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旁批巧“溜索”

2019-05-30 10:48肖培东
语文建设·上 2019年6期
关键词:阿城马帮首领

肖培东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小说故事极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按教材后面的“阅读提示”说,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叙事风度和语言特色上看,它是阿城“笔记小说”的一篇代表作。教材的单元导读要求:“要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还要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如何达到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教材随文设置的旁批人手,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旁批,启发思考,掌握阅读技能,历练语文能力。

一、依据标题读小说

实录一

师:同学们,与本单元前面的两篇小说《孔乙己》《变色龙》相比,《溜索》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两篇小说都以小说中的人物为题,而且人物都是小说的主人公。

生: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是小说中的人。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变色龙”指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而《溜索》的题目却是小说中的事件,不是人物。

师:单元导读告诉我们:“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展示社会生活。”那如果阿城的小说《溜索》也以文中人物来命题,你觉得应该找谁呢?(学生思考)

生:这篇小说的题目可以叫“首领”。

生:應该叫“马帮的首领”。(很多同学都认同这个答案)

师:为什么可以选用“马帮的首领”或“溜索的首领”呢?你能借助文中的语段来说明吗?

生:因为这个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他在怒江天险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生:首领“缓缓移下马……举手敲一敲那索……瞟一眼汉子们”,我觉得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生:他最后一个过江,很有英雄气概,像个首领,很豪迈。

师:那我们就把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马帮的首领》,可以吗?

生:老师,我觉得不可以。因为小说中的首领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只是马帮的领导而已。小说写的并不是他的故事、他的经历。

师:有道理,那我们该选用哪个人物做标题呢?

(学生思考,讨论出了“瘦小汉子”,还有文中的“我”,然后都否决了)

生:老师,我觉得文中每一个单独的人物都不适合做这篇小说的标题。小说写的是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溜索的经历,不是写某一个具体人的。

师:所以,这篇小说和前面的小说有一个不同点,它没有核心人物,我们找不到类似“孔乙己”或者“变色龙”这样的主人公。除此之外,你还会发现这篇小说哪些地方不同于其他的小说呢?(学生思考)

(师提示:可以从小说的情节去思考)

生:我读过的很多小说都是跌宕起伏、很紧张的,这篇小说感觉平平常常。

师:确实,小说写马帮汉子溜索,情节平淡。溜索过江,没有其他小说那样尖锐的矛盾冲突。那这样一篇小说,我们究竟要学习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旁批细细阅读这篇小说。

(学生自读)

比较阅读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巩固所学。《溜索》这篇小说所在的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它们风格各异,写法不同,都是写人的名篇,在人物刻画方面特色各具,可以说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相对的个性,很适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展开教学。《溜索》展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群马帮汉子面对怒江天险,用溜索成功渡江的故事。小说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核心人物,故事发生地点在怒江边的悬崖峻谷,中心事件就是马帮的一次溜索经历。《溜索》前面的两篇小说是鲁迅的《孔乙己》和契诃夫的《变色龙》,它们中心人物明确,情节呈现分明,矛盾冲突显著。比较标题,学生会发现前两篇都以核心人物为标题,《溜索》的标题则是小说的事件,那么,能不能也用文中某个人物来命题呢?学生多半会聚焦在小说中的首领上,确实,读这篇小说,首领的形象给人印象极其深刻。峡谷天堑,万丈沟壑,他“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处惊不乱,临危不惧,气度从容。“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一声吼,吼出了果敢、坚毅和智慧。哑声问大家“可还歇”,话语简练,却自有威严和关切。还有他最后溜索过江,动作麻利,气定神闲,豪迈与粗犷尽在其中。这样就不露痕迹、自然地分析了文章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其他如“嗖的一下子过去”的瘦小汉子,还有“战战兢兢跨上角框”的“我”,也都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并不等于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形象。这篇小说其实没有刻意去写某个人的故事,而是写马帮团队溜索,与前面两篇小说相比,情节也显平淡。这样,巧妙地由标题入,再由情节收,通过比较,避免了简单乏味地走过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鲜的心理刺激,使之极快地进入自读思考中,从而把握《溜索》这篇小说的整体内容,为后面进一步地深入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依据旁批读小说

实录二

师:读完这篇小说,再看看书中给出的七个旁批,好好想一想,如果纯粹是你自己阅读,也没有任何批注,你可能会漏掉小说当中哪个批注提示的内容?(学生思考)

