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摘 要】在日益多元发展的今天,不同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内心情感、生活态度相互碰撞,每个人的内心情感和审美取向也是十分复杂、多样的。相对于各种各样精神慰藉需求也是多样的,单一僵硬的声乐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在我们的声乐教学中要么偏向美声的僵硬,要么偏向通俗的柔弱,要么偏向原生态的直白,如何能打破界线集各唱法的优势,完整完美地演绎一首声乐作品是声乐教学研究值得探讨一个内容。
【关键词】三大唱法;优势互补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1-0035-01
在日益多元发展的今天,不同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内心情感、生活态度相互碰撞,每个人的内心情感和审美取向也是十分复杂、多样的。相对于各種各样精神慰藉需求也是多样的,单一僵硬的声乐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情感和审美需要。因此,各种风格的声乐艺术流派相互融合借鉴就成为一种趋势。这必然将成为当今现代声乐教学的一面旗帜,引领我们的声乐教学朝着日趋完美完整的方向越走越远。
一、三大唱法
(一)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用尽量少的力量来演唱,用自然的发声方法让声音自由放送,特别强调整体性,突出人声的自然魅力,其发声点位于喉头,通过对声带的合理控制使得声音聚集在一起再放送出来,这就使声音具备较强的感染力。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极大拓宽了音域,对演唱者自由轻松的发挥十分有利。但美声唱法由于发声要求极高,使很多学生在演唱时只能顾及其发声技巧而忽视了音乐情景的塑造,使演唱的目的局限在演唱发声练习而不是音乐。
(二)通俗唱法的特点是发声自然,中声区多用真声,高声区多用假声,对共鸣的要求较少,音量也较低。音乐贴近生活,演唱技术含量低较为随意,强调情感表达,融合各种演唱技术,对声乐艺术的贡献在于其使高雅的音乐艺术走下高坛,进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如果将美声唱法的高难度发声技巧运用到演唱中去,一定能大大提高通俗唱法的音乐表现力,塑造更深远的音乐情景。
(三)民族唱法是在原生态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而形成的演唱体系。原生态唱法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中,是一种最接地气的唱法,也是最能满足人们现实需求,适合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唱法。其独特的发声技巧与发声理论都是民族文化的显现,用以对美好愿望的简单表达,丰富的情感使原生态唱法受到人们喜欢和尊重。但其缺乏修饰的音乐外在又显得过分粗野,如果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和通俗唱法的情景用来修饰原生态唱法,那么原生态唱法也就成为雅俗共赏的音乐形式。
二、优势互补
在多元文化艺术的大环境中,声乐艺术以其呈现多样化、相互借鉴融合独特的文化内涵投入到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就要求我们声乐教育不断挖掘声乐艺术的内在潜力。因此,过去各种唱法今后不会再泾渭分明,以彼此间更多地关注借鉴和融合为主导。这样的发展趋势就使得各种唱法相互融合,声乐演唱风格也就由此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前声乐艺术教育界在跨越风格演唱领域已经进行了一些很好的探索,比如有美通、民美、民通、民美通等完全打破了声乐唱法在声乐艺术领域形成的界限局面,大大拓宽声乐艺术演唱风格的领域。人们逐渐开始思索新的风格和类型的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并对声乐艺术演唱不再拘泥于用过去传统的、固定的模式唱法去演绎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更多地根据自己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去选择适合的全新的演唱形式。根据歌词的情景和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来调整声音和情绪的对比成分。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提升声乐艺术演唱的魅力。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把艺术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心情感结合起来,把艺术的深层意旨和现实体验结合起来,把抽象的艺术表达和生活对象审美结合起来。
三、结语
现代声乐优势互补教学现象正是传统声乐精华与现代文明的撞击,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大众文化审美的需求。现代声乐优势互补教学方法以包容、创新为创新点,我们要用这个创新点为动能积极推动声乐艺术教育与社会审美需求接轨,但现代声乐优势互补教学作为新型的声乐艺术演唱教学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很好的理论和经验支撑,还需要在今后的声乐教育实践中不断终结和探索。现代声乐优势互补教学的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理论与演唱技巧、教学内容、演唱实践之间,让课堂上的内容在课外的音乐实践中运用,用实践检验课堂,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为支撑,形成一个初步的学生学习链。
参考文献:
[1]张前.20世纪中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及三种唱法的探讨[J].音乐研究,2004(4).
[2]张红霞.声乐表演中三种唱法跨界现象的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