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都说“996”好!你难道不认同吗?

2019-05-27 02:54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19年10期
关键词:程序员学长权力

潘楷文

3月20日,在一个以程序员为主的互联网技术论坛V2EX上,一位ID叫“nulun”的用户注册了http://996.icu的域名,并写道:“工作996,生病ICU”。“996”工作,即每天早9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在一个实行“996”工作制的公司工作就意味着每周至少要工作72个小时。ICU,则是指重症监护病房。这是程序员之间的一种自嘲说法,意思是如果按照“996”模式工作,以后就得进ICU了。3月26日,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编程及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一群程序员发起了一个叫做996.ICU的项目,希望理性探讨,通过法律手段,获得雇主对雇员合法权益的尊重。项目上线后,迅速引起了中国程序员们的共鸣,在程序员中获得极大响应,仅仅3天,996.ICU项目的加星数(GitHub上的点赞)就突破了10万,成为GitHub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项目之一。

虽然中国早在1995年5月1日就开始实行5天工作制,同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但在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的工作时间常常超出法定时间。不仅如此,互联网大佬们纷纷出来为“996”辩解,马云直接表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并且说:“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削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马云的言论一时在网上炸开了锅,舆论迅速分化为两极:一边是支持马云的,提出只有不努力的人才会反对“996”;另一边是抨击马云的,说马云是在诡辩,是在占据道德制高点来兜售梦想,强行人为设定“996=奋斗”的逻辑,这与传销无异。

网友面对996的工作制度, 往往会自嘲说: “ 9 9 6算啥? 我们是007!”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996”,得出的结论是:“996”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降低成本,尤其是管理成本的作用,但这是一项破坏员工内在驱动力,强占员工心理空间,不利于知识创新的“坏制度”。

没有“996”,天天“996”; 有了“996”,却想辞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学长。学长很优秀,毕业后先去了一家外企,两年后就辞职并加入了当时一家互联网公司。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无比正确。他加入的这家公司没有让他失望,在两年的时间内发展非常迅猛,快速占领了市场并取得了绝对领先,并且一轮又一轮的融资,企业市值水涨船高,学长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这家企业的高管,同时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算是标准的“人生赢家”。

可就在去年年底,他却主动放弃了高管职位,并提出了辞职。我听说他离职的消息后,就问他:“发展这么好的一家公司,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市,您又是这家企业的高管,薪水这么高,为什么要离职呢?”学长摇了摇头,说他并不看好新老板的管理方式,认为任由老板这么做下去,公司不但上不了市,团队还会被毁掉。

原来是这么回事,学长所在的公司前不久与其他公司合并,新的董事会委派了新负责人。这位负责人之前是业内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他来到公司后,认为公司业绩增长速度不理想,员工工作随意性大,公司步调不统一。所以,就定下了新的规矩:上下班必须打卡,每月都有业绩指标,这其中就包括“996”工作制,并且规定:凡擅自迟到早退者,均会扣除相应的业绩奖金。说白了,新负责人的管理制度就是“胡萝卜加大棒”。

虽然这位新负责人很器重学长,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职了。后来,学长对我说了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他说:“以前公司不强制‘996时,但所有人都在奋斗,经常为了产品而通宵,从没有问公司多要过一分钱;以前公司没有kpi指标,但大家做出的产品,给出的创意和解决方案,都是同行学习的榜样;以前大家上班很随意,没有整齐划一,更没有礼节礼貌,但大家都觉得是在为自己做事,都认为自己正在做一款伟大的产品。”学长叹了口气,接着说:“而现在的公司,虽然有了打卡制度,但是到下班点的时候,办公室的人全走光了,一个都不剩;虽然现在业务量是上去了,但团队沒有创新意识了,做完就行,没人会去精益求精;虽然办公室井然有序,但是大家都在自己的位子上,谁也不跟谁交流,更别说能够主动去改善产品;以前大家主动从早干到晚都不觉得累,现在被强迫‘996后,感觉心是真累。”学长说得有些激动:“以前感觉事业是我们的,现在感觉事业是别人的。在我们这个行业如果失去了创意与激情,公司死掉只是时间问题。”

两类人性假设,两个时代主题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同样的工作环境,新来的负责人究竟做了什么?其实,无论是“996”工作制,还是上下班打卡,还是KPI考核,其本质均反映出企业管理者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判断。在学长的案例中,新来的公司负责人对于人性的假设是这样的:一是人生来就是懒惰的,没有人喜欢主动工作,只要有可能,人们就一定会逃避工作;二是由于人是懒惰的,就必须采取强制和控制措施,促使员工实现工作目标;三是只要有可能,员工就会逃避承担责任,所以必须明确员工具体职责;四是人都喜欢钱,用金钱来进行奖励和惩罚是最有效的。

而在学长的观念里,他对人性的假设与公司新负责人截然不同:一是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需要,都拥有创造价值的成就动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工作“被看见”;二是如果员工承诺他可以达成某个目标,他会自己想办法去做到的;三是通常人们会对自己负责,会去兑现自己的承诺;四是人们普遍具备决策力、创造力与控制力,能否激发出来主要看环境。

