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元 刘立红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第一大育人体系。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正确理解“课程思政”概念,必须处理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大思政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思政渗透的关系,必须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的组织机构,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课程思政;概念;建设
“课程思政”是高校“十大”育人体系的首要体系,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职院校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功能,抓好抓实高职“课程思政”建设。
一、“课程思政”概念解析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2017年年底,国家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 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標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我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课程思政”。但何谓“课程思政”,目前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有的从范围上定义,认为“课程是泛化的概念,即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都渗透和贯穿着思政教育”;有的从理念上解析,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化理论为道德”,让知识承载价值,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启迪人生,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有的从内容上回答,认为“‘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都由词语“课程”与“思政”组成,区分二者的关键在于对“思政”的理解。从词性上看,“课程思政”中的“思政”是动词,是“使……思政化”,即渗透思政元素;“思政课程”中的“思政”是形容词,即“思想政治性质的”。因此“思政课程”是泛指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最常见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些思政特色鲜明的课程。“课程思政”是“课程的思政化”,即非思政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据此推断,“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各门课程”,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探索也主要是指非思政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等)中思政元素的渗透。“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主要指非思政课程在教学中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仅“授业”,更要“传道”“解惑”, 即“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高职“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处理的关系
(一)“课程思政”与“大思政”的关系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是指非思政课程的思政化,即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渗透思政元素,在非思政课程教学中挖掘其思政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统一。“大思政”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三全育人”的思政格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以此讲话精神为依据,《纲要》提出了“大思政”格局的“十大”育人体系,即“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其中“课程思政”就处于“十大”育人体系之首。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仅仅是“大思政”格局建设中的一个方面,二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大思政” 格局包含“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不能代替“大思政”。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因此“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程育人”体系的组成部分,二者的目的和任务一致,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决定“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地位存在差异,二者为主导和协同的关系问题。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它们是主阵地与一段渠的关系,课程思政主要是发挥协同作用,“思政课程”是主导。
(三)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政渗透的关系
对于“课程思政”,一些非思政课教师感到头疼:“我们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专业技能培养,这跟思政有关系吗?难道在讲授建筑施工技术时也要给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我们教高等数学,请问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搞政治教育?”实训课教师更是茫然:“我们教学生实际操作,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如何渗透思政教育?难道说在焊接、测量时要告诫学生心中装着党和国家?岂不是太牵强!”“如果非思政课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还要不要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凡此种种,皆因没有弄清楚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思政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之所以需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其他非思政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是因为在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中存在非思政课与思政课不同向同行的现象,更有非思政课与思政课背道而驰的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并非把专业课、公共课、实训课上成思政课,也并非一定要在专业知识讲授、技能培训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是要求非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在教学中颠倒是非,妖言惑众,鼓吹错误观点,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职业底线,因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其次要注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操守等内容的渗透,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第三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身教甚于言传,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 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各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优秀专任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委员会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向的把握、部门的协调、资源的调用和榜样的示范等诸多方面,需要学校党委的重视,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目前“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合力尚未形成,部分非思政教师对“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道”缺乏正确理解,部门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形成,需要在学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只有党委高度重视、学校党委领导亲抓督管,借助党的力量“课程思政”建设才有可能真正开展。目前上海所有高校都成立了“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高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并设立专门办公室推进落实。由于“课程思政”落实的主阵地是教学,各教学部门包括教务处、各二级学院主管教学的负责人、思政课优秀教师和其他专业课、公共课的育人模范都应该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来,为“课程思政”建设出谋划策。具体来说,党委领导把握方向、做好决策,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课程思政”中的课程设置、资源开发、教学指导、成绩考核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人事处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考核评价等进行跟进修订,“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发挥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授业”,更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强对专业课、公共课、实训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使其明白“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立德树人”不是思政课程的专属任务而是所有课程的应有之责。当前 “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中,首要的问题便是“课程思政”理念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只有专业课、公共课、实训课教师将“课程思政”理念扎根心中,才会自觉挖掘各自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习惯培养的渗透,发挥“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和情感认同,帮助他们更好树立“四个自信”和“四种意识”, 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并自觉把这种自信和意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其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制定严格的教师评聘考核制度和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学检查、评聘考核中的权重,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防患于未然。为此应该建立健全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开展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活动,推行督导团不定期督查活动,通过教育引导和制度管理,引导广大教师以德施教。
最后,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都不能做。”教师是人,有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也有尊重、归属和自我实现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的同时,指出“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学校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经济待遇、政治地位,制定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和规定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利益,认真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现代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知识体系的更新,互联网+的发展,都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升级业务、提高能力。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建好“网络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主体为“00”后,他们生长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互联网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推动“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通过云班课、超星学习平台、微信群、QQ群,教师可以上传微课、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平台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为学生释疑解惑,实现师生之间点对点无间隔的交流互动,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更好实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01版.
[2] 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年3月21日,第010版.
[3] 李雪萍,马发亮.高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问题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年4月,第74页.
[4]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7月,第11页.
[5]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01版.
[6]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7]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11月,第61页.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02版.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卷(下),第219页.
作者简介:姚方元(1970- ),男,工学硕士,教授,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刘立红(1971- ),女,法学硕士,副教授,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