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我身边多数朋友都离家很远,一年到头与父母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关爱父母,不能只在他们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这些“法定晒孝日”做做样子,功夫更在日常。
据我所知,我爸妈那个朋友圈子里最霸气的“炫耀”就是:我孩子天天给家打电话!我曾目睹过一个叔叔说这话的表情,眼里流光溢彩,嘴角嘚瑟上扬。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每天打个电话回家,又有何难?但跟爸妈打电话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一、重视与父母通电话的品质。多主动打电话给他们,跟他们通话时尽量停下手头在做的事情,提醒他们听到铃声不必动作猛烈地跑去接听。
有次我在加班,我妈打来电话,我一边回复邮件,一边通过耳机“嗯嗯啊啊”敷衍地应答着。通话结束后,坐我前面的中年同事转过身来,严肃地对我半训半劝,让我珍惜尚能和亲人说话的福分,我看了一眼他左臂上的孝牌,顿时喉咙一紧,只得红着脸点头。
二、聊天内容要有细节、有新意、有爱意。跟父母交流不要局限于“吃了吗”“早点睡”“多喝水”之类,要通过通话营造出一种参与彼此生活的同步感。
比如我周末做饭前最爱给老爸致电,问问他“削山药时手发痒怎么办”“上次在家您那道溜猪肝是怎么做的”“最近的新菜式传授下呗”。一来透露出你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爸妈放心的同时又隐含着需要他们;二来能重温在一起生活的温馨点滴,同时与他们分享自己在异地的生活,建立更多的情感连接点。
三、多报喜少报忧。你若总唉声叹气地传递消极信息,负面情绪就可能隔着电话线被无限放大,惹得爸妈关心则乱,却又因鞭长莫及只得干着急。
我一般自行消化完坏情绪,再心情愉悦地给爸妈打电话,说些生活工作感情上的小喜事,像是被领导表扬了两句,工资涨了几百,与配偶相处时的趣事之类,让他们知道手机这头的你过得安好喜乐,让他们看到你的来电显示就眉眼舒展。
有时候在电话中,听爸妈说起同单位的年轻人帮他们新安装了个手机App,或者家里亲友的孩子教他们使用电脑功能,我心里就既感激又惭愧。我能做的,除了当面或远程耐心地教爸妈学用新玩意儿之外,还有在我周围有与父母年纪相仿的人面露难色时,会去热心帮忙。
针对父母对于新新事物的使用需要,我列了一个不完全清单:在家帮爸妈把手机和电脑的字体设置到他们觉得舒服的大小和颜色,主动帮着杀毒和优化系统,提高运行速度;更新下听歌软件里的歌单,下载几个好玩的单机小游戏;做好语音聊天和视频聊天的疑难解答;指导他们操作时温柔耐心,放慢节奏,尽量用接地气的简单表述以及一键式的操作方式。
我以前有个舍友,她爸妈从小城来深圳旅游时,她带着爸妈四处游玩,还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使用地铁自助售票机买票,怎么在地铁站换乘,怎么看公交车站牌不会坐反。看到她对父母的耐心温柔,我简直要被这些细节暖到融化。
世界瞬息变化的今天,连年轻人自己都有“过期感”,更别提老人有“过时感”了。而现在轮到我们教爸妈如何玩转这个新奇有趣的世界了。
说起“我们奋斗的速度要赶超父母老去的速度”这句话,多少人热血沸腾──赶紧赚钱吧!带他们去旅游,给他们买好的!但我们也别光顾着赚钱,忽略了爸妈当下的需要和感受,而要着眼当下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指出父母朋友圈的养生文章不对的地方,他们当然不相信你,你得找到更权威的资料给他们看;朋友圈不必屏蔽他们,多建立一些亲友群,发些小视频,发些红包,收集符合他们审美的表情,多与他们互动;爸妈买保健品已经拦不住了,但我现在会哄着他们每购入新药就把防伪码抠掉,拍照给我验证;旅行时、淘宝时、逛街时,看到合适父母的就赶紧下单吧,类似防滑鞋子、浴室扶手、有声读物等,他们嘴上老说浪费钱,其实心里暗自欣慰……
大家都深知人生岁月的规律,我们与爸妈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年数屈指可数。那些“假设爸妈活到100岁我还能见他们几次”的感慨,那些每逢佳节就出现在朋友圈的“太阳啊,请晒黑爸妈的頭发”的感叹,除了感动自己,却没有为父母真正付出一些物质或情感,实在没有意义。
父母确实是“不奢望你为他们做什么”,但我们千万别真的“什么也不为他们做”。
(摘自《广州日报》2019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