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雪峰 杨旭
【摘 要】由于公园的新建以及改造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处时代背景和风格特点的制约,并可能对公园的历史文化造成曲解甚至破坏。因此本文在探讨了目前环境背景下的景观发展趋势,以及城市文脉发展在景观提升中的作用及影响,并思考如何利用城市原有文化作为城市景观发展的重要元素,让景观建设不再是单纯的重复和生搬硬套,而是成为城市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并以此提高城市的生态情趣。
【关键词】城市景观;历史文化;改造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129-01
城市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是城市的过去,可能有利,可能有弊,但取其最优就有可能成为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其方案针对现代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中反复出现的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了些许解决的理念。
一、多空间的协调理念
协调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空间的关系不但要保证项目原址与周边空间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项目原址内部空间的协调关系。而反映在景观环境的建设中,其体现的就是景观场地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并且该矛盾还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类,宏观上要保证在城市乃至整个地区层面的协调发展;微观上要保证公园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和谐调整。而为了协调好不同空间之间的矛盾,文化是两者交互最大的羁绊,正是因为文化使不同的空间组织成一个逻辑的整体空间,通过合理运用文化的作用就能够实现城市景观环境的合理文化传承。具体的协调办法是找到合理的定位并充分发挥,不管是宏观空间还是微观空间都可以运用。通过合理的结构定位以及发展重点,一方面既可以保证各处空间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共存;另一方面又能够对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协调各个环境间的关系的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接下来将进一步阐述多空间之间相互协调的主要措施。
当项目基地附近的整体空间比较混乱,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时,我们应该重视秩序对整体的把握。比如文化要素极为丰富,经济环境也非常復杂,适用人群也很混乱,那么这个时候要做好基地的景观提升,就要以服从经济发展为基点,将该项目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特征低调反馈在现代的发展手段之中,通过细节的展示,保证与附近环境从历史文化方面到经济发展状况上都是一个相互统一的空间,以此突出整体空间在城市布局中的地位。
当项目基地所处的地区是一个中庸没有太突出特点的环境时,为了提升整个区域的审美水平和价值,则要将该项目作为一个重点的区域来进行规划和设计,凸显出整个空间的个性来,使它成为主体,以此为契机带动周边环境在文化上的深化协调,然后形成为一个完整的格局空间,在城市布局中打出一片新的天地,改变并提升整个城市的发展格局。
二、独立空间的改造理念
在城市景观空间的改造建设之中,虽然归于整个城市环境而言,相邻空间之间的特征可能有所相似,这也就是城市共同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变化,空间之间都有其本身的个性和特征,这也就是空间的独特性,因此其发展状态也不尽相同。总之,针对这类特殊的景观环境,首先要对独立空间的基本背景进行深度分析。如果景观条件足够,那就采取保留和适度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如果景观条件不合格,则保留少许重要节点并对整体进行大范围的有机调整。
(一)保留与更新并存的原则。该条措施针对那些基地原本的景观条件非常充足,因此对其的改建就是保留与更新并存。但这里的保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盘接收。在保留适合部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更新,在项目基地原本的景观文化之中,添加并丰富其历史文化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使城市公园形成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提高了城市区域内的审美水平。保留和置新并行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对比度的保留置新并行;一种是重文脉延续的保留置新并行。
(二)以更新为主的原则。该条措施被广泛用于项目基地景观条件较差的地区,旨在提高景观水平,在设计上侧重加入新的文化符号。这种措施的发展会运用较多的新特色,并且视觉上不是很协调。对于这种发展模式一直以来的评价都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面认为其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氛围,是一种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另一方面则认为这是一种创新,是对现代文明的展示。我们应该明确以更新为主的设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传统的消失,但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适度选择改建乃至拆除这样的更新手段则可以产生巨大的效益,对未来的发展也会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城市景观空间是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载体之一。由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传统的景观空间并没有办法充分满足现代乃至未来城市发展的使用,而且很多空间由于自身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得不尽如人意。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损毁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地方文化的重要价值,因此目前很多新建或改建的景观项目都是以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模式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张熹.当代建筑艺术中的审美病态倾向探析[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29),77.
[2]李刚.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分析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