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荣
【摘要】欧美逆全球化思潮主要体现在多国纷纷出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美国接连“退群”以及各国收紧与难民移民相关的政策等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在欧美的兴起与发酵主要是因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条新的结构性分岐线。总体来看,逆全球化思潮在中短期内并不会彻底反转,而是还会持续发酵。
【关键词】逆全球化 欧美 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2019年5月10日,据商务部消息,美方已将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这直接反映出了美国政府的逆全球化倾向。不仅如此,美国还接连“退群”,欧美多国纷纷出台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各国收紧与难民移民相关的政策,给全球经济蒙上了一层逆全球化阴影。
欧美多国以“国家安全”为名,进一步加强了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以落实本国、本地区利益优先。在贸易保护方面,美国践踏规则、任性妄为,实施贸易霸凌主义,挥舞加征关税的大棒,不断升级与中国的贸易摩擦,而且,对其盟友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也极限施压,迫使后者就范,接受其无理要求,严重破坏世界贸易秩序。在投资保护方面,美国《2018年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增强了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职能,加大了其管辖力度,旨在更有效地防范某些类型的外国投资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针对中国在德国投资并购的大幅增加,德国于2017年8月在欧盟内率先收紧了外商投资审查条例,扩大了“威胁公共秩序及安全”的情形;2018年12月,德国再次修订《对外经济条例》,将外资并购德国公司的审查门槛从此前25%的股份比率降至10%,还进一步扩大了审查的行业领域。不仅如此,德国还和法国、意大利一起推动欧盟层面设置外资投资审查框架,又一道防护墙在欧盟内筑起。
特朗普退出多个多边主义进程。对此,连美国的盟友也不无感慨地发出“欧洲命运自主论”,因为美国变得不再可靠、不再可测。特朗普不仅在言辞上大肆批评多边组织,如北约、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也采取了一系列实际的“退群”行动。继以协定牺牲美国工人的利益为由,先后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气候协定》之后,又在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协议,他指责协议核心存在缺陷,未能阻止伊朗继续寻求核武器,并于8月重新启动对伊朗的制裁,美国的退出以及接踵而至的严厉制裁,有使这份文件名存实亡的危险,从而使中东乱局更加动荡。2018年6月,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指责这一组织对以色列长期抱有政治偏见。10月,特朗普又宣布将退出和苏联于1987年签订的“中程核武条约”(INF),美国的这一单边行动违背了北约此前在这一问题上确定的立场。美国的退出,将导致全球现有的核秩序瓦解,全球的不稳定因素会大幅增加。
各国收紧了与难民移民相关的政策。这不仅在民粹主义政党执政的国家非常明显,例如意大利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联盟党党首萨尔维尼采取严厉的难民政策,禁止难民救援船进入意大利港口,由此使得难民成为“皮球”在多个欧盟国家港口辗转,导致难民问题在经历了一段缓和期后,在2018年夏季再次发酵。而且,在民粹主义政党仍然是反对党的国家,主流政党在民粹主义政党的魅惑压力下,纷纷在政策主张和话语风格上效仿后者,例如德国内政部长、时任基社盟主席泽霍费尔不容许在其他欧盟成员国登记过的难民入境德国,以控制难民人数,由此造成与德国总理默克尔所在基民盟的立场分裂,一度使德国新政府面临提前解散的风险。而以匈牙利为首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坚决抵制欧盟解决难民危机的集体行动方案,加之奥地利也加入了“反移民阵营”,使得欧盟在2018年依然在难民问题面前没有良方,无奈之下,只能寄望于各国的自愿行动。
逆全球化思潮在欧美的兴起与发酵主要是因为西方社会形成了一条新的结构性分岐线,即“全球化赢家”与“全球化输家”之间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有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原因,而且这几方面的因素呈现相互加强之势。
逆全球化思潮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国家内部不平等状况加剧,导致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那些自认为是“全球化输家”的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较差,并不在国际范围流动,不能适应全球化进程带来的变化,他们在自身处于经济边缘,地位与声誉受到影响以及遭受社会排斥的情况下,表现出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的态度。欧美国家政府不是为它们忽视“小人物”的关切承担起责任,而是为了转移矛盾,简单粗暴地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进程树为攻击的靶子。
