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丽 张晓丽
哲学大师认为:“道德教育的悲剧完全在于善与恶的冲突,一个价值对另一个价值的冲突,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的本质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因此,在幼儿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专业的知识正确认识孩子的所谓“错误”,以宽容的心态把孩子的“错误”当作教育孩子的资源,提升“错误”的教育价值。
案例1:“雨涵一上午咬了8个孩子,真是破世界纪录了。”丁老师放学时见到雨涵的家长,就告了一状。雨涵的家长是学校里的教师,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严格,见孩子又一次犯错,很是生气。听说,事后还对雨函采取了暴力。
听到这事,我决定和丁老师及雨涵的妈妈谈谈。面对雨涵的妈妈,我说:“我观察后发现,雨涵在咬其他小朋友之前总是和小朋友相处很好,他喜欢用脸去轻碰小朋友,然后去嘴去亲吻小朋友。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表达对伙伴的喜爱之情,就用牙齿咬,但咬这个动作又没有自我控制的意识,也就是说下嘴重了一点。小朋友哭了,他也就慌了。”听我这么一说,丁老师和雨涵的家长似乎明白了什么。
试想,教师的误解,家长的武力,同伴的疏远,让雨涵幼小的心灵承受了多么沉重的打击。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伤害了。其实孩子的许多行为是靠模仿得来的。教师可以搂抱幼儿,摸摸头,握握手,告诉孩子们:“我真喜欢你。”引导幼儿学会喜欢别人所用的表达方式,孩子耳濡目染之后,定会模仿得当,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案例2:“老师,萧萧偷我铅笔了”“萧萧也偷我的铅笔了”……面对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告状,于老师决定找她家长谈谈。萧萧的爸爸来了,满脸尴尬地说:“老师,这孩子怎么老是偷别人的东西呢,我都为此打过她几次了,没想到她还是偷!”
了解到此事,我突然意识到,班上的小朋友和孩子的父母都用了“偷”字。这么小的孩子潜意识里也不应该存在“偷”的概念啊!于是,我找来家长问:“你还发现萧萧带其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家吗?”萧萧爸爸说:“没有啊,都是些漂亮的铅笔!”我说:“漂亮?这里一定有问题。”萧萧爸爸疑惑了:“会有什么问题?家里又不是没有铅笔用。”我说:“您先等等。”
我悄悄地把萧萧带到教室外,问她:“萧萧,小朋友的铅笔好看,是吗?”萧萧说:“好看啊,而且每个铅笔上都有好漂亮的画,有好多小动物,好多花……我都很喜欢。”“哦,你拿小朋友的铅笔是因为喜欢鉛笔上的图案,对吗?”“是啊,每个小朋友的铅笔都不一样,真好玩。”“你告诉小朋友你要借来看看吗?”“没有啊。”“那如果你的铅笔让其他小朋友拿去了,你会怎么办?”“着急,哭着找老师。”“那你拿了其他小朋友的铅笔,他们是否也很着急呢?”萧萧有点不知所措。“萧萧很喜欢漂亮的东西,但如果东西是别人的,一定要经过别人的允许。今后,萧萧一定会和小朋友一起看美丽的铅笔图案,是不是?”萧萧点点头,开心地笑了。
说明原委后,我和于老师送走了萧萧的爸爸,并一起商量将孩子的“错误”当作教育资源来开展一节“看看谁的铅笔最漂亮”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在保护萧萧自尊心的同时又纠正了萧萧的“错误”行为,让萧萧懂得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带回家的道理,喜欢别人的东西,可以借来看,但要及时归还。
其实孩子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没有准确的判断力,在这种情况下去做所谓的“错”事,又怎能“上纲上线”到道德意识上来呢。这不仅歪曲了孩子美好的心灵,更是对孩子今后品德发展的不负责任。
案例3:宝宝的妈妈向马老师反映最近宝宝很淘气,以前很愿意帮妈妈干活,可现在妈妈让她拿杯水,她都装作没听见,惹急了她还发驳妈妈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妈妈对老师说:“是不是这孩子从小就没爱心?将来肯定不知道孝顺大人了。”
马老师来咨询我,还跟我说其实宝宝在幼儿园的表现一直很好,心地善良,可在父母面前怎么就任性了呢。分析原因后我发现,原来马老师在班上经常和孩子说:“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原来孩子是在“活学活用”啊。
事后,马老师向宝宝的妈妈解释了原因,并在班上生成了一个主题活动“我是爸爸妈妈的小帮手”。活动中,先讨论平日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爱护自己的?自己都帮爸爸妈妈做什么了?并通过一起学唱《我的好妈妈》,让孩子在感悟歌曲后说自己今后要怎么做?第二天宝宝的妈妈就说孩子变化很大,抢着帮妈妈干家务。一个故事、一首歌就解决了家长担忧的问题,让孩子轻松学会如何去体谅父母的辛苦,学会如何关心他人。
“孩子的错误”不等于“错误的孩子”。善待,就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每一个孩子,小心的尊重每一个孩子;善待就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错误,提升错误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善待是一扇窗,推开它满是鲜花和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