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悠然 采菊西篱
近些年来,一个时髦的新名词“城市主色调”常常出现在报端,不少城市还为自己城市究竟该制定哪一种“主色调”而争论不休,以至于陷入反复折腾的怪圈难以自拔。
这里所说的城市“主色调”,并不是指单一某种颜色,而是指一定明度、纯度范围内的色调或色系,主色调需在城市中占有75%的比例才能起到主导色的作用,辅色调可占20%,点缀色只占5%,这样才能形成稳定、整体的色彩环境。
此外,另一个相关的专有新名词“城市色彩”也成了热门词,它指的是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物体外部的色彩总和。
“城市色彩”可分成自然色和人工色两部分,其中自然色包括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山石、草坪、树林、河流、海滨,以及天空和周边的植被等,而人工色则包括城市中所有地上建筑物、硬化的广场路面及交通工具、招牌广告、街头设施、玻璃墙、行人服饰等人工产物生成的所有色泽。
而在人工色构成中,还可按物体的属性,再细分为永久色、临时色和流动色。城市各种固定不变的公用和民用建筑、桥梁、街道广场、城市雕塑等构成了永久色,城市广告、标牌、路牌、报亭、路灯、霓虹灯及橱窗、窗台摆设等等则构成临时色,而城市中车辆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饰等则构成流动色。
总的说来,一个城市给人的视觉体验最关键的是建筑色彩(占60%-70%);其次是路面(包括路边桌椅和电杆、路栏等)、广场色彩;再其次是广告色彩,虽然这一项仅占10%,但是对城市而言非常重要。要想规范城市的色彩,就是要对这几项进行一个科学的综合掌控,然后再把城市当中不适合出现的喧宾夺主的色彩拿掉,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艳度控制”。
城市色彩的“纠错样板”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名言:“看看一个城市的‘脸色,就能知晓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每一个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调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巴黎一直被世人公认为科迎接东京奥运会,当时豪气冲天又急功近利的日本设计者,在新建筑上大量使用反差强烈的饱和色甚至是极色,目的就是为“夺人眼球”。市民和游客面对五彩缤纷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光十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及闪烁明灭的霓虹灯和广告,感觉却并不良好:有的埋怨“不顺眼外加刺眼”,有的批评“在色彩上哗众取宠”,还有的自诉出现头晕目眩、心绪烦躁甚至发生呕吐。
更糟糕的是,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和时光的流逝,曾经鲜艳夺目的外墙颜色又很快褪尽铅华,城市因此变得一片灰暗和狼藉。由此,日本國内外不少有识之士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开始口诛笔伐,迫使日本官方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规划上的偏差。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官方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状况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著名的《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该报告成为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最新蓝本,并在国际上被推举为“城市色彩”的“纠错样板”。
色彩规划很有必要
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自身的色彩规划,除了在这方面领跑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外,杭州、武汉、广州、澳门、葫芦岛、盘锦、哈尔滨、镇海、温州、福州等大城小城都在努力加入城市“色彩整改”的队列。
北京早在本世纪初就为城市建筑定下了“外墙主要采用以灰色调为主的复合色”的调子,既映衬着皇城根儿的独有庄严气质,又体现着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弘气势。这种灰色系与四合院和老胡同的传统青灰色和谐一致又相辅相成,造就了北京城独特的“主色调”。此外,北京常刮风沙,暴露在外的缤纷五色往往过不了几年便变得晦暗无光,而灰色系却恰恰可长时间地“抵抗”风沙的侵袭。
哈尔滨在历史上受俄罗斯等西方建筑文化影响较大,其城市的历史建筑色彩以米黄色和黄白相间的暖色调为主,因此,该城市色彩规划传承了历史文脉,确定了城市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米黄和黄白为城市建筑代表色。在此基础上,调整色彩、明度、饱和度,让哈尔滨形成了色彩丰富、统一和谐的城市建筑色调。
受杭州市规划局的委托,中国美术学院色彩研究所所长宋建明教授带领他的专业色彩团队,走遍杭州城,拍摄了近3万张建筑色彩的照片,对西湖周边80平方公里的地域进行了关于杭州建筑色彩的专题研究,终于找到了属于杭州的理想主色调一一水墨淡彩,并赢得了政府和广大市民的认可。
在杭州市政府推出的《杭州主城区建筑色彩专项规划》和《杭州市城市建筑色彩管理规定》中,把杭州的“城市色彩”定为“一卷江南水墨画”。而其中,融合了杭州文脉的灰色,则成为可以体现杭州厚重感的颜色。据介绍,这种灰色系由青灰色、灰绿色、绿色等组成的,具有水墨江南情调的“和谐色”,也成了色彩规划后杭州的主色调。
“城市色彩”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城市色彩”的专门研究,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是由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引发的。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是迟至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色彩”规划的。总体来说,中国“城市色彩”规划滞后于城市建设。
首先,对城市建筑物,特别是新建筑物,由于缺少统一的色彩规划和监督管理,色彩应用十分紊乱,甚至造成不少建筑存在明显的视觉污染问题,给城市形象的塑造造成了负面影响。
再如,街头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充满强刺激和侵扰性色彩的“超级广告”,加上商店门口打出的多如牛毛、形状各异、色彩怪诞的灯箱广告,合在一起,既破坏了周边建筑群原有的色彩美,还制造了新一轮的色彩污染,又在整体上扭曲了城市原本美好宁静的人文环境。由此,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科学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城市主色调”“城市色彩”,以促进我国城市色彩建设的健康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运用了“色彩季节理论”(即用最佳色彩来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并制定了城市建筑色彩的长期规划,如巴黎的主体色定为米黄色,伦敦的主体色为土黄色,等等。
与此同时,法国、英国、美国等国还建立了诸多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色彩建设理论学说,如上世纪70年代法国色彩大师让·菲利普·郎克罗关于城市环境色彩建设的“色彩地理学说”称得上是指导城市色彩设计规划的重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一城市色彩是因这个城市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特定的民族、文化、习俗等相关因素形成的,它跟生态、历史、社会、经济有很大关系,还跟当下生活在该城的市民们的时尚、喜好和风格搭界。所以不同的相邻城市,即便相隔仅仅一箭之遥,其最匹配的“城市主色调”和“城市色彩”都可能大不同。这样,我们的大城小镇,才可能显得如此个性鲜明、如此多彩多姿!说通俗些,给不同城市做色彩规划,就好比给自然禀赋不同的城市设计与其特质和风格最为协调的漂亮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