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玲,黄史青,郭华贵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六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致残性的严重精神疾病[1-2],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改善精神症状[3],但单纯药物治疗后仍残留明显的焦虑症状、阳性与阴性症状等[4],生活质量不高,且普遍存在药物治疗不依从的现象,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导致预后更加不良。有研究报道,在使用利培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团体心理治疗能改善精神症状,可提升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安全性更佳[5]。为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利培酮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72例,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6],排除合并心、肝、肾、肺等主要器官患有严重疾病者或者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缓,认知功能严重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72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1.36±9.57)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1.71±8.1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对照组 单纯予利培酮口服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初始剂量0.5~1.0 mg/次,2次/d,2周后增加剂量至2.0~3.0 mg/次,2次/d。
1.2.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团体心理干预治疗,参考任丽平[7]的团体心理治疗方式,连续治疗8周。治疗在本院本科具有临床经验的心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①第一阶段初始阶段,心理治疗师与研究组患者之间进行初步沟通认识,相互形成一个团体,团体成员之间自我介绍相互认识,通过集体玩游戏、唱歌等加深认识的深度,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氛围。②第二阶段团体工作阶段,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治疗信心。在相互认识熟悉后,相互之间多关注对方的优点并多加相互赞美,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能学会接纳自我,相互之间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及遇到的问题困扰等,一起寻求解决方案。③第三阶段终结阶段,举办病友交流会,成员之间总结参与过程中的经验与感受,互相鼓励,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提高对生活的憧憬。
治疗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分变化,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及复发率变化情况。
(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PANSS、SAS、WHOQOL-BR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ANS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WHOQOL -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干预前,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干预前后两组PANSS、SAS以及WHOQOL -BREF评分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随访至出院后半年,研究组患者复发率为11.11%(4/36)低于对照组的41.67%(15/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1,P=0.003)。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具体病因尚未明确,主要与个人心理、生物学因素及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等相关[8]。针对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一线药物利培酮,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等。然而,有研究结果显示,单纯使用药物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且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9]。
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干预治疗也是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10]。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首次发作患者早期、急性期易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等[11],还可有效提升药物疗效,增加用药安全性[12-13],有效恢复患者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联合团体心理干预治疗8周后,研究组PANS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WHOQOL -BREF评分有所上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药物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再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这与陈东萍等[14-15]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联合团体心理治疗方式发挥协同作用,较单纯使用利培酮治疗效果要好,能更快、更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缓解患者焦虑情绪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