生:我可能会漏掉第七个旁批“第三次写鹰”。自己读小说,可能就不会关注小说中三次写鹰的细节。

师:读读三次写鹰的句子,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三次写鹰。(学生读)

生:写鹰飞的姿势和细节,表现出环境的险恶,把悬崖峭壁的险衬托了出来。

生:写鹰还能衬托出马帮汉子,他们也像鹰一样勇敢和矫健。

生:鹰特别勇敢,有一种无畏的精神,是这些溜索人的化身。

师:所以,小说中的物象设置是很讲究的,鹰与马帮汉子,人与物与环境高度契合。

生:我可能会漏掉“牛”的情状。第五个旁批问“为什么细写牛的情状”,让我注意到小说中的牛。

师:大家也看看小说对牛的细写。(读相关语句)

生:这些牛给人印象很深。尤其溜索的时候,“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还有“哀哀地叫着”,牛在险恶环境面前很畏惧。

生:自己读的时候,往往喜欢奔着人去读,对文章中的牛马等都不注意。其实写牛的懦弱和哀叫,反衬出了溜索汉子的勇敢坚定和身手敏捷。

生:文中的牛与人作对比,写出了环境的无比凶险,也写出了人的无比勇敢和有野性。

师:所以在小说中,客观的物象会带有一定的隐喻色彩。我们读小说的时候,要注意到作者有意设置的物象。鹰的勇敢敏捷,牛的退缩畏惧,其实都在写这险恶万分的怒江大峡谷,写这群了不起的有本领的英雄汉子。还有吗?

生:第四个旁批让我们“想象溜索的场面”,体会“小”字的精妙。这一点我自己读应该会遗漏。

统编本教材中,旁批是基于自读课文而设计的,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文指导和阅读点拨提示,是学生阅读强有力的自学辅助系统。统编本教材自读课文设置的旁批,往往关联着文章关键部分的阅读指向、文章语言风格的导向、文章主旨内涵的深度引向,还注意到了文章阅读方法的指引,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引导、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旁批明确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养成良好的自读习惯。《溜索》这篇文章,编者提供了七个旁批,分别指向文章起笔、语言特点、索的直接描写、瘦小汉子溜索场景、牛、“我”以及鹰。这些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真切感悟,善加利用,会对学生自读小说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七处旁批,短短一节课,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依据旁批进行全部的训练,而阅读教学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所以对旁批的合理使用要体现出自读课教学的艺术。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旁批进行独立思考、理解、想象和赏析,感悟阅读方法,再结合旁批去反思自己原先的阅读习惯,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情给予适当的肯定、帮助、引导、交流。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掌握读书要领,在对比和体验中形成阅读能力,对《溜索》这篇小说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也有较深的体悟与理解。

三、欣赏小说语言,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实录三

师:旁批是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读课文,我们要好好地使用文中的旁批来帮助我们阅读。那同学们再想想,文章七个旁批中,你觉得最能凸显小说个性的是哪个呢?(学生思考)

生:我觉得是第一个旁批:“起笔突兀,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这个旁批,写出了这篇小说的特点,也就是很注意对环境展开描写,尤其是文章的第一句“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从声音就写出了怒江的气势,也写出了马帮汉子的豪迈。

师:确实,开篇第一句特别有气势,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怒江大峡谷。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我觉得文章的开头确实有特点,对特定情境的描写也非常出彩,可是其他小说也可以有这样的开头,这样的情境描写。我觉得还是第二个批注——“类似这样干净、洗练的语言,文中处处可见。仔细品味”,更能显示这篇文章的特点。

生:我也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我个人也觉得是语言。它与其他小说的语言风格真不一样。(很多同学也支持第二个旁批)

師:大家都关注到了这篇小说干净、洗练的语言风格,也有同学关注到小说精彩的开头。其实你们说的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我们就自读一下文章开头的几个段落,体会一下文章别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学生自读)

师:以前几段为例,谈谈你们对哪些语句和词语印象深刻,阿城干净、洗练的语言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生:第一段里的第一句话“不信这声音就是怒江”就很有味道。“这声音”,“这”字写出了怒江的声音与众不同,开篇短短一句,很有气势。这个“不信”更是侧面烘托出马帮汉子的勇敢豪迈,很有英雄气概。

生:首领用腿“磕”一下马,这个“磕”字用得好。

师:作者用“磕”不用“抽”或“打”,这是为什么?

