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交流

2019-05-28 02:08娄小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平等交流教育

娄小明

[摘 要] 教育需要平等,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导致学生普遍将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但是,现阶段,随着社会对于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于教师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以上这些都是师生之间关系不平等的表现。那么该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呢?本文就此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 教育;平等;交流

近日,某地出台了最严教师法规,规定教师不得带手机进入教室,不得利用网络聊天,不得说和教育无关的话语,不得穿奇装异服,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不得出现课内不教课外教的情况,不得抄袭教案,不得和异性学生单独交往……总而言之,希望用最严厉的条例规范教师的言行。然而,这样的条例一般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文件无法落地,变成空喊口号。例如,怎么定义奇装异服,怎么规定变相体罚,怎么判断课内应该教授的知识内容……这样的条例,带来的往往是空洞的“严厉”。另一种结果是束缚了教师的言行,本来现在的学生就难以管理,现在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前也违规后也违规,这让教师如何教育学生?这种对教育者单方面的“严厉”只会带来被教育者的“放松”。

然而,管理者的理念是想通过严厉的制度规范教育的行为。是想通过“严厉”的措施带来教育的公平和自由。然而,这样的观点往往是错误的。如果一名教育者只能靠唠叨和贿赂来管理学生,这名学生能够真正被教育好吗?如果一名教师整天战战兢兢,还有课堂交流的平等和自信吗?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处于教育的不幸福状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幸福吗?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成年人、青年、小孩子都该在一个道德标准下生活,双层标准、三层标准,只是恕道不足的结果。”《荀子·劝学》中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道德标准、环境的同一性。

可是在我们的学校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教育现象,不是向教师倾斜了,就是向学生靠近了;不是做过头了,就是做得不到位了;不是做得太理想了,就是做得太功利了……

难道不是吗?某地出台规则,用儿童的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结果一些管理严格的老师纷纷“落马”,一些吊儿郎当的教师却成为学生的最爱,这样的教育标准真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吗?某地教育部门认为,只有让教师增负,才能给儿童减负。结果教师们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被大大耗费,很多教师都出现了职业倦怠的问题。试想,如果教师的工作不再优雅,还能够还教育以从容吗?某些地方当局看到了学生作业负担重的现象,出台了禁止奥数,无作业日、无考试的措施。可是我们来看看真实的情况,如果某些学校真的这么做了,可能会出現成绩下滑,学生进不了名校的教育事故。所以更多的学校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措施,把“考试”改称为“统测”,将“奥数班”命名为“兴趣特长班”,把“无作业日”变成口头作业或者在学校增加一节“作业课”……

也许你要说,这就是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俗话说得好,教师是红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才能提升教育的质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理解有些片面。如果说教师是红烛,那么学生是什么呢?我想,学生不应该是一个黑洞,而应该是一个月亮,让教师身上的光能照到自己身上,并且双方在相互映衬的过程中,教师的火焰会变得更加璀璨,这是一种相互燃烧的过程。

我理想中的教师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教师能够通过发现学生的优点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儿童通过对教师的发现找到人生的美好。教师能够感受到教育工作本该有的尊严,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生活应该有的自信。教师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学生应该在这种成功中发现未来的美好。教师在与儿童的交往中产生灵感,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产生理想……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受益。

然而实际情况呢?教师用陈旧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吗?教师平均每年阅读量不超过三本书(本地区的调研),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吗?教师在工作中焦虑重重,学生在学校里能找到快乐吗?教师仅仅关注在工作中不出事故,能够发现孩子身上的美好吗?记得2017年岁末的一场大雪,某学校发出停课的通知,顿时校园中一片欢呼。逃离校园,成为师生的共同选择。

还有比这更让人感到恐怖的事情吗?

所以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交流,那么这种平等应该怎样去达成呢?

一、让制度真正落在地上

为什么我们有很多好的制度都难以落地,无法让学生真正减负,让教师真正得到发展,让教育真正得到发展?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让教育制度落地。在制度的统一要求下,去实现师生的幸福生活。例如,前文中提到的教育减负问题,减负是容易的,但是减负增效却是困难的。当我们要求学生不能进行奥数训练的同时,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激发特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如何防止某些学校“私设”重点班的“非法”竞争?如何规范学生进学的选拔标准?这就需要多管齐下,否则,你禁止了学校的奥数班,但是却会生出社会办学机构的无数个奥数班。另一方面,禁止奥数班,不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学教学水平,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有能力开发相关课程……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有很多教师却无法做到这些,当师生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减负多出来的时间的时候,他们发现,减负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教育智慧。我国著名教育家朱自清在无锡任教的时候,就一边教学一边发表文学作品,所以学生对这位年轻的老师非常敬佩。朱自清也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中一边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一边进行教学。因为,朱自清站到了文学的最前沿,所以他的教学底气足,能够受到学生的拥趸。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让制度真正落到地上,才能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难题,让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让制度落到地上,让师生感受到教育的实惠,这就是一种平等的交流。通过制度给师生提供便利,通过师生创造性的劳动提高制度的可行性。而不要让制度成为空话,让师生变成说谎者。

二、让教育相互推动

交流是一种推动,平等的交流更是一种相互的推动。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我认为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之间必须是平等的。如果教师跪着教书,那么一个倨傲的灵魂会被唤醒吗?如果教师仅仅作为一个客体,一个服务者,那么一个主体,一个上帝会被推动吗?如果教师是一个不受尊重的人,一个不幸福的人,那么一个上宾,一个幸运儿有必要被摇动吗?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个共同体,一群相互照亮的人,一个相互需要的团队。学生能够发现教师言行的智慧、知识的渊博、灵魂的高尚,所以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教师能够发现学生言行的无畏,知识的创生力,灵魂的纯洁,所以才能够产生学习的需要。否则,学生只要向电脑学习就可以了,教师只要对工资负责就可以了,这能够产生教育的相互需要吗?教育就是一种平等的推动,孔子看到老而不教,人不念也,所以会产生教学的需要。孔门弟子看到孔子,则产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想法,所以随而从其学。我国教育家查有梁认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在于落差的发现、需要的满足和形成运动的节律。那么,相对平等的交流不正是让教育相互推动,以至于不断发展的前提吗?

三、还教育以幸福

卢梭曾经说过,幸福家庭是培育孩子成人的温床,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毒害的最好良剂。教育也是如此,而教师就是幸福教育的创造者。何谓幸福?美国著名教育家诺丁斯说,幸福生活就是事业的顺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空闲时间看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在海滩上散步、看日出与日落……何谓幸福教育?诺丁思认为,“幸福的首要特征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教育就是应该让个人或集体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是通过彼此的交流形成的。很难相信,一个不会理解、无法关心、不能满足他人需要的教师,能够让学生获得幸福吗?曾经看过一篇博文,谈到作为一名幸福教师的三个标准,深有感触。他说一名幸福教师需要善待自己,做到心理平衡。要善待学生,拥有教育的爱。要善待同事,在合作中竞争。你看,平衡、愛、合作中竞争,它们的基础不就是平等吗?诺丁斯设想了一种幸福的教学方式——暴露式教学活动。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自然性,二是自主性,三是挑战性。试想,如果教师心里没有安全感,能够展示真实的自我经历吗?师生没有内在的需要,能够生成教学的自主吗?师生没有交流的欲望,能够生成教学的挑战吗?由此可见,要收获教育的幸福,必须要有平等的交流。

教育应该是平等的交流,它需要以制度为保障,以推动为手段,以幸福为目的。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平等交流教育
如此交流,太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