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丁云
近日,2019“智汇苏州”论坛以“文化江南、包容苏州:长三角一体化与江南文化高地建设”为主题,围绕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苏州如何建设江南文化高地提出了对策建议,提供了智力支撑,为大家奉上了一场思想和知识的盛宴。本次论坛在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下,由苏州市职业大学主办,苏州石湖智库承办。
(江苏省委《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我们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特别是在中国进入到城市群的发展之后,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城市群的空间主导之下,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的关系、空间的关系,还有文化怎么来作为纽带、桥梁,文化如何成为城市群都市圈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探讨“文化江南、包容苏州”,“包容苏州”体现出苏州胸怀天下,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精神。
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带来长三角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将来会形成跨行政区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体系。长三角区域的三省一市具有共同的江南文化基因,以江南文化为媒,强化文化认同,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提升一体化发展的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南文化高地,培育新时代的文化高峰,让“江南文化”成为长三角地区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推动江南文化传承创新,是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使命,是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江苏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再出发。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重心应放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凝聚力更强,幸福感更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带来的文化发展新变化和大趋势,江苏应进一步整合自身的江南文化资源,加快建设长三角文化凝聚力和价值引导力的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促进江苏区域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让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多样化、国际化,建设彰显出区域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建议以苏州、无锡、南京为制高点,把扬子江城市群建成现代文化价值体系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现代化示范区。以国际化视野和新技术来借鉴、创造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新商业模式,重点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主导的文旅产业发展上培育新业态,拉长新型文旅产业价值链、消费链。要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进行高附加值的国际文化贸易,在“一带一路”行动中,有效输出江苏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员)
长三角在一体化过程和一体化之后,究竟城市分担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地位,除了规划以外,更重要的是市场。举例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最好最佳的规划和建筑师,竞争之后出现分工,出现合作。根据目前长三角地区几个中心城市的现状和潜力,苏州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制造,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还有一个优势是精致创新的文化底蕴。
改革开放40年来苏州的制造业发展,全国排名紧排在深圳之后,排在第二。下一步它要和上海、南京、杭州区别开来,在于“创新+制造”这样一个定位上。苏州和深圳一样,抓住了全球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要机会,也就是信息产业的转移,这方面做得很好,现在的问题是怎么做得更成功。
好多年前,深圳也面临着它的定位困惑,南边有香港,北面有广州,结果它以创新制造成功了,并且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苏州以“创新+制造”或者“智能+制造”,加上长三角一体化分工的考量,将大有可为。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创新既是科技的根本,亦是文化得以持续的生命。江南文化的历史演进就是一部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文化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渐进式的演变,二是颠覆性创新。纽约之所以能替代巴黎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源于颠覆式创新,即当代艺术的发展。英国文化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亦出现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现象。而海派文化的形成亦来自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向西方学习的求新。
从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演变来看,从农业经济起步,历经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信息电子产业等不同阶段,未来的最高层次则是由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文化产业三大产业所组成,但文化产业主要提供精神产品。
