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酷似de Winter ST-T改变1例

2019-05-30 10:00:54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弥漫性窦性心胸闷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71岁,以“胸闷、心悸”入院,查体未见明显异常。既往高血压病史9年。入院后行心电图,各项常规实验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1)心脏各腔室大小正常,主动脉升部增宽;(2)室间隔增厚;(3)主动脉瓣增厚并钙化,轻度狭窄;(4)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诊断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入院第2天上午突发胸闷、心悸,予硝酸甘油含化服,卧床休息,并急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ST-T显著改变(见图1)。15 min后患者诉症状缓解,予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见图2)。于次日行冠状动脉造影,见左主干(LM)末段狭窄约50%,左前降支(LAD)开口狭窄约40%,近中段弥漫性斑块、重度钙化并狭窄约50%~85%;回旋支(LCX)近段斑块并狭窄约50%,远段弥漫性斑块、钙化并狭窄约60%~80%;右冠状动脉(RCA)全程弥漫性钙化影,近中段局限性狭窄约40%,远段近“后三叉”处局限性狭窄约85%(见图3)。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后,好转出院。

图1 患者胸闷发作时心电图

图2 患者症状缓解时心电图

图3 冠状动脉造影

图1为患者胸闷、心悸发作时的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ST-T显著改变。特点为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固定,Ⅱ、Ⅲ、aVF导联R波较图2增高,ST段呈下斜型抬高,ST-T几乎完全与R波降支融合成一斜线,类似“巨R波”,Ⅱ导联R波降支可见一小切迹,Ⅱ导联ST抬高16 mm,Ⅲ导联ST抬高18 mm;V1~V5导联r波递增,S波递减,J点下移,ST 段呈上斜型压低 6~14 mm,并与直立、对称的T波相延续;V6导联ST段水平抬高2.5 mm,T波倒置;Ⅰ、aVL、aVR呈上斜型分别压低1.5 mm、9 mm、5.5 mm,T波直立。15 min后复查心电图特点为Ⅱ、Ⅲ、aVF导联R波较前降低,ST水平抬高0.5~1 mm,T波浅倒置,其余导联未见特殊改变。

2 讨论

1993 年Madias[1]首次提出巨R波型 ST 段抬高。巨R波提示较大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痉挛,引起大面积急性缺血早期的心肌损伤及损伤阻滞。其机制为缺血致心肌缺氧,使心肌细胞无氧代谢增加,堆积的酸性代谢产物使细胞膜功能受损,受损的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K+外流,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下降,静息膜电位减小,0相除极Na+通道开放速度和幅度减小,传导减慢[2],但进一步缺血会导致心肌失去传导能力,或缺血改善,心肌细胞恢复传导能力,该心电图表现会随之消失[3]。

V1~V5导联J点下移,ST段呈上斜型压低6~14 mm,并与直立、对称的T波相延续,这种改变与de Winter ST-T相似。de Winter ST-T的心电图特征是V1~V6导联J点下移,ST 段呈上斜型压低≥1 mm,并与直立高尖对称的T波相延续;QRS波群宽度正常或轻度增宽;某些患者可见胸前导联的R波递增不良;绝大多数患者aVR导联ST段抬高 1~2 mm;这种心电图改变不发展为ST段抬高,而是维持到冠脉介入治疗后;且常见于年轻男性患者[4]。提示LAD近段急性闭塞或次全闭塞。

因此,我们根据图1下壁导联或者胸前导联ST-T的分析将罪犯血管分别指向了RCA(LCX待排)与LAD,但是结合12导联心电图整体ST-T改变的特点(即缺血损伤区的导联ST段明显抬高,背离损伤区的导联ST段压低),Ⅱ、Ⅲ、aVF导联呈巨R波提示缺血损伤区在下壁,则背离损伤区(Ⅰ、aVL导联)ST段压低;同理V1~V5导联ST段压低且程度与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程度相当,推测后壁发生透壁性缺血。另外,L导联诸多ST段特征都提示下壁及后壁心肌发生透壁性缺血。我们推测此次“胸闷、心悸”的犯罪血管为RCA。造影显示LAD、LCX、RCA及LM均有不同程度病变,且呈RCA优势型,RCA病变位置以下的血管分布与心电图缺血区域相符。

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P-QRS-T改变的机制及动态变化对同步心电图各导联整体综合分析,为诊治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猜你喜欢
弥漫性窦性心胸闷
窦性心动过缓是怎么回事?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思考心电图之166》
心电与循环(2019年5期)2019-10-17 07:23:40
胸闷气短的自我推拿疗法
羊水栓塞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如何发生的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支气管镜技术在弥漫性肺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山东医药(2015年16期)2016-01-12 00:40:07
窦性心率震荡在不同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Bc1-2与Bcl-6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