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职业,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非常高尚的职业,是一个与灵魂打交道的职业,不仅承担着继承和传播人类科学与文化艺术遗产的重任,还担负着精神再生产的重任。习总书记也要求全国教师要做“四有”好教师。针对目前这一形势,我自认为,我们应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抓手,在“立德修身、解疑释惑、为国树人”上狠下功夫。
关键词:教师;立德修身;解疑释惑;为国树人
一、要在立德修身上狠下功夫
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明明德”,就是对立德提出的要求,即发扬光明正大的德业,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教师,要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生力军,那么做作为“师者”本身必须要有大胸怀、大格局,如在教育教学中要放眼国家长远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上,不能仅局限于某项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某科成绩的提高上。这种胸怀与格局必须立足于开明的大德、自觉的公德和严格的自律,这样教师的渊博学识、丰厚的教育才华才有用武之地,才可以较好地垂范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程朱等大教育家们,对立德非常重视。他们坚守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立德方面为后世教育者做出了示范,把仁爱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奉为信条。具体而言,他们首先能做到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师者为师亦为范,他们不仅用仁爱之心和严格自律来约束自己,还注重引领学生依此提升道德修养。其次,他们如切如磋,亦琢亦磨。他们没有坐论道,没有耳提面命,更没有满足于“我讲你听”,而是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地引领着学生提升素养,影响着学生职业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正确的立德方法传授给了学生。其三,他们的立德体现于对职业的忠诚和热爱,能自觉坚守教育岗位,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躬身示范。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亦如是。教师只有带头坚持不懈修身,自觉加强品德修养,提升综合素质,通过自己的“身教”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首先是较为开阔的视野。作为教师只有具备了开阔的视野,才会有效地提升思维层次,提高品德格调,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传道者,自觉秉持“教育应该以美好人生为最高追求”,教会学生在做人、做事、生活方面更多地关注优秀、成功与幸福,故而教育教学时能游刃有余,在心态之调整、能力之建构、方法之习得等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其次是超人的学识。教师之所以被称为“智者”,是因为教师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师者超人的学识能够给学生增长学习、生活、做人指明正确的方向,尽快使学生启智开悟。第三是坚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甚至是指数级爆发。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世界,只有持续学习,不懈修身,才能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担当起培育英才之重任,担当起建设文化强国之大任。
二、要在传道授业解惑上狠下功夫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为师者的功能、作用进行的非常经典的概括,也为后来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教师传道,这是教师与学生通过良性互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未知到已知,把学生由“此岸”最终“渡”到“彼岸”的过程,这也是教师的功能与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师传道要把好方向。教师传道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统领作用,宣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大中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拥有满满的正能量,踊跃投身到筑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教师传道要搞好爱的渗透。教师要清晰地意识到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教师传道要强化责任意识。作为教师,要深深地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一种责任,一定要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归宿,用自己的学识、阅历与经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从而增强其价值判断能力、文化传承能力、责任担当意识,促使其健康成长。
授业是教师安身立命的职责所在。教师授业要深化实践的观点,不能只满足于学生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要启发学生“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的信念,更注重学生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实践,注重诱发学生学用结合的兴趣,注重激发学生潜能,引而不发,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尽量避免“量产式”、“标准化”教学。教师授业要融合国际化视野,要瞄着未来的形势教现在的学生,要给学生传授在社会生活乃至于国际交流方面所必须的礼仪、专业技能、思维技能和沟通技能。教师授业注重体系化学习。教师要传授完整的文化体系、知识体系并演示上述体系的来龙去脉,要让学生懂得,文化知识的积累唯有博闻强记,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短时期内汲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并使之条理化、模块化。
解惑要着眼长远,循循善诱。教育绝不仅仅只发生在课堂,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细细耕耘,处处都有拨动学生心弦的钥匙。教师首先解的是学生价值观之惑。不但要针对学生“外国的月亮圆”、“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价值观误区,还要培育学生们“仰望星空”的自觉性,用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去解惑,在潜移默化中匡正广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这是教师肩负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其次才是解专业知识之惑,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惑,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对学生启疑释疑的系统化训练, 举一反三,逐步培养学生“不走寻常路”的创造性思维。总之,解惑过程中,教师必须跑在前面,教育必须进入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效果必须是为每名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打好基础。
三、要在为国树人上狠下功夫
《管子》中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双为”教育方针,依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期教师树人,必须是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来培养千千万万的追梦者--学生。要树“有理想信念”之人。理想能够指引人生正确的方向,信念能够使人保持坚定不移。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并坚定践行,使学生自觉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中。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中也强调在“孝”、“弟”、“信”、“爱”之余,再去学“文”。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尤其是体现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上,必须引导每名学生扣好进入社会的第一粒扣子。要树“术有专攻”的专才。要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的“要注重培养支撐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求,在国家建设的具体领域,要培养前沿项目的“探险者”、“带头人”,强化超前领域的已有优势,补实并赶超在弱势项目上后发态势,以人才优势和过硬实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驾护航。要树“全面发展”的全才。注重带动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材、超出课堂、走出学科,注重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顺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趋势,注重文化自信、文化包容、文化传承与弘扬诸方面的培养,最终塑造出具有国际一流知识、较高政治思想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健康心理素质,能够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人。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通过加强师德建设,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诗和远方”,才能从教育方面有效地深层次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作者简介:常淑萍(1978- ),女,河北邯郸人,本科,中教一级,主要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