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丽
生态富集区生态多样而脆弱,乡村治理面临着组织、发展、文化和激励等方面的困境。进一步加强生态富集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新机制,强化乡村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发挥乡村文化的治理功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是生态富集区乡村实现“治理有效”的可行策略。
——加强生态富集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党是办好农村事情的关键。推动提升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水平,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生态富集区乡村的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团结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一要配足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组织开展村屯党支部书记轮训活动,加强党性修养、理论知识、业务能力等培训,切实增强组织领导力;二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规范基层党组织党内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创新基层党建活动形式,避免党建虚化走过场,鼓励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监督管理,深化巡视巡察,强化人民群众监督作用,坚决及时惩戒乡村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蝇贪”。
——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新机制。当前,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乡村社会结构也深刻变动,亟须探索新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生态富集区乡村作为“弱鸟”,要实现治理有效,更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比如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是典型的生态富集区乡村,村民大胆创新,自发组织选举村干部,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开创了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农民的三大历史性创造之一。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坚定信心,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即使是老少边山穷的生态富集区乡村,也能够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治理之路。
——强化乡村治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以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一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不断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主动珍惜爱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乡村经济;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和林权改革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农户管理经营的权限和责任,避免“公地悲剧”发生;三要加强规划协调和管理,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推进社会治安等其他方面的整治;四要充分发扬生态富集区乡村壮族、瑶族等村民在村前屋后种树栽果的良好传统,推动美化乡村环境的同时凝聚治理共识;五要积极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充分发挥文化的治理功能,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治理。生态富集区乡村由于地處山区较为闭塞,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也制约了乡村文化及时转型,导致部分乡村乱象出现。要通过文化建设夯实乡村“德治”基础,助推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一要加强生态富集区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乡村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篮球场等,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二要加强文化传承,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优势,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采用新的表现形式,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三要加强文化交流,如举办山歌比赛、民族节日庆典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四要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富集区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除了要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外,还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共治”实现“善治”:一是依托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参加帮扶的政府部门和个人在履行帮扶责任的同时加强对乡村治理的参与、指导,强化政府责任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建立村民理事会,积极推行阳光民主票决制,推动村民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与选举权等各项主要权利同步发展,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热情,有效激活农村基层治理活力;三是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探索建立乡贤咨询委员会、乡贤理事会等各类议事参事平台和机制,充分调动乡贤能人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推动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的有机融合;四是积极鼓励各类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法律下乡、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活动,发挥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另外,随着生态富集区乡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不断深入推进,企业资本下乡进村增多,应建立企业参与乡村共建共治机制,充分发挥租赁经营乡村土地的企业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