生:“磕”的动作很轻,不是那种很重的动作,表现出了他对马的疼爱,也写出了马与人的默契。

师:一个动词就把人与马的情感写出来了,可谓传神精妙。

生:写一只大鹰“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这个“扎”,这个“声音”,写出了大峡谷的环境凶险,也让我们看到了大鹰的勇敢和急速迅猛。

生:比喻也很有个性。“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这个比喻一般人想不出来。

师:你见过“极稠的粥”吗?(学生点头)用这个说法来写他们缓慢行进,真的很别致。

生:还有“山不高,口极狭,仅容得下一个半牛过去”这段。

师:大家觉得这类句子在什么文章中会看得到?

生:文言文。

师:对的,阿城的小说多用短句,少用词藻,在白话的表达中吸收了古代汉语的特点,简洁又有表现力,别具韵味。

生:写首领汉子“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三言两语就写出了人物的豪迈和胸有成竹。

师:这是对人物的白描,笔墨不多,韵味丰富。文章中对首领的语言描写有一处很精彩,你们读读。

(学生读“首领哑声说道”,读“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从简洁的对白中感受人物之间的默契与人物的豪迈个性)

师:如此读读,你就会感觉到阿城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你还能从文章其他地方读出这样的语言来吗?

(学生自读,多加感悟)

师:确实,这篇小说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往往寥寥几笔,形神毕现。阿城小说的语言,可谓说得(

)?(填一个字)

生:说得精!

生:说得巧!

生:说得准!

生:说得少!

师:你们说得都对!有人评价阿城小说的语言特色是“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读这篇小说,要注意品味语言特色。当然,“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并不意味着小说缺失内涵与深度。这次怒江溜索的经历,除了表现人与自然的搏斗、挑战自然与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勇气,你还可以悟出什么?

生:从马帮汉子团队溜索的场景中,我读出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重要性。

生:从“我”溜索的过程中,我读出了人要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生:我觉得我们要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生:要积极乐观,敢于挑战。

生:一个好领导的重要性。

生:写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民俗与性格。

在整体理解和把握小说内容、特色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篇小说最具特性的地方。“笔记消失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写笔记小说的原因之一。”与一般的小说不同,阿城说他写的是“笔记小说”,继承的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阿城站在民间的视角,不仅关注世俗民众之生,同时也在试图传递他对一直根植于民间土地的民间智慧的理解。他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多写世俗社会中的凡人小事,都是很纯粹的短篇小说,笔法上多用白描,寥寥几笔,形神毕现,可以说是以古典笔记小说的韵律呼唤一个自在自为的世俗世界。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阿城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突出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上的成就、修辞上的造诣。阿城是“用一种近乎古汉语的语言替代了一种很口语化的语言”,多用短句,少用词藻,在白话的表达中吸收了古代汉语的特点,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且雅俗共赏,别有韵味。王蒙用“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来评价,也有人评价阿城小说的语言特色是“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溜索》一文中,干凈、洗练的语言更是处处可见。第二个旁批就在提醒学生自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文中简练又精妙传神的语言。七个旁批,指向小说中的牛、鹰等物象在天险前的表现,指向瘦小汉子和“我”溜索的精彩场景,指向横在峡上的有千钧之力的“索”,指向突兀的起笔带入的特定情境,其最终都会指向小说遣词造句的技巧,指向阿城小说的语言特点。因此,让学生借助旁批去思考小说最个性化的艺术特征,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溜索》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中去。借助前几段文字进行细致的精读和细读,让学生自行品味,感受阿城用词的精妙传神、比喻的新奇巧妙,以及平中见奇、简洁明快等语言艺术的魅力。教师教学用书也提醒我们,《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不宜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在文本比较阅读中加以体会。特别是小说语言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可以找出重点语段,用细读的方式加以分析、揣摩”。然后,以“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带动学生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丰富、厚重的社会意义,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融入课堂,融入自读。如此,以旁批为抓手,以学生为本,重言语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阅读方案,迁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主动“溜索”,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可谓借来旁批三分味,炼得读书一脉香。

猜你喜欢
阿城马帮首领
鸡姥爷
雁首领的信
马帮“驮起”脱贫路
戏子多秋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明朝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册封及其演变
剩饭
A house in the sky
映像畜牧业
一厘米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