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早在2014年4月习近平主席到访欧盟总部期间,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这在中欧关系发展40多年的历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一步。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中强调,“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他也这样阐释,“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时隔5年,习近平主席今年再次访问欧洲时,也再次追溯中国和往访国家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特殊渊源和深厚友谊。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欧在人文、艺术、旅游、文物等领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往昔,中欧文化交流不断探索融合创新之道。
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从经济到文化,中国更多的是向美国学习。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崛起,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后,中国开始直接对话欧洲,新的文化交融往来于中国和欧洲。
“从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到阿维尼翁戏剧节、爱丁堡艺术节,中国文化的印记日益鲜明。中英联手打造舞台剧《战马》、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中意合作实验京剧《图兰朵》,中欧文化艺术交流朝着实质性和深度化挺进。”保利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文鹏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据郭文鹏介绍,仅2018 年,保利院线上演海外剧目演出数量超过3000场。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等来自欧洲的世界名团造访保利;俄罗斯芭蕾《编年史》等节目也先后在保利开启世界首演。
“近年来,中国和欧洲文化往来最大的改变是文化交流从相互借鉴到深度融合。”郭文鹏总结道。
从保利的感受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花更多时间深度体验欧洲文化,如参观美术馆,欣赏歌剧,观看英超、意甲、欧冠等高水平足球比赛等。而在欧洲,最为明显的表现则是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
在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每年在华只有20多位留学生,而现在,意大利在华留学生达6000多人,在意大利学习汉语的学生则达到25万人。
在法国,中等教育阶段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每年增长接近30%。法国首任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感慨道,进入本世纪,法国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因为让法国更好地了解中国,最佳途径就是让更多法国人学习汉语,真正深入地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随着中欧文化交流的逐步深入,中国与欧盟主要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在中国设立的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在欧洲国家设立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也逐渐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与中美之间经贸带动文化交流不同,中国和欧洲同为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和地区,文化本身成为中欧关系最重要的纽带。中欧文化交流从相互借鉴到深度融合,为中欧之间的政治互信和经贸发展带来信任的基础,文化和思想交流为中国和欧洲带来更多经济交流。同时,也展示了两种古老文明如何通过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创新,相互借鉴融合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也为人类共同面对环境、人口、文明存续等重大问题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郭文鹏说。
800多年前,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由他记述的《马可·波罗游记》首次较全面地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明情况。400多年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绘制了《山海舆图》,与中国科学家徐光启合作翻译的古希腊著作《几何原本》传播了西方文化……历史证明,中欧交往之路上,不仅有丝绸和茶叶,还承载着文化和精神。
4月25日晚,第十九届“相约北京”艺术节开幕式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当晚,白俄罗斯国家模范大剧院芭蕾舞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芭蕾舞名作《斯巴达克斯》,法国美妙木管重奏团《BIG BANG》独树一帜的戏剧音乐表演,融沙画、现场音乐、木偶戏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西班牙沙画表演《梦》……一系列经过国际市场考验的欧洲高人气演出都在本届“相约北京”集中亮相。
“相约北京”艺术节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的“相约北京”艺术节,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优秀表演艺术团体、近800位中外艺术家,130场演出。意大利作为主宾国散发出独特的光彩,从中意艺术家联袂演出的开幕音乐会,到举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艺术与生活展”“意大利古钢琴展”,再到“双屏展”,再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杰作。今年的“相约北京”艺术节将更精彩,也必将为中欧两大古老文明搭建一座桥梁,使中西文化在此擦出火花。
“2018年,保利剧院为北京市文化局、中联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单位在希腊雅典和爱尔兰都柏林分别举办了两场‘北京之夜文艺演出,演出既包括《春江花月夜》《茉莉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中国传统艺术,又有中国与爱尔兰的艺术家们携手演绎的希腊民歌《比雷埃夫斯的孩子》、爱尔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文化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郭文鹏说。
1964年1月27日,东西方历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中法两国走到一起,开辟了中法关系新纪元。中法两国以开放包容、人类进步为基准,聆听中西方文明,擎起中法携手互利共赢的旗帜。
值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今年1月,“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中法两国手工艺大师的精美作品让观众啧啧赞叹。而在参展的法国艺术作品中,有不少将中国元素巧妙地糅进创作,充分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
“身为艺术家,不论国籍,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分享让传统文化得以永恒地延续下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说。
“中欧文明交流本身就是对文明多样性的贡献,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构建一个美美与共的世界。中欧文明对话可以向世界展示,古老文明如何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学习创新来保持自己的生命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说。
中国与欧洲分处于古丝绸之路两端,两大文明的对话源远流长。旅游是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通过旅游,双方民众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并互相了解,理解并欣赏对方文化,使中欧民众之间产生更多认同。
中欧旅游资源丰富,合作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推进中欧旅游交流合作,2016年7月,李克强总理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第18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时共同确定2018年为“中国—欧盟旅游年”。
2018“中国—欧盟旅游年”期间,中国和欧盟联手举办了100余场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活动,各类文化展演、研讨交流活动为旅游业增添了新动能。其中,欧方在18个成员国66处标志性建筑和景区举办“中国红”点亮活动,中方在18座城市32个景点举办“欧洲蓝”灯桥点亮活动,成为中欧旅游交流史上参与城市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双向旅游推广活动,给中欧人民留下了深刻记忆。
今年2月底发布的《2018年中欧旅游大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预订欧洲游的人数同比实现27%的增长。携程跟团游、自由行等度假产品数据显示:欧洲是中国游客选择的第二大目的地区域,占比11%,仅次于亚洲。
为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欧盟国家还不断探索加强对华旅游服务。欧洲旅游委员会执行主席爱德华多·桑坦德介绍说,如今欧洲各国都在努力调整基础设施,使之更适合中国游客。银联卡可以在大多数欧盟国家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增加了其在欧盟市场的份额;酒店、餐厅等都在招聘会说中文的员工等。
欧洲旅游委员会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赴欧旅游人数同比增长5.1%。2018年5月至8月,中欧之间开通了13条新航线。2019年9月至12月,中国还计划开通7条通往4个欧盟国家的新航线。
“这表明2018中欧旅游年成果丰硕。”桑坦德对欧中旅游合作的“成绩单”表示满意。在他看来,“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赴欧旅游,也将带动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赴华旅游。每位游客都是友好大使,也是民心相亲的实践者。”
中国高校已开齐欧盟全部24种官方语言课程。
2018年,中欧往来人员总数為770万人次,同比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