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丽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抚矿总医院肿瘤内科二病房,辽宁 抚顺 113000)
肺癌在当前是全国乃至全球发病率、病死率位居首位的恶性肿瘤疾病,肺癌中有一类叫非小细胞肺癌,其在肺癌的患病概率上大约有80%。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大约有70%均在3B期~4期,均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至此这类病症一般选择姑息性化疗作为常见治疗手段[1]。化疗药物的选择上,疾病处于晚期状态治疗效果也差强人意,患者仍旧需要仍受不良反应。就此我院选择吉非替尼展开治疗,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确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计40例(于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收治),10例为对照组选择紫杉醇联合顺铂展开治疗,剩余30例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吉非替尼展开治疗。两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43~69岁,中间值(58.6±7.3)岁,患者预计生存期均大于3个月,细胞学检查,腺癌22例,鳞癌10例,剩余8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根据国际TNM分期[2],均在3B期~4期。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后,对比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选择紫杉醇联合顺铂展开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吉非替尼(购自AstraZeneca UK Limited)展开治疗,每片250 mg,1日1次,1次1片,选择空腹或是与食物共同口服。两组治疗前对头颅、胸部行CT检查,腹部超声并完成肝脏和肾脏功能检查。患者均展开以上治疗直到出现任何疾病进展客观证据或是出现不可耐受事件则停止治疗。
1.3 指标观察:临床疗效根据RECIST展开评价[3]:统计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包括了相隔4周后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占比;疾病控制率则是相隔6周后确认患者仍旧处于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占比。对不良反应进行评定,治疗前检测值作为基线,复查结果超过或低于25%视为升高或降低,其余视为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指标均以芝加哥SPSS 22.0专业医学数据软件展开计算,计数数据从%中分析,以χ2检测;计量数据从标准值±方差(±s)进行分析,以t检测。若P<0.05则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40例患者,对照组10例服药最长周期8周,最短1周;观察组30例服药最长10周,最短1周,详细结果如下。观察组在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上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上,出现不同程度皮疹和皮肤干燥、转氨酶升高,反应程度不影响生活。观察组3例出现严重腹泻,对照组17例出现严重腹泻,对症治疗效果不佳停止治疗。肺部功能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没有出现显著差异(P=0.405, χ2=1.734)。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EGFR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机体内是受体酪氨酸激酶中的一种,其主要包括3个结构域,即跨膜区、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胞内区和胞外的受体结合区。受体结合配体后,可产生同源或是异源二聚化,这会直接造成胞内酪氨酸残疾出现自身磷酸化,肿瘤细胞会因此受到影响,出现生长、侵袭、转化、存活甚至转移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EGFR表达较高,且患者预后较差。EGFR酪氨酸激酶对EGFR起到决定性作用,对其展开治疗,直接影响到肿瘤治疗效果。所以本次研究时,选择性的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是小分子EGFR抑制剂,对能量和受体的结合过程有较好的选择性,对阻止同源或异源二聚体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肿瘤细胞的增殖、生存信号传导等过程被阻断,细胞凋亡过程得到促进,抗肿瘤的血管逐渐生成[4]。查阅美国FDA注册表,吉非替尼是第一个在FDA中首批的治疗肺癌的靶向药物,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吉非替尼展开治疗,中位生存期达到(4.6±6.9)个月,整个疾病控制率有较好的提升,1年生存率也有提升,肺功能未有明显的影响,这对患者而言值得选择展开治疗。
综上所述,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选择吉非替尼展开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肺功能影响较小,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