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i(兴趣驱动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方法探索

2019-05-27 10:36何铭锋田飞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

何铭锋 田飞

摘 要:文章提出设计创新教育面临机遇与挑战,重新审视设计竞赛的利弊,提出以“兴趣驱动创新”为中心的跨学科学生自主学习模式,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兴趣小组,让师生团队参与学科创新、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新、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创新,五大创新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兴趣驱动创新;设计竞赛;学科交叉

一、设计创新教育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之需

中国正在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热潮,促使每一个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人在认真思考如何站在时代风口,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推动设计创新。“创新创业”如今在中国出现的高频词汇,如果我们认真注意到,在1989年11月底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国际研讨会中,就已经提出“创业教育”,又被称为继原有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张教育通行证”。[1]

(二)工业设计内涵转变

在2015年韩国举办的WDO(世界设计组织)年会上,提出了对于(工业)设计的新的定义:设计是一种驱动创新、构建成功商业的战略性解决问题过程,并通过创新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引导更好质量的生活。比较之前,工业设计专业的领域更加宽泛而模糊,不再局限于人们意识中产品的造型设计,扩展到商业模式、用户体验、服务设计范式的研究。[2]对于工业设计的定义变化,也可以看到在“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中,工业设计的内涵有机融入了时代诉求。

二、工业设计创新4.0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互联网风口转变

近几年来,以移动互联网导向的风头资本骤然收紧,电子商务、o2o、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等模式已成明日黄花。人们在急切寻找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而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实业+互联网模式提醒资本市场:起步阶段的红利已经消失,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重构实体经济已成为热点。传统的Oem红利时代已去,消费升级推动产品创新升级,传统制造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增长的人工成本挤占,品牌溢价能力又难以和新进入市场的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实体产品品牌抗衡,如“淘宝心选”、“网易严选”、“京选”、“小米有品”,消费升级推动设计升级、品牌升级。

(二)专业设计公司的代际变化

专业设计公司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从第一代为企业产品项目设计,注重于产品造型的革新;到第二代为企业年度服务设计,配合企业年度产品研发流程;到第三代为企业战略服务设计,提供全设计链服务;到如今第四代自主打造产品品牌,全产业链的运作。[3]

不难看出,无论是企业还是专业设计公司这对于人才输出的设计院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全产业链、全设计链思维的设计创新能力。

三、设计竞赛的利弊之辩

对于人才培养的设计院校,把设计竞赛作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抓手,从管理、机构、平台、团队、教学、激励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国内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设计院校,如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广州美术学院生活设计工作室、大连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303工作室。

在工业设计专业竞赛管理机制中,大多把设计竞赛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由教育管理机构主办或者委托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另一层面是国内外具有行业和媒体影响力的公开设计竞赛如:红点、IF、IDEA、Braun、光宝、K-design、红星奖等。

诚然,设计竞赛对于学生利锻炼专业综合能力、团队能力、沟通能力有非常好的作用。设计竞赛强调方案的完整性、视觉效果的冲击力,学生往往需要组队发挥各自的专长,有些竞赛还需要进行现场答辩,对于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的弊端也暴露出来,必须重新审视设计竞赛的功用。

(一)参赛动机的功利化

随着对于师生激励机制的作用,教师为了职称在专业课过多安排竞赛内容,造成课程知识体系碎片化,学生缺乏参赛的主动性,或者潦草应付,或者过于看重竞赛结果,缺乏过程管控。

(二)评价体系的片面化

一些设计竞赛的评选管理能力也是良莠不齐,评委评选作品时间仓促,作品评价受评委个人好恶影响较大。

(三)成果转化率低

设计竞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很多换来的是一纸证书,但离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概念化,没有成熟的技术研发方案;黑箱化,结构难以实现;理想化,商业价值低,不受企业青睐。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外一些设计竞赛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竞赛的评价维度上进行了修订,概念类的产品也要求具备产业化的条件,作为获奖的权重。有志于创业的参赛者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生活设计工作室的李赞文,通过互联网众筹、股权合作等商业合作模式将自己的获得红点、IF奖的灯具设计“衡”作品生产落地,成为网络潮牌。

