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研究

2019-05-28 09:22吴晓娟史敏
农业与技术 2019年7期

吴晓娟 史敏

摘 要:工矿废弃地作为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复垦再利用是缓解区域用地紧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针对神木市在2012-2014年间所实施的工矿废弃区复垦项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AHP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引入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各单项指标在2012-2014年所产生的效益及其综合效益。通过对这3a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前后对比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产生了较大的综合效益,其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继续深化落实复垦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在今后的复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3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复垦效益;工矿废弃地;综合指数法;AHP;神木市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415008

引言

2012年,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号),将江苏、山西、安徽、陕西、河南等区域作为试点,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对历史遗留废弃地进行复垦利用,从而促进耕地占补平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经过3a的实践,2015年国土资源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等新形势、新要求,制定了《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管理办法》,明确了“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科学规划、规范运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统筹推进、形成合理”的原则,全面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1]。陕西省神木市被纳入首批试点区域,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试图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研究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项目所产生的效益,以期为未来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1 研究区概况

神木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陕晋蒙3省交界地带,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2]。根据神木市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并结合工矿废弃地现状调查发现,神木市现有工矿废弃地总规模1468.08hm2,主要分布在大柳塔镇、神木镇、麻家塔乡、孙家岔镇、中鸡镇、大保当镇等10个乡镇。

随着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神木市矿区范围内形成了大面积的地下采空区,诱发了采煤沉陷、火烧隐患,占用和损坏土地、林草等资源,地表、地下水资源污染等严重问题,致使生态坏境趋于恶化,给当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甚至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工矿废弃地作为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复垦再利用不仅能促进耕地占补平衡,盘活和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同时也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1]。

2 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与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有关的政策文件及数据资料,并对前人进行效益评价时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本文决定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步骤如下:

基于系统理论,筛选影响复垦效益的各项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构成的3层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AHP软件对各层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判断、构造出判断矩阵,最终得出各单项指标的权重。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據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适合于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

搜集相关数据,对各个单项指标进行量化及标准分值的划化;

引入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项指标加权量化后的效益分值,根据分值对复垦前后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

3 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选取评价指标所应遵循的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并结合神木市工矿废弃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筛选出进行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4]。如下。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机械化作业率、矿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业年产值、有效耕地面积、土地生产率。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粮食产量、矿区所在地扶贫效果、矿区所在地就业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耕地面积。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绿色植被覆盖率、土地垦殖率。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建立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该模型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构成,将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定为目标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定为准则层,各单项指标定为方案层,如图1所示。

采用AHP软件,逐层进行判断评分,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公式CR=CIRI及CI=λ-nn-1计算出一致性比例进行检验[5],通过检验后得到各层评价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指标权重汇总表,见表1。

3.3 复垦效益评价指标数据的量化及标准

通过搜集、整理和计算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赋值,其中:

土地生产率=土地年产值/土地总面积

矿区所在地扶贫效果=脱贫人数/总贫困人数

矿区所在地就业率=新增就业人数/失业总人数

绿色植被覆盖率=林草总面积/工矿废弃地总面积

土地复垦率=已复垦土地面积/矿区总破坏土地面积

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指标数据汇总表见表2。

综合考虑以上汇总出各评价指标的数据,为了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将各指标数据进行转换,对其进行指标分值划定如下。

机械化作业率: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10%、10%~40%、40%~70%、70%~100%,分别定为25分、50分、75分、100分;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3000元、3000~6000元、6000~9000元、≥9000元,分别定为25分、50分、75分、100分;

农业年产值: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400万元、400~800万元、800~1200万元、≥1200万元,分别定为25分、50分、75分、100分;

有效耕地面积: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100hm2、100~200hm2、200~300hm2、300~400hm2、≥400hm2,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土地生产率: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0~10%、10%~20%、20%~30%、30%~40%、40%,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粮食产量: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100t、100~199t、200~300t、300~400t,≥400t,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矿区所在地扶贫效果: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0~25%、25%~50%、50%~75%、75%~100%,分别定为25分、50分、75分、100分;

矿区所在地就业率,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0~20%、20%~40%、40%~60%、60%~80%、80%~100%,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其划定为5个等级,≤4000元、4000~8000元、8000~12000元、12000~16000元、≥16000元,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人均耕地面积: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0.5hm2、0.5~1.0hm2、1.0~1.5hm2、1.5~2.0hm2、≥2.0hm2,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绿色植被覆盖率: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0~20%、20%~40%、40%~60%、60%~80%、80%~100%,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土地复垦率: 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0~20%、20%~40%、40%~60%、60%~80%、80%~100%,分别定为20分、40分、60分、80分、100分。

3.4 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复垦效益的计算

根据建立好的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体系,以及各级评价指标所确定的得分值A与权重B,建立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综合效益的得分值[6]。其公式如下:

P=∑ni=1Ai×Bi

式中:P为综合效益评价的综合得分值;Ai为某单元第i个指标因子的分值;Bi是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7];(i=1,2,…,12. 1代表机械化作业率;2代表矿区所在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n代表评价指标的个数。

根据以上所建立的模型,得出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综合效益评价分值[7]。其综合效益评价分值表见表3。

根据汇总出的各项指标加权量化效益分值表,可得出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实施前后经济效益提高了5.9675分,社会效益提高了2.6890分,生态效益提高了25.2280分,综合效益提高了33.8845分。数据表明神木市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神木市工矿废弃区土地资源更合理高效的利用。

4 结论

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对矿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由于复垦项目的实施,废弃的土地得到了重新利用,同时增加了耕园草以及建设用地的面积,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增加了矿区农业年产值以及矿区所在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使得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经济效益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

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在复垦过程中,提高了矿区所在地就业率,提升了扶贫效果,缩小了城乡差距,同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粮食产量,对守住国家耕地红线作出了微小但不可或缺的贡献。

神木市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生态效益。随着复垦项目的不断实施,土地复垦率在持续的增加,植被覆盖率随之不断上升。植被的增加也使得水土保持的作用增强,提高了土壤肥力以及防风固沙的效果,降低了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此复垦项目所产生的各项效益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从各项效益增长的趋势来看,随着复垦项目的继续实施,各项效益定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参考文献

[1] 何书金,苏光全.矿区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5,19(2):165-171.

[2] 李美娟,陈国宏,陈衍泰.综合评价中指标标准化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2(专辑):45-48.

[3] 刘文生.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矿区塌陷土地复垦潜力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学报,2008(12):1711-1714.

[4] 対围兴.矿区土地复垦潜力多级模糊综合评判分析[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7(2):9.

[5] 吴金华,刘小玲.基于星座图的神木县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研究[J].2013,35(12):2412-2417.

[6] 崔艳,白中科,张继栋,等.露天矿区农用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与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增刊1):181-184.

[7] 周伟,曹银贵,白中科,等,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监测指标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1):68-73.

[8] 张召,白中科,贺振伟,等.基于RS与GIS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230-236.

[9] 張寅玲,白中科,陈晓辉,等.基于遥感技术的露天矿区土地复垦效益评价[J].中国矿业,2014,23(6):71-75,82.

作者简介:吴晓娟(1995-),女,陕西延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