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特征及引导策略

2019-05-27 10:36林雨岚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

摘 要:根据大学生党员群体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行为表现,分析网络参政行为的重要性,从动机、方式、效果等方面归纳总结其行为特征,并为网络参政行为的有效性提升提出相应引导策略。通过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使学生党员理性、科学、有序地参政议政,促进政治民主进步的同时,提升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质量。

关键词: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迅猛渗透,加上大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群体日渐成为网络群体的中坚力量。中国的网络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大众政治参与模式”,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低门槛,吸引大学生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关注问题、表达意愿、影响决策。网络取代传统媒介使得网络参政成为最主要的参政方式,满足了公众政治参与的需求,改变了青年学生政治生活参与边缘化状态,提供了政治表达的新渠道,使大学生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逐步接近而密切。网络议政的自由度更大,公平性更强,发挥空间更宽泛,更方便学生脱离现实桎梏,参与网络政治生活。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榜样,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主体,其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性、水平和成果,都关系到党政事业的稳定,都促进着政治民主进步。

一、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人角色认同

“政治人”是对处于参与政治生活状态下群体的身份统称。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快捷方便,打开了网络政治空间,政治生活有了更广阔的延伸,由此成就了一批“网络政治人”。大学生虽然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中,但仍然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全面参与到政治生活之中。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洞察力敏锐,更饱有对热点的敏感与好奇,当仁不让成为现代社会政治参与的主力军。网络政治生活的参与是大学生网络政治人角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明确了他们在政治参与中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塑造健全的政治人格,建立政治上的角色認同,提升作为政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大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

大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有更高层次的思想觉悟,理想信念更为坚定,思想更加成熟。网络平台构建了大学生的群体结社,建立起党员之间的互通联系,提供了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意见表达,能树立好学生党员的榜样形象,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的融合都具有正强化效应。网络舆情的正向引导和管控需要通过学生群体“意见领袖”的确立,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强化党员意识,锤炼党性修养,加强网络影响力,成为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

(三)推进高校党建工作新发展

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提升政治社会化水平,能加速政治社会化进程。高校充分发挥新兴多媒体平台功能,利用好这一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建立党建全媒体网络,增强沟通交流的交互性和连接性;引导学生党员理性参与行为,展开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进党建工作良性发展,让大学生党建工作更加立体、动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发展,探索适合大学生网络参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当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效果。

二、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特征

(一)信念型参政动机占主导地位

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党性修养更强的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更为优秀,网络政治参与意识更强,大部分都认同参与网络政治是自身公民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自身权利的实行。大学生党员在经历团员推优、党章学习、党校培养、党性考察等多个环节之后,对国家政治文化和党的政策方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无论是政治思想状态还是政治价值取向,总体上与党和国家引导的主流价值保持一致,更体现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观,是维护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实力量。

学生党员政治参与的动机态度影响其政治参与的行为。网络参政的逐步成熟,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输介质,开放的环境和近距离对话交流,更有利于推动学生党员公民意识的提升。在这样的学生先进性群体中,利益型参政动机已逐步削弱,信念型参政动机占据主导,由此更激发学生党员政治参与热情,维持参与的持久性,塑造独立的公民政治人格。

(二)围观式政治参与方式最为常见

大学生党员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内容偏向选择简短、理解容易的热点新闻。从参与方式上以浏览、关注为主,也有部分选择通过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转发和评论,或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网络投票等,浅尝辄止地完成浅层次的网络参与。对于政府官方平台的关注和认可程度较低,运用政府网站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实施网络监管等政治活动甚少参与。

当代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展的背景下,其认识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能保持相对理性。较多学生党员偏向围观讨论的方式,就是其在理性意识支配下,为了规避言论风险而做出的选择。“围观即参与,分享即表态。”他们往往认为在政治事件发生时进行转发、评论,甚至点赞,都是在发表意见,行使权力。对于学生而言,围观是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成本最低、最为便捷、风险最低的一种方式。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看世界,而不是话语权。更甚者,以娱乐化心态完成他们的政治表达。

(三)参政议政能力不足,政治效能感低

人们常通过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来相应选择自身政治行为。大学生的社会经历不足,价值判断易受到他人影响,政治情感缺乏稳定性。学生党员有较高的网络责任感,但其自身的政治知识及见识水平、政治语言表达都较为薄弱,理论知识学习欠缺深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缺乏思考容易出现“有心无力”、“见解肤浅”等网络政治表达状况。而网络社会政治信息芜杂,真伪难辨,政府信息的失位和越位,影响了学生党员对于网络信息的筛选和研判,也令他们常有束手无措之感。“从众”和“依赖”推动群体极化,容易造成网络参政的行为失范。

三、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参与网络政治的策略

(一)着力提升自我政治素质,培养独立政治人格

从学生党员的个人层面,提升个人政治责任观,从政治的接受者变化为对话者;树立正确的网络政治参与观,明确政治立场,增强政治认同,使参政行为更加理性且有效;锻炼政治表达能力,让自身观点和利益诉求的输出更加通畅;加强对网络政治内容的筛选和鉴别,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水平,力争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培育自身道德修养,以道德自律约束自己,减少网络参政中的非理性行为。

(二)大力融合高校网络思政和传统思政,扩大教育宣传

从高校培育责任方面,积极发挥线下党校对于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功能,加强主流价值观和政治核心素养的引导,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利用基层党支部为主要抓手,通过集体组织生活,培养党员群体对于网络政治参与的“共鸣”,形成正向的网络结社;构建传统党团组织与网络自组织的联系,紧抓新媒体时代脉搏,拓宽多元化政治参与渠道,创造更多、更优质的政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党员网络规范意识,加强规范教育,克服学生在网络参政中的非理性、简单化倾向。

(三)倾力健全网络参政机制,提供相应规范与保障

从政府宏观统筹方面,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有效综合治理,提升媒体平台的安全水平,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发展;加快网络法制建设,促进网络立法,控制和过滤不良网络信息,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网络秩序;督促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及时公布工作进度及成效,减少无效信息输出,使公众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加速网络言论平台畅通,建立更为便捷连贯的参政诉求表达渠道,加强政府回应效能,使政治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沈卫.当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价值取向及引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

[2] 王雁,王鴻,谢晨,等.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认知与行为的现状分析与探讨——以浙江10所高校为例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3(5).

[3] 潘莉,董梅昊,张睿.90后大学生党员政治价值取向状况及引导策略[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1).

[4] 杨成龙.大学生党员网络影响力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6).

[5] 张梓琪,丁三青.青年网络政治人的政治参与失范与统战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7(5).

基金项目:2017年广东工业大学党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A10。

作者简介:林雨岚(1991.08- ),女,湖南长沙人,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研究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路径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管理工作的措施研究
“述学测评”提升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优化思考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