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2019-05-30 02:18许红平
职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技能型校企核心

许红平

面对快速迭代的科学技术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2025中国制造”战略部署,面对人、环境和社会变化的挑战,中国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笔者作为一名技师学院的院长,对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中国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六大核心问题。

一、亟待解决认知不到位的核心问题

认知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事物和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信息加工过程。只有认知的精准到位,人类的格局、视野、理念、战略、模式、方法、措施等才能适应未来面临的一切机遇和挑战。

1.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认知的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除了义务教育,其他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北大、清华等高校培养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等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医科大学培养的医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范大学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技工院校、高职院校培养的设计机器、制造机器、维护机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这些岗位本质上都是职业。

2.工匠精神适应范围认知问题

发扬工匠精神是基于人文、尊重为前提,当我们走进德国企业时,到处看到的是人文关怀、尊重员工,车间都是恒温、纯环保、无污染的,否则工匠精神如何发扬?发扬工匠精神不是特指某个职业而是针对所有职业,所有职业都蕴含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国家领导岗位。

3.人才培养的认知问题

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人才的转型与发展靠的是社会大教育。换言之,人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结果。人才的类型是可以转化的,很多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是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社会培养转型而来的,因为职业发展有初次就业岗位、迁移就业岗位、发展就业岗位,这是人才培养的正常路径,特别是工程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无论是社会、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还是规划、设计等工程型人才,很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而来的,否则学校直接开设省长、市长、县长、镇长专业,总经理专业、校长、院长专业即可。

4.本土化人才培养认知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百分之百地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以德国为例,他们单一的二元制培养体系的招生辐射范围就只有50公里。所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靠本土培养,即以本土一流的职业院校来培养本土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本土产业发展服务,笔者将它称之为“三本土化”,因为这是实现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前提,同样也是精准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前提。

二、亟待解决导向不到位的核心问题

事实证明,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是以“占地为大、规模为王”的,是以哪个专业好招、哪个专业培养成本低的扩招,于是形成了以文经、管理、艺术类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为辅的人才培养结构现状,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专业和规模与社会需求严重倒置,自然就有35%左右的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过剩,70%左右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匹配工作的结构性矛盾。随着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很多国外留学生回国后找不到工作现象的加剧,社会和家长的观点必然随之改变,很多普通高校关门等危机都将开始浮现,而且许多大学都会面临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这样残酷的现实下,对高考重视过度、宣传导向明显,这是十分不正常的。应该直面现实,尽管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大部分人终究是平庸的,更何况通往优秀甚至卓越之路并非普通高考一条,而且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社会更需要合理的分工。因此,政府、教育和媒体等各界应高度重视正确的宣传导向,让人才培养回归正常、回归原本,让社会浮躁和急功近利回归平静,这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更是对下一代负责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亟待解决目标不匹配的核心问题

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培养才能成功,四者应有科学的分工,就学校层面而言,更应侧重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行业或者企业侧重于核心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避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大跃进、数量化,因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通过长期积淀才形成的。作为学校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背景下所需的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和基本技能。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应该体现在做人严谨、守秩序、诚实、可靠,具有优良素质和习惯;阅读经典、记录精华,具有文化和气质;能与任何人沟通交流,具有团队合作、组织协调意识和能力;具备利他、利世的胸怀和格局,能同情、关切他人意识和能力;能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择优选择,具有安全和先苦后甜意识;有创意、创新、创业、审美意识和能力,具备设计导向理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人才目标是一个核心问题,应该由行业制定,但我国缺少这一机制。目前职业院校应主动与深度合作型企业对接,共同科学地制定培养方向。专业(工种)方向和培养层次不同,有高端、中端、低端之分,并非所有专业(工种)在校培养都需要达到高级工或技师层次,有些专业(工种)方向达到中级工即可。

四、亟待解决师生不匹配的核心问题

我国现行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主要是由于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轻视,至今还未形成优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体系。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要比普通教育的师资培养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要使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行业专家的现实需求还难以实现,加上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师资瓶颈显得更加突出。

生源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首要元素,也是与专业方向和培养层次相关的核心要素。目前职业院校由于受管理体制、社会不正确的观念、教育系统的学历导向和扩招、招生不公平等因素的制约,招收的学生素质普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匹配。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人才培养同样不可能成功。

五、亟待解决模式不匹配的核心问题

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但现实往往浮于形式、流于口号,包括目前与德国合作办学的“双元制”模式,根本无法落地。因此,需要探索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杭州萧山技师学院正在创新两种培养模式:校企自然融合模式和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自然融合模式是以校企双方相互认可为前提,即企业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可、满意、渴求,学校对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肯定以及对其毕业生的重视,同时又要确保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就业和发展。具体实施方法是先进行校企双方互认,可称之为“校企先谈恋爱”,选择性地确定自然融合的企业。其次,学生在校学习3年后,让自然融合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可称之为“校企谈恋爱”,组建企业的专业混合订单班,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成为企业的准员工,而不是在招生时就确定同专业企业冠名班。因为招生时确定同专业企业冠名班,学生毕业后去冠名企业工作的人数往往很少,而学生在校学习3年后,让自然融合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毕业后去订单企业工作的人数往往很多,从而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他们会自愿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进行投入。最后,在后两三年中由校企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校企师资队伍、共同共享双方基地平台、共同实施工学一体化管理、共同参与人才考核评价、共同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共同開展国际资格认证,实现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共生模式,最终实现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的模式。

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学院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办学的路径,建立国内和国外分段培养的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留学,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语言、获取国际通用资格证书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回国后服务产业的发展。实施这一模式需重点关注并实施以下七个环节:一是精准选择专业方向;二是精准选择国外合作伙伴;三是明确生源素质的具体要求;四是精准选择外语强化机构;五是确定国内国外培养时间和教学内容;六是派教师去国外合作伙伴培训;七是国内学习期间安排去国外游学交流。

六、亟待解决经费不匹配的核心问题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操、实训环节可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纸上谈兵型;二是企业观摩型(也可称为走马观花型);三是仿真模拟型;四是实战作品型;五是实战产品型。但我国极大部分学校均处于前三个层次,而与职业教育要求最相匹配的必须是后三个层次,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办学经费的严重不足。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学生人均培养经费的差距往往在十几倍到几十倍之间,而目前是一刀切拨款机制,加上拨款额度还远远未到位,这就需要政府科学制定政策和落实措施。很多学校自身具有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通过培训、解决企业技术等社会服务获取的经费没有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这一点同样需要各级政府出台政策予以支持。

职业院校所需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同样存在与职业教育要求不相匹配的严重问题,正常应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公共基础实训平台、教学工作站实训平台和企业工作站实习平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需要政府加大专项经费支持的力度;二是需要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培训、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社会服务自筹经费进行补充;三是学校与自然融合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在校内或者企业内建立企业工作站实习平台。

(作者单位:杭州萧山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能型校企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