逆全球化思潮高涨是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民粹主义政党动员“全球化输家”起来反抗“腐败的精英”,他们还宣称难民移民等“外部人”受到了腐败的精英阶层的欢迎和优待,激化了“小人物”对精英的不满与愤恨。由此,他们赢得了一场场选举,或者在民调中的支持率节节攀升。而主流政党没有应对民粹主义政党挑战的良方,往往会在短期内糟糕的民调面前,慌了手脚。主流政党企图通过效仿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政策主张或言语方式,赢回其流失的选民,但这种政策往往进一步助推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支持率,因为后者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主流政党对其政策主张的复制,证明了其政策的合理性,选民也更愿意把选票投给这一政策主张的原版提供者。
逆全球化思潮的涌动主要是因为“全球化赢家”与“全球化输家”之间的对立,蕴含着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对立,即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这一冲突最为鲜明地体现在欧美各国对于难民移民问题的态度上。难民移民带来的不只是对劳动力市場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威胁,因此,民粹主义政党要求在“我们”(“人民”)与“他们”(难民移民)的对立中,捍卫自身的文化特征。一些欧美国家企图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密不透风的“堡垒”,不让新的难民移民踏入半步,暂且不说这无法做到,即使可行,那些已经进入的难民移民的融入依然是欧美国家社会的一个巨大挑战,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始终存在。
研判欧美逆全球化思潮的动向至少有两个观测点,一个是2018年11月初的美国中期选举,另一个是2019年5月23日至26日的第九次欧洲议会选举。
在美国中期选举中,民主党8年来首次夺回众议院控制权,但是,特朗普带领共和党不仅保住了参议院的控制权,甚至扩大了优势,这无疑进一步助推了特朗普力主限制移民与贸易的保护主义路线。有观察家认为,共和党在参议院的进一步得势,预示着特朗普两年后连任总统的机率在增加。与此同时,此次中期选举中,两党温和派候选人生存空间遭到挤压,美国政治极化斗争有望加剧,美国社会也面临更严重的撕裂,而这又有利于特朗普的“分裂治国”方式。
鉴于较长时间以来欧洲的政党格局处在变动之中,从欧盟各成员国的选民选举行为看,一个趋势非常明显,即传统主流政党选民流失,而民粹主义和疑欧反欧运动得势。因此,2019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被视作欧盟的方向性抉择。民粹主义政党和极端主义政党的势力上升,很可能决定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人们普遍担心明确拥欧的两大党团,即欧洲人民党团和欧洲社会民主党团之间现有的非正式“大联盟”会瓦解,而疑欧反欧党团势力会扩大,从而使欧盟未来的行动能力受到严重羁绊。如果这些疑欧反欧势力能够组建一个单一党团,则对欧盟的破坏力会更大,好在由于疑欧反欧政党内部利益和诉求多元,他们并不能拧成一股绳。但是,这些政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的得势,无疑将进一步鼓舞各国民粹主义势力的士气。因此,很可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及其候选人在“全球化输家”那里仍将继续取得选举成果。然而仍然需要拭目以待的是,这些政党及其候选人在何种程度上采取批判全球化的态度,尤其在自由贸易、金融市场规制、社会政策等议题上,以及在他们当权后,又在何种程度上真的落实这些纲领。
在此,必须看到民粹主义政党内部的路线与权力斗争,甚至出现了民粹主义政党主流化的趋势。例如,法国国民联盟(原名“国民阵线”)内部存在着传统的经济自由派与保护主义派之间的斗争,而且,该党已经不再要求“法国退出”欧盟和欧元区,而是主张要提供“真实的另类选择”;在德国选择党内部也有类似的纷争,但是,可以预计,在德国东部联邦州的州议会选举后,在这些选举中德国选择党有望获得20%至25%的得票率,选票的增加很可能会使得对市场和全球化持敌对立场的力量在德国选择党内占据上风。
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背景下,不仅多边主义进程会进一步受阻,而且,现有的多边规则也会遭到蓄意破坏。例如,2018年12月10日,在联合国全球移民问题政府间会议上,经164个国家签署,《移民问题全球契约》获得通过,但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个国家表示反对并退出契约,提出的理由是出于对移民潮和国家主权被侵犯的担忧。又例如,在欧盟内部,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府的财政增赤计划有意违反欧盟财政规定,欧盟为此驳回了其预算,这是欧盟自1993年成立以来首次强制要求一个欧元区国家修改其财政预算。欧盟委员会甚至一度威胁将建议对意大利启动制裁程序。虽然最后欧盟委员会决定暂缓启动“超额赤字程序”,但是,意大利的债务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欧元区及国际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虽然逆全球化思潮在欧美各国的强度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它在短中期內并不会彻底反转,而是还会持续发酵,直到它在民众那里失去魅力,或者主流政党能够找到祛魅的良方。
(作者为同济大学德国问题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