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nfzmreaders@163.com。
情商离不开经历,多陪伴孩子成长
回应“幼儿情商培训是个什么鬼”
2019年5月23日《南方周末》评论版
我觉得大可不必送孩子去所谓的“情商培训班”,不是因为有害,而是因为可能无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情商离不开人生的经历,或者说情商本来就该在经历中逐步培养。比如,当你有过与人交流碰壁的经历,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你可能就会换一种交流方式,如此在不断尝试中学会与不同的人良好沟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加,自然会有丰富的机会提高情商。反之,离开人生经历,提高情商的理论即便再精妙也难有落脚之处。不能付诸实践的理论哪能深入孩子心灵呢?因此我以为,送孩子去“情商培训班”不如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多参与集体、社会的活动,在经历中自然而然地提高情商。退一步说,前人没有“情商培训班”,不照样能“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甘肃兰州❘吴小杰❘兰州大学学生
毋庸置疑,专业高效的培训,对于孩子的成长确实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但诸如幼儿情商教育之类的培训,其运作模式、培训方法和效果等等都有待商榷。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情商教育培训,无外乎就两种可能:一种是家长意识到要对孩子进行情商的培养,从小提高孩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明显属于“听起来很美”;另一种则是家长已经感觉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现了某些问题,宁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去接受教育,当“甩手掌柜”,却不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寻找原因,这实际上是一种推脱责任的表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最好的情商教育就在家里。要为孩子“补”情商,花钱不如花时间。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高质量的陪伴、高效率的沟通、高水平的示范,孩子的情商自然“水涨船高”。
贵州普定❘任启鑫❘基层干部
期货农业和实物补贴
回应“一个鸡蛋撬动一个民族的未来”
2019年5月23日《南方周末》评论版
文中提到“仅有一半的孩子吃过水果”,当前,由于水果价格飙升,将会有更多的弱势群体吃不上水果,原因之一据说是前期“果贱伤农”,于是种水果的人就少了。“果贱伤农”与吃不起水果都不是好现象,建议政府一方面加快发展水产品、牛奶制品、豆制品、水果和禽蛋制品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期货农业,另一方面,对于城乡精准扶贫对象,包括儿童在内的相对弱势群体,不妨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给予阶段性临时性的实物补贴,在生产端和需求端矛盾上削峰填谷。每天吃一个鸡蛋,看似一件小事,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将是一件大事,彰显的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温暖。
湖北武汉❘栾新河❘新洲区委办
“学校欠我们毕业礼!”
又是一年毕业季。前些天,一个考上大学的学生发微信给我:“老师,学校欠我们一个毕业典礼!”马上要参加高考的一个高三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多么渴望能举办一次毕业典礼,纵使时光老去,我希望那一幕令人难以忘却的画面成为永恒!”
是啊,目力所及,就我所了解的周边学校,以前惯常的做法是毕业前照个毕业照,高考完直接走人。窃以为毕业典礼这个环节不可省略。毕业典礼之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是学生对于母校的一次告别,对青春的一次纪念,也是学校对学生的叮嘱与希望,学校不但要举办毕业典礼,而且要办得有意义、有特色。
如果教育只剩下“分数培训班”,那将多么无趣又无奈!在学生们的失望和期待中,欠缺的毕业典礼也给所有人画了一个大问号:我们该如何抗衡功利浮躁的价值失重,又怎样去打捞那日渐遗失的教育灵魂?希望一些校园管理者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身体力行地上好“最后一课”。
广东惠东❘王轲❘惠东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