江南经济发达,中西文化在此荟萃。目前,江南地区整体上已进入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的发达社会,开始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苏州曾经是中国文化之都,近代以来地位下降,其因是文化资源向省会城市集聚。为此,苏州要重塑中国文化之都的品牌,借助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实施文化振兴六大战略:一是实施长三角城市联动战略,实现长三角优质文化资源互补;二是实施文化人才聚焦战略,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聚集于苏州;三是实施文化创新战略,鼓励文化与科技的高度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建设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传播平台;四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战略,培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地标,打造文化节庆(青年话剧节之类);五是提升市民文化战略,建设各类文化教育学校和文化设施;六是实施政府扶持战略,在政策、资金上扶持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苏州的文化发展,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要文化+科技。因为互联网是一个颠覆式的创新,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扁平化的社会。长三角的一体化整合,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尤其是苏州紧靠上海,很多文化活动可以联系在一起。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室主任 )
苏州推动高层次文化人才的集聚,不能仅仅满足于文化人才数量的增长,更要注重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用有温度的服务让高层次文化人才“落地生根”,实现科技人才与文化人才量质齐升、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齐头并进,成为苏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驱动双核。
要文理兼修、科文并重,加强对集聚高层次文化、打造长三角文化高地的顶层设计。既要注重历史文化优势的重塑,更要注重现代文化优势的打造,营造政策环境,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吸附力的文化创新中心。要加强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建设,放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团队的“青藤效应”,以高层次文化人才作用的高质量发挥引领苏州文化建设高质量。
要加大对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重点聚焦年轻人和经营性人才两类群体。创新面向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文化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强化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拓展培训空间,创新培训手段,有计划、分级分类对文化人才进行培训、轮训,对业绩突出、创新能力强、并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文化人才予以重点培养。
要健全高层次文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健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文化人才成长的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大知识产权、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范围和额度,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
要加强苏州新型智库建设,为实施苏州科技+文化双核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一个地方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思想和管理支撑。前者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后者解决的则是方向和可持续问题。历史与现实都证明,人类的幸福并不单纯取决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进步,而且要有合理应用自然科学与技术新成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这就离不开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要充分认识到人才中所饱含的文化红利和人文红利,赋予与自然科学同等的文化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切实加大各类人才中文化人才所占的比重。
(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实际上始终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从“苏州俏”到过去的时尚产品“苏州样”,从苏州崛起的文化产品,到现在研究大运河苏州段的发展,以往的历史在《姑苏繁华图》已有完整的呈现。所以说,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圣地,体现在《姑苏繁华图》的全景之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苏州更充满了这种高度的自信,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托起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
苏州的发展在历史上,就是江南的五大中心。太平天国之后,历史上从扬州、南京、杭州、苏州到上海,这是江南五大文化中心的一个演变的历程。苏州在改革开放之后新的崛起,成为长三角的第二城,靠的是什么?靠开放。苏州的舒适生活,不仅仅是对我们国内的人,就是对国外的投资者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在苏州有5万国外的人员在500强的企业工作,还有10万台胞生活在昆山。这种高度的开放,是苏州改革开放40年新一轮崛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种高度的开放,不仅造就了国际制造基地,也正在向国际创新网络之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迈进。就是说改革开放40年,苏州的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了一个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当苏州的经济拥有了巨大成就时,探讨苏州文化的当代作为便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在此我认为苏州文化应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精”,这是苏州文化的优势,是苏州文化几千年的积淀所成。二是“新”。我的感觉苏州还是有点保守,有点恋旧,推进苏州文化强市建设,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下,在新一轮发展之中,新一轮的国际化不仅仅有制造业发展的问题,还有创新资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苏州要在新的国际化进程之中,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进程之中,作为标杆城市去探讨新的路径,去谋划发展的前景。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城市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长三角一体化在空间上是城市群,在文化上就是文化江南。如何建构苏州在文化江南体系当中的中心位置,一千个人心中就只有一个苏州,它就是代表着江南文化的经典的定位和印象。从这个层面来理解,苏州在未来应该要有绝对的自信,要跳出相对保守的文化心理,把自己塑造为文化江南的中心城市地位。苏州在下一轮的国际化当中,应在文化线索上不断地放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国际化地位。苏州拥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优势”,可以从八大领域推进国际化大都市战略进程。