四、以兴趣驱动创新为中心的跨学科知识求解,推动教学改革

湖南工业大学创新设计实验室创立于2007年,依托于湖南省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平台,利用工业设计教育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组建湖南工业大学格物创新创业实验班(2017年),提出了以兴趣驱动创新为中心的跨学科知识求解,推动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设计竞赛、质量工程、企业课题,以“软硬兼施,上天入地”为教育发展理念,力图做到多维度的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近年来获得包括历届“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创新大赛金、银、铜奖、教育部全国信息化技术水平应用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团中央“挑战杯”国赛铜奖、首届湖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银奖等在内的近60多个奖项;申报和获得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近30项;与诺基亚、吉利汽车、湖南美术出版社、佛山卡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大公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教育新闻网、美国TNW、法國INNOVATION TV等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较为积极的社会影响。

创新设计实验室十二年的沉淀与历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双i(兴趣驱动创新)”特色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型。

(一)“双i(兴趣驱动创新)”方法

所谓双i:即为兴趣interest和创新innovation。

1.兴趣驱动 :学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在形成独立人格和行动思想自由之后主观地再一次对自我的认知。兴趣不受专业约束,不以学分为目标,通过兴趣驱动创新。[4]

2.学科交叉:积极吸纳各专业优秀学生进入实验室,鼓励不同知识背景团队合作,相互学习,师生互学,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播的唯一渠道,而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二十四小时开放:提供项目持续研发的行动力。

4.重实践:以实践检验学习,学习也必须学以致用。

5.重创新:创新是大学实验室区别于外部设计公司和商业化供应商的根本区别,也是我们获得企业尊重的本质原因。

6.轻资产、重人、重时间:实验室仅提供基本硬件条件、学生自带笔记本和各种器材,注重与人的交流,因为创新的本质是人,而不是设备。

(二)“双i”兴趣驱动创新模型

興趣驱动创新为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内核驱动力,驱动力方向分为上下两个层面(简称为“上天入地”),通过参与国际化竞赛实践和学术交流,扩大实验室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学术媒体影响力,从而寻找更好的商业交流机会。

图1 “双i”兴趣驱动创新模型

另一层面,通过组建多学科交叉的兴趣小组,让师生团队参与学科创新、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新、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创新,五大创新互相促进良性循环,让创新创意不再停留于纸面笔尖,而是通过实体产品和虚拟产品进入大众生活(简称为“软硬兼施”)。

图2 五大创新良性循环模型

(三)“双i” 特色人才培养成果

自创办以来,进入创新设计实验室的学生大约有120人左右,一直坚持到毕业的学生大约有60余人,这些学生在实验室良好的氛围下都愿意坚持为自己的目标持续努力,并且都无一例外获得良好发展,大多进入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或自主创业。

五、结语

通过“双i”兴趣驱动创新,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学科创新、产学研创新、创业创新、科研创新、活动交流创新,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管理者,学生成为平台的主角、教学资源的创造者,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曹胜利.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于“第三张教育通行证”几个认识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05):59-61.

[2] 陈江.未来设计教育模式应以问题导向型为主[J].设计,2019(04):56-57.

[3] 童慧明.下一个风口:设计驱动型品牌(全稿)Next Wind Outlet: Brand Driving by Design [EB/OL].https://mp.weixin.qq.com/s/TeUpWxYF7ATFzM4OUipppA,2017-10-22.

[4] 田飞.高校设计专业“课外创新学习组织”建设方法探析-以湖南大学及湖南工业大学有效尝试为例[J].设计,2016(21):90-9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设计竞赛为载体的工业设计创新教育机制的探索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 -309 )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