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摘 要】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望海》以“闽客开台”为历史背景,表达了两岸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情缘,文章从舞剧意象化的表达,闽台特色元素的运用等方面分析了该剧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舞剧;两岸;艺术表达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0-0041-01
在第七届福建艺术节期间,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望海》进行了展演,该剧以“闽客开台”为历史背景,围绕阿望、阿田和海英三位典型人物展开了一个关于两岸骨肉情缘,守望相助,共建家园的故事。
一、意象化表达展现家国情怀
舞蹈是肢体的艺术语言,舞蹈演员们用肢体表达出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舞剧中,也多次以“海”这一意象,来表达两岸百姓不离不弃之情。在第一幕《耕海》中,福建青年造船工匠阿望与阿嫲渡海来台,带来了造船技术,部落勇士阿田在跟随他学习技术的同时,两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阿田的姐姐海英在和阿望的朝夕相处中,情窦初开。无论是两岸百姓集体造大船的群舞,还是阿望和海英相互倾慕的双人舞,都在潜移默化地表达着海峡两岸相亲相爱,同声同气的血脉情缘。群舞的演员们则是身着渐变色的蓝裙演绎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展现这“一片海”的情缘。
当朝廷颁布禁海令,隔断了海峡两岸的往来,阿望、海英和阿田三人被迫分离,天各一方。此时,海盗趁虚而入,入侵部落,肆意烧杀抢掠,生灵涂炭,海英为护乡亲挺身而出,受到胁迫被掳。阿田孤身前往大陆,向阿望求援。第三幕《护海》集中讲述了大陆乡亲同仇敌忾,为救助被困的部落同胞,离别家乡的父母、妻儿,随阿望壮行出海,在与海盗的殊死搏斗中,阿田为掩护阿望营救海英,与海盗王同归于尽,这一幕,将整部舞剧推向高潮,在灯光舞美的配合下,海天变色,波涛汹涌,此刻,身着蓝色裙装的演员们变化成了无情的大海,吞噬了阿田,当下沉式舞台再次升起,只剩下阿望和海英孤独的身影,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哀思和悲怆。
终幕的《望海》中,两岸民众再度携手共建大船,一艘木船在众人手中传递,此时,众人皆为“海”,“一片海”、“一艘船”,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展现出一幅幅家园共守的壮美画卷。舞剧借古喻今,处处渗透着两岸普通百姓的朴素情感,传递着同一个信念——虽然有一湾海峡相隔,但隔不断两岸血浓于水。
二、舞美设计融入闽地元素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理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这部舞剧在舞美设计方面,融合了福建当地的文化元素。比如“福船”、“板凳龙”“讲古人”等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着闽台两地的民风民俗。
福船是福建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所用战船,在舞台道具的运用上,以福船水密隔舱的龙骨造型作为大型移动道具,通过其位置变化,产生出多种布景造型,作为空间的转换,既流畅自然,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场景。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
板凳龙元素的运用则是该剧另一个亮点,板凳龙是流传于福建龙岩、三明一带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用一条条板凳串联而成,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幕《开海》中,大明军平复海盗,阿嫲和大陆村民在岸边摆酒欢庆胜利,创造性地将板凳龙融入舞蹈之中,欢乐的场景,让观众感同身受。
在服化的设计上,将闽南沿海蟳蜅女的特有的鲜花头饰“戴簪花围”运用到服饰上,扮演闽南少女的群舞的演员们,头上戴着花环,有红、黄、白、紫等不同颜色,色彩绚丽美观,像顶着“小花园”,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朴素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这部舞剧在形式上还引入了闽南讲古人的角色,来串联起整个故事,在每一幕舞剧的开篇,都会出现一位讲古人,声情并茂地叙述着剧情,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戏中戏”的模式,从渡海到耕海,从禁海到护海,从开海到望海,借讲古人之口,升华了主题,让舞剧不再是“哑剧”。
三、借古喻今,关照当下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台湾各界人士发表讲话时指出:“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它不仅根植于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而且扎根于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與生俱来,不可磨灭的,也是任何人与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1]舞剧虽然只截取了“闽客开台”历史的几个片段,但却在剧情、舞美、服化道等各个方面传达出历史的传承、闽台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这些元素的潜台词无一不是“两岸同根同源”,“两岸一家亲”,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目前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2],舞剧中,开篇和结尾两岸民族携手共造大船的桥段,也是借古喻今,表达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2]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发表的《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