建立苏州江南文化标志性城市的国际化符号体系。苏州可以率先打造一座代表中国文化国际化符号特征的“江南文化中心城市”,充分拓展江南文化元素与苏州太湖历史文化元素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边界和意象。同时积极开展申报“江南文化标识符号”,建立与世界对话的广泛的平台,向世界推介中国的江南文化圈。如此,可以把苏州塑造为代表中国文化经典符号之一的江南文化中心城市,确立“文化江南,最忆苏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并积极开展全球营销,强力打造苏州文化国际化名片。
继续提升苏州国际化常住人口比例。加快通过三个层面——鼓励苏州各大高校提升招收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引进高质量的外教;吸引更多的外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及其家属到苏州工作、居住、求学;增加来苏州旅游的外埠游客数量,持续稳步地提升国际化人口比例包括外国游客数量,从而不断夯实苏州国际化大都市的人口国际化城市形象。
持续增加苏州跨国型机构总部数量。苏州市要培育一批更具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总部,同时培育一些具有全球业务覆盖能力的NGO或NPO组织,苏州市也可以加大力度吸引部分驻沪的外交机构、重要的跨国公司设立苏州办事处或代表处,提升苏州在全球经济、社会、政治领域的参与能力、能见度和影响力。
要持续稳步提升苏州城市经济能级。一个经济体量更加庞大的苏州市,将有助于苏州更加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形成大企业集群。苏州市还需更具魄力和定力,强化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城市文化活力,改善城市宜居环境,优化城市营商条件,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城市宜居性、文化与创新活力,从而加快促进苏州的城市经济增长,提升苏州招商引资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苏州的经济能级,力争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预期,跻身一线经济城市行列。
要加快提高苏州第三产业比重。国际大都市、世界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基本超过80%以上。2018年,苏州市第三产业占比50.8%。苏州应加快打造苏州金鸡湖国际商务区及金融产业发展,推动吴江区、相城区、吴中区及高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打造一个强劲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苏州更需要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服务贸易、文化旅游、商务商贸、创意产业、医疗教育、会展经济等一批基础较好的第三产业,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的比重。
提升苏州市国际化联通水平。苏州市域的空港和水上港口的国际化联通能力都存在较大短板,因此需要站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打造长三角世界超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推动苏州早日拥有自己的城市国际机场,提升苏州国际化城市的对外交流、对外连接、对外贸易的能级和水平。
将苏州打造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苏州市需要加快打造如“苏州全球市长论坛”、“苏州国际经济峰会”、“苏州世界财长会议”、“苏州世界文化部长会议”的层级高、规模大、影响力大的国际型会议或国家领导人会晤城市,同时要吸引更多的国外总统、总理等政府首脑到苏州参访、开会,进而进一步扩展苏州城市的国际化能见度和影响力。
将苏州打造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苏州2018年全年188万人次,相比上海全年接待入境游客896万人次,差距甚大。苏州市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积极强化自我城市形象策划与营销战略,建立“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形象”的定位,成为国内比肩北京、上海、香港、西安等城市的国际级城市旅游名城。苏州市应该做强城市旅游国际化营销,依托“江南文化国际化符号形象”及一系列江南文化项目策划,加大国际交往的深度与频度。同时在提升苏州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形象的同时,借力各种高端会议、论坛和商务活动,拓展苏州城市的国际商务旅游、观光旅游、研学旅游的竞争力。
(吴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心执行主任、石湖智库研究员)
长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中,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它的重新定位以及保护传播的路径需探讨。如果把江南文化放到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进程当中来关照,实际上它就是跟大长三角的概念不谋而合的大概念。吴文化是构成江南文化更重要的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当中,在江南文化大力发展的过程当中,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就来源于吴文化。
下一步怎么保护传承发展江南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旗帜鲜明,并且是非常有利地打好吴文化牌,宣传吴文化,这是苏州最重要的事情,同时,做好吴文化也是对江南文化的巨大贡献。第二,做好对新苏州人、外国人的宣传。第三,书院是吴地文化当中创造当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书院有极强的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需要扶持、给予发展条件。第四,方言是最重要的一个文化载体、文化符号、文化代表。苏州是吴方言的中心,这里最正宗。在传播手段上,要吸收现代化的东西。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通过文化产业、文创产品去复苏吴文化的故事。
之外,地方高校办智库最起码有三个优势,资源、人才、综合学科众多的优势,要好好吸收地方高校智库研究的成果。(特别鸣谢石湖智库提供论坛整理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