关于人性的这两类假设,历史上都真实存在过,并没有对错之分。然而为什么在学长的案例中,关于人性的第一类假设似乎完全起了反作用呢?其实,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在他的著作里,已经给出了答案:时代不同了。第一类关于人性的假设,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精确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那时,机械化和流水线是大工业生产的标配,每个工人都是工业化大生产这部庞大机器上的零部件,这台机器不需要员工有什么自我与创造力,最关键的素质就是听话,员工只需要按照机器操作流程,按照规章制度去生产就是了。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电影里,把工业时代描绘得淋漓尽致。如果从企业主的角度理解,他们也必须这样制定规章制度,因为只有将“精确”追求到极致,成本才是最低的,流水线才能顺利运转,才能保证产品的出货量,保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在这种工作环境中,“胡萝卜加大棒”策略是最佳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科技和创新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结构性变化同样改变了生产关系。彼得·德鲁克就提出:现在的员工,绝大多数,是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主要的工作,就是创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教授提出了现代社会,员工们的三大心理需求:一是成就需求。人们需要追求卓越,超越自己,做出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情,这是第一大驱动力。并且,成就并不等于赚钱多,金钱只是量化成就的一种手段,真正的成就感是实现自我的超越,看见自己的影响力;二是权力需求。这里的权力,不是指控制他人的权力,而是指感觉自己能够掌控外在环境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权力空间,也就是自己能够自由支配自我的程度;三是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友好亲密人际关系的愿望。人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合作,并在合作中收获友谊,与他人一起成长,这是人的社交本能,而这一本能,在传统的工业时代,实际上是被严重压抑了。

“996”真正的危害:丧失职业动力,走向职业枯竭

回到学长的案例,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就会发现工业时代“胡萝卜加大棒”类型的制度安排,比如强制“996”,就会消除员工自我驱动力,员工就没有主动前进的动力,如果员工在这种没有自发动力的工作下时间一久,就很容易引发“职业枯竭”,这才是“996”制度真正的危害所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是“ 用灵感之火照亮他人”的原则。“ 我不是先知, 我只用事实说话。” —— 彼得·德鲁克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过:“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常见表现包括: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筋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无助感是指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觉得是老板、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了工作动力。因此,他又将职业枯竭称为“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陷入职业枯竭的人会有深深的无助感;而习惯化是指一个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創造力。

在工作领域,权力空间的需求尤其重要。如果老板的权力意志过于强大,就容易导致员工失去创造力和热情。而如果将老板这种强大的意志固定下来,那就会在企业形成“强迫文化”。这种情况最极端的表现就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在集中营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拥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大权,一些犹太人因此会陷入彻底的无助,他们简直就是“行走的棺材”,如行尸走肉一般。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在一家公司里,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当然,任何一个员工都不会自愿成为行尸走肉般的存在,他们会抗争,比如主动的辞职,或者被动的迟到拖延。但如果抗争并没有产生期待的效果时,员工就会陷入“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没效果,失去了改变的动力与希望,生命也就进入到一种“冷冻”的自我保护状态。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和一位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聊天,得知这位程序员从小就迷上了电脑编程,上大学努力考入了计算机系学习,毕业后,他又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工程师。但工作了几年后,他基本失去了对编程的热情,之所以还继续做程序员,只是因为程序员的薪资还比较高,就先凑合干着。这位程序员身上发生的事情,就是“职业枯竭”。其实,学长之所以从蒸蒸日上的公司辞职,也是新老板的制度推动他滑向“职业枯竭”,只是我的学长自己决定尝试改变,这比大多数得过且过的人要强很多。

当一个公司能尊重每个人的权力需求时,这个公司就会趋向平等与开放,当一个公司过度尊重管理层的权力需求时,这个公司就会趋向于等级与封闭。越是高科技人才,越需要自由空间,那种权力集中式的管理,不可能吸引顶尖的高科技人才。例如,全世界目前每年新出现的真正懂AI的顶尖人才不会超过150人,而这些人,是绝不可能用权力集中的方式去管理他们的。

我们非常幸运地生活在信息时代,因为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极为开放的巨大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己闪耀的个性,找准一个点,为自己赢得一片空间。实际上,对企业来讲,尊重员工权力空间的企业更容易获胜,但这一点还不明显。直到现在这个时代,这一点已经非常明显了。对于我们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成长。记得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许多人不断在现实中碰壁,或许不被重视;或许得不到实惠;或许与自己的期待相差太远。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成长就此停止。如果大胆设想,你根本就不关心被不被重视,不关心有没有拿到实惠,你只关心自己的眼界、能力与素质有没有比昨天进步哪怕只有一点点,那么若干年之后,你又会变成什么样?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程序员学长权力
白鹭起舞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程序员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致新学妹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学长启导制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应用与实践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