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下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和从业者们改何去何从?

2019-05-28 05:33黄涛
消费电子 2019年5期
关键词:裁员资本驱动

黄涛

回顾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似曾相识的一幕其实早在十七年前就曾出现过。

2002年,挺过互联网泡沫的上市公司搜狐实现盈利,喜欢征服山峰的张朝阳或许会在爬上喜马拉雅时说:“2002年可能是原始互联网(web1.0)完结的一年,门户网站(web2.0)崛起的一年。

2010年,金融危机余波尚存,处在移动互联网元年,张小龙和雷军不约而同地作出了投入移动互联网的决定。前者研发了微信,后者创立了小米。如果张小龙和雷军定義2010年,他们想必会异口同声地说“2010年是PC互联网衰落的一年,也是移动互联网开启的一年。”

回首过去,站在历史交叉点,总会有转型的阵痛发生,今天也不例外。

裁员和对“996”加班文化的无可奈何,只是时代这条巨龙的“开胃菜”。

站在十字路口的互联网公司,何至于走到这一步?

原因很多,有公司自己内部的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因素。显然,很多时候后者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大润发被阿里收购,流传甚广的那篇文章说的——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时代。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从互联网内部来看,以前的互联网企业发展模式,资本主导,靠烧钱补贴获取流量。在流量红利还在的时候,这一招鲜,吃遍整个互联网产业。以至于在互联网圈流传着一种普世理念——得流量者,得天下。

流量是什么?流量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当腾讯宣布微信用户破十亿,流量红利时代也即宣告结束。也就是说以烧钱、补贴为代表的粗放商业模式告一段落,同时也意味着那些秉持流量思维和平台思维的人,如果不转变,将赶不上下一波互联网的发展浪潮。

从外部大环境上看,通货膨胀率逐渐上升,中国经济增长减缓,进入“后资本时代”。

那么,“后资本时代”的发展模式是什么呢?

在互联网转型期和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互联网公司们要想熬过寒冬,需要有充足的现金流。而要有充足的现金流,只能开源节流。这种时候,开源只会雪上加霜,节流则能雪中送炭。互联网公司怎么节流呢?

采取的也是“关停并转”的策略(关闭、停业、兼并、转产)。对非核心业务部门采取此种手段,以达到优化自身业务体系的目的。这些被关停的业务,大都由于以下原因:

1.处于互联网产业中的“夕阳型”产业。

2.项目的业绩没有达到预期。

3.处于朝阳产业,但项目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裁员”一词往往被一些互联网公司称为人员优化、人员调整、架构调整、正常人员流动等。

因此,企业裁员并不代表企业发展濒临倒闭,有可能是正常的业务优化。不难看出一家企业裁员不单纯是因为业务优化,而是看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是不是在稳定增长且持续盈利,裁员的对象是否为部分亏损的业务部门。

从这个角度看,员工被裁,除了大环境因素外,还有多重因素造成。

马云都在感叹“2019也一样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去,可能还会持续难受几年。”

难受的不止是企业,还有员工们。

无论怎样,都要在这个时代里负重前行。员工能怎么办?“寒冬”里活下去,是唯一重要的事。

雷军说,“创业,就是要做一头站在风口上的猪,风口站对了,猪也可以飞起来。”现在流量见顶,资本缩紧,风停了,风口没了猪怎么办?能想到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缓慢降落,要么高空摔死,不过终究是到了地上。但是,所谓的“寒冬”,说起来也只不过是躁动不安的热气上涌造成,就像顽皮的孩子往河里扔了一块石头,平静的水面溅起波澜,但无论怎样都会趋于平静。互联网企业在经历了前面躁动不安的青春后回归平静,想必会像日本一样,去掉浮华、泡沫和横流的物欲,拾起匠人精神、履行企业家之使命。

前资本时代,依靠资本涌入,不断烧钱补贴,短时间内就可以占领市场,获取用户,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但是后资本时代的互联网,建平台、做流量不应再是主流,脚踏实地、认真服务用户,满足用户的核心诉求,才是根本着力点。

“后资本时代”的互联网,盲目跟风只有死路一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使用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服务好用户,方为正道。改变思维,谨慎对待“以用户和流量为导向,以拓展市场为目的的资本发展模式”。不盲目扩张,持续优化自身业务模式和服务水平,实行向业务链条纵深向发展,建立企业的护城河;形成多元化、多维度的业务发展模式,突破单一盈利模式,从资本驱动转变成技术驱动、创新驱动、服务驱动,不断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驱动内核,不失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风停了,没摔死的“猪”如果脚踏实地,深耕细作,也能赶上时代这艘巨轮吧!

猜你喜欢
裁员资本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人人车“暴力”裁员
VR 资本之路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惠普增加裁员5%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