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慧
“特殊儿童”参与普通学校教育,是将“特殊学生”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积极的教育形式。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里学习生活时,由于其智力或行为的特殊性,教师往往只是“放任”。作为教师,在心理上觉得“特殊”,但却经常只能使用“一视同仁”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学生反映难于沟通,行为怪异等,甚至家长也没有正确的观念和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综上,这样的教师、同学和家长形成的“包围圈”往往会使特殊儿童更加难以适应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从转变家长的“特殊观念”入手
家长的内心中对于自己的“特殊”孩子,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所以在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时,他们往往不想让人发现孩子的不同,不想让孩子被特殊对待。但矛盾的是:当孩子遇到在集体生活中的矛盾时,他们又因为孩子的“特殊”而产生强烈的戒备心,想要彰显自己孩子的特殊与脆弱。举例:
我:“小A妈妈你好,先就您家孩子在学校受伤的事情表达我的歉意。”
小A妈妈(紧张):“老师,我们家小A本来就不一样,在学校你可要照看着点啊,不能再让他受伤了……”
我:“A妈妈,我肯定不希望孩子受伤,我想问问,孩子是什么时候植入耳蜗的?”
小A妈妈(停顿):“孩子出生后两周,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我们一开始不相信,孩子检查后,才知道他是先天性……耳聋,老师,你要多看着他。”
小A妈妈:“我们家孩子可怜的,我们以前也在特校念过一段时间,我和他爸爸不想让孩子太特殊……”
我:“您心里其实已经特殊对待了您的孩子,您发现了吗?我觉得如果我们做老师的,作家长的也认为孩子不如人的话,对孩子也不太好吧,您认为呢?”
通过第一次交流,可以看出,特殊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正面直视孩子的情况,这与我们融合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我又现身说法,将我自己小时候“远视眼”的情况和孩子妈妈交流。其实父母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只有家长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之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才会更加融洽。
二、从引导同伴的“普通交往”着力
我们应当把握时机正确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特殊”,了解特殊学生的“普通”,从而促进他们同龄人之间平等的“普通交往”。
1.不用太在意
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如听障儿童小A,从一进入学校,我们便看到他的左耳戴了“圆形吸铁石”,学生对此感到很好奇,“你脑袋上为什么要带这个啊?”,小A此时并没有感觉尴尬,我们就要好好把握这一时机。不需要强化孩子的特殊才是普通交往的第一步。
2.有时要留意
学生对于“特殊”有了简单概念后,不代表他们已经会和特殊学生进行“普通交往”了。他们仍会伤害到孩子,比如会把小A的外置接收器拿下来,在旁边试探他是否能听得到。此时教师可以做好表率,比如与小A的交流速度明显放慢,下雨时帮小A打伞防止耳蜗进水。让学生知道,特殊的孩子是更需要关心的。
三、从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规划
在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中,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尤为必要。
1.设计活动要做好
班主任需要经常带孩子们开展活动,以班会课为例,我们在一节有具体参与性活动的课堂上,在具体的活动设计时,我们可以询问家长、专业特殊教育教师甚至是医生等人的意见,有创意地设计细节,充分考虑到特殊儿童的所求所需。
2.研究反思有创造
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总要面对不同的学生,特殊学生不会只有一个,问题也不会只是单纯的一种,迁移运用适当改进方法,对待特殊学生,我们要一直走在路上,才能让他們生活得更加愉快,才能让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更加和谐。
四、从提供必要的“专业建议”方面支持
特殊儿童,需要各方面的帮助,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所占权重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所以,学校在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保驾护航时,更需要从社会,从各方面寻求专业建议,如浦江区便成立了专门的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组,从特校学校的教师处寻求专业的培养建议,同时建立一系列的随班就读学生档案,以求给家长们更多的帮助,让孩子的家庭教育变得更加高效。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