(图六),且外裙有褶痕,再看外襟袖宽而短,露内襟长袖,身体向左弯曲体态呈S形,双臂翘袖至头顶向两侧甩出,是长袖舞中典型的翘袖折腰之姿,此类舞俑应是当时楚王宫内特定舞者的形象,身姿纤细、五官清秀且神色柔和,将汉代女子温婉的性格特点及审美观念一一展现。而舞俑身后的乐俑则席地而坐,一人身体微微前倾,左手调弦,右手作弹拨状,应是弹奏琴瑟一类的乐器(图七)。一人双手上举,左手定物,右手持小棒或小木银敲击编钟或石磬,可以称为打击乐手(图八)。一人曲肘上举,双手接近嘴部,面目沉吟,应是吹笙或排箫的吹奏俑(图九)。

徐州出土的西汉乐舞俑具有浓郁的先秦楚乐风韵,刘邦称帝后,汉王朝在徐州分封了13代楚王,徐州西汉乐舞俑绝大部分出土于楚王及其家族墓,从乐舞俑在墓中置放的部位以及乐舞形式来看,应为宫廷“女乐”,即供楚王欣赏的俗乐表演。

隽永惠中——魏晋南北朝陶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徐州作为南北争夺的要地,战争频繁。徐州北朝俑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造型艺术和服饰艺术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艺术造诣极高的文吏俑颇具“魏晋风度”,安之若素,女侍俑则秀雅俊美。明光铠胡人武士俑威猛,双髻执笏女俑阳光活泼,象奴俑人象形体反差巨大,等等,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图六绕 襟衣陶舞俑

图八击 磬陶俑

彩绘执笏双髻女立俑(图十),高42.4厘米,头梳双髻,是未成年少女的发式。女俑双发髻盘于两耳侧,发式别致,面白泛红,细眉上挑,高鼻直挺,朱唇含笑,服饰也一改汉服的长衣斜襟而为短衣长裤,具有明显的西域马上民族的特色。其服饰则为胡服装扮,上身着黑色右衽短衣,袖口略敞,露出手臂。领口、袖口、衣下摆均有一通划痕以示镶边,着双层内衣,外层圆领涂朱,内层白色交领,面、领、手臂等身体露出部分涤粉白色。下着长裤,裤腿肥大呈圆筒状,足蹬履露于裤外,双手相合拥笏于胸前。从女俑的身上不仅能够看到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的灵动活泼,还能了解那个时代各种人物不同身份的服饰以及装饰特征。

图七 抚瑟俑

图九 吹奏陶俑

图十彩 绘双髻执笏女立俑

图十一 文吏俑

图十四 镇墓天王俑

图十三 三彩文吏俑

文吏俑(图十一),高约60厘米,泥质灰陶,体形修长,五官清秀,神态淡然肃穆,面目祥和,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陶俑头戴小冠,微微俯视,身穿长袍,长裾坠地,穿齐头履,双手执环首长刀于胸前。雕塑者在塑造这两件陶俑时,有意把身躯拉长,达到不合比例的程度(头与身体比例为1∶9,显然不是正常的人体比例)但并不因为比例失调而令人难以接受。如此造型夸张的俑人在墓中的任务是守门卫户,保证墓主人及其家庭的安全。陶俑面带微笑,文雅自若,这种含蓄而微妙的表情,或许与当时佛教盛行有关,朴实生动,不失为一件带有特定时代风格的艺术珍品。

图十五 宋代女卧俑

图十二 千秋万岁俑

盛邦妙造——隋唐宋陶俑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享乐的、开放的时代。这在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中,雕塑艺术达到了全面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陶俑题材内容比以前更为扩大,制作技术更趋熟练精湛。徐州出土的唐代文吏俑、马俑、骆驼俑、镇墓兽等,种类多样,釉色和谐,线条优美流畅,色彩及造型艺术都接近于中原洛阳地区。

铜山花马庄唐墓出土的两件人面鸟身俑(图十二),为雌雄两种。雌性为“千秋”,面部圆润,体态丰满,背生双翅,足部为蹄状;雄性为“万岁”,体形较修长,着宽口袖上衣,双手拱于胸前。东晋葛洪编撰的《抱朴子·内篇》称:“千岁之鸟,万岁之禽,皆人面鸟首,寿亦如其名。”河南邓县(现为邓州市)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墓中也有人面鸟的形象,并有旁题“万岁”“千秋”,对照文献和考古资料,这种人面鸟也被称为万岁、千秋鸟。人面鸟俑是隋唐至南宋时期墓葬中出现的一种神煞明器,具有守护亡者灵魂、引导升仙的寓意,说明古代丧葬风俗方面所受神仙谶纬之说的影响。

