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2019-05-30 01:40唐龙
当代党员 2019年9期
关键词:屏障重庆资产

唐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4月视察重庆时,希望重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是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使命。

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环境资产属性进行再认识

脱胎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范式、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则上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发展的终极目标上,不仅需要通过要素提质、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空间优化来追求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更需要通过蓝天绿地、碧水青山、宁静田园来创造高品质生活。在发展规则的变革上,环境资产对于经济发展的功能被凸显,受制于环境容量,可持续性发展代替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成为评价发展效率的新标准。然而,环境资产的概念内涵界定、计量方法、作用机制和收益分配等还没形成共识,影响了生态经济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效果。

環境资产既包括大气、水、土、化石能源等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资产,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为人们美好生活所必需的空间环境资产。从环境资产的属性看,部分环境资产难以明确产权主体,不能通过市场交易,但它们却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持美好生活环境所必需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环境资产的公共属性;有部分环境资产能明确产权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并用消费者支付愿望或能力去衡量价值,我们称之为环境资产的经济属性。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发展引起环境退化与环境公害,甚至导致反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重视环境资产的经济属性而忽视其公共属性。重庆要实现“两地”“两高”目标,首先要尊重环境资产的公共属性,强化生态屏障功能,以守住环境底线、防止环境风险为重点,保护绿水青山。筑牢重要生态屏障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动态平衡,还需尊重环境资产的经济属性,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绿色开发、清洁生产、降低排放、促进循环,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充分认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长江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支流众多,自然环境资产丰富,沿江湿地、草地资源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近年来,重庆生态保护与自然资产的管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比较突出,境内嘉陵江和乌江中下游、三峡库区是国家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是世界级的生态难题。重庆要实现“两地”“两高”目标,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任务依然繁重。

为完成重庆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实现浑然天成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人文之美取得积极成效的总体目标,我们还须提高站位,充分认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坚决推动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的决策部署在重庆落地落实,奋力谱写美丽中国重庆篇章。

打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攻坚战

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作为生态优先的重要目标,着眼于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提出实施主体功能定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等28项重点工程。这是重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要行动。

只有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才能打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攻坚战。重庆要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克难攻坚。一是要进一步摸清辖区内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特别是要将山、水、林、田、湖、草等为人们美好生活所必须的空间环境资产纳入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与生态监管中,探索环境资产的分类管理和可操作的计量方法、作用机制和收益分配,为增强环境资产公共属性对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示范。二是通过建设“两江四岸”示范段、广阳岛长江生态文明创新试验区等重点工程,为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三是因地制宜推进技术创新,对症下药,解决好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生态问题,提高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努力促进自然环境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四是继续巩固河长制,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关键性制度改革,把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工作抓实抓细抓好。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依据生态经济发展理论,高品质生活需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强化以环境公共属性为基础的底线思维,以人类福祉最大化代替GDP增速最大化为目标、以可持续性为标准、以绿色发展为方向,推进具有经济属性的环境资产通过市场手段高效配置,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在目标上,要推动产业结构变“新”、发展方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协同发展,探索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重庆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在方法上,要通过创新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向要素提质、动力转换、结构调整、空间优化要效益,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发展的韧性;在发展思路上,注重与重大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相结合,加强统筹协调与相互促进,实现多目标协同共赢。一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为核心,探索多式联运、生态养殖、岸线提质等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促进人与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生。二是以促进生态旅游为目标,围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打好三峡、山城、人文、温泉、乡村“五张牌”,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三是以城市提质与乡村增美为目标,不断强化统筹规划、增强立体开发、保护性开发和修复性开发,为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增光添彩。四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开发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生态,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五是与改善民生相结合,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两大目标,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

(作者系重庆科技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屏障重庆资产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重庆客APP
一道屏障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