唐三彩多集中出土于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地区的唐墓中,其他地区则较为少见。江苏地区除了在扬州等地发现过一些生活用具类三彩器外,他处则较罕见,徐州地区发现的唐三彩俑群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批唐三彩俑胎质洁白坚硬、造型生动、施釉匀润、色泽鲜艳,俑群的组合和造型、风格上则接近于洛阳地区的三彩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彩文吏俑(图十三),通高81厘米,立于一束腰座上,座四周各有一个椭圆形镂孔,头戴进贤冠,身着宽袖袍服,外着裲裆甲。双手拢于胸前,腰束革带,下着长裙,露分梢皂靴。头部无彩,露出白胎。其余部分施黄绿釉。文吏俑面容丰满恬淡、温文雍容,拱手而立。

镇墓天王俑(图十四),原立于一卧兽座上,卧兽现仅存头部。天王体态雄健,头戴战盔,盔上有一怪鸟,圆目、勾嘴、曲颈。面部鼓目突睛作怒视状,阔鼻撇须、大嘴紧闭。上身着圆领战袍,脚凳翘首靴。双臂挥舞,左手直伸向前方,双手似握弓状。左腿直立,右腿向一侧抬起,脚踏一挣扎的怪兽。另一件与之相反动作,这两件金装甲胄的天王俑,被生动夸张地刻画出形象。

宋代社会是典型的文人化社会,崇文抑武,其美学风格转向婉约、典雅、秀丽、柔美,在明器雕塑风格上是以优美为主格调。

宋代卧妪俑(图十五),1990年2月发现于徐州市西约10公里处的楚王山南坡一座宋代墓葬。该墓为群众取土时发现并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有一件肖窑卧姿老妪捏塑像十分珍贵,为徐州博物馆征集入藏。塑像以白色瓷土捏塑,胎质较细,表面饰有化妆土,未施釉。塑像为一老妪直姿侧卧于榻上,头枕长方形枕,枕侧饰有莲花纹。自肩部至脚踝处盖有薄衾,衾顺身体自然下垂,并在两侧形成波浪形折纹。上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长裤,足穿尖足履,头戴暖巾,额发外露,脑后绾一发髻并插圆头簪。面部表情尤为生动,额部及嘴角处皱纹真切清晰,因肌肉松弛而下垂的眼袋也刻画得十分逼真,睡态安详自然。塑像底部刻有“芦秀塑”三字,字体为简笔、行楷、宋代书风。

小 结

陶俑是雕塑的艺术,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秦俑的气吞山河,汉俑的囊括宇宙,魏晋南北朝俑的艺术辉煌,隋唐俑的气象万千,宋俑的韵致精微,凝结了中华民族的观察方式、感觉方式、情感方式,以及古人对于生命和信仰的观念等,对于我们解读中国文化精神、传统审美精神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论是汉俑的朴拙天真,还是魏晋俑的飘逸,又或是隋唐俑的雍容华贵,宋俑的世俗化特征,在一个个生动的陶俑表情和姿态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他们用最朴素的艺术语言生动刻画出活跃于社会底层的鲜活生命,为我们呈现出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漫长的两千年后能够探知他们的内心,感受他们的情怀。

徐州汉代陶俑中蕴藏的大量丰富信息,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今天我们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定位思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徐州汉代陶俑与汉画像石、汉代墓葬一起演绎着汉文化中浪漫主义色彩的淳朴、凝重之美,也为我们认识徐州地区汉代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丁斌:《汉代雕塑的写意风格》,《艺术探索》2001年第4期。

[2]唐荀:《古拙朴厚 意在形先——两汉陶俑及其特征浅析》,《电影评介》2007年第20期。

[3]熊廖:《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窥探》,《中国陶瓷》1988年第2期。

[4]高峰:《浅析汉代陶俑的造型特点及影响》,《陶瓷论坛》2004年第1期。

[5]张玉、于征:《文彩缤纷今犹在——汉代俑偶服饰赏析》,《文物天地》2014年第3期。

[6]许一伶:《论徐州西汉乐舞俑的艺术特色》,《东南文化》2005年第2期。

[7]祝静、郁明:《徐州博物馆藏北朝俑》,《文物天地》2013年第3期。

[8]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陶俑楚王徐州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楚王失弓新编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