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苏州的树

2019-05-27 08:08李晓
文苑 2019年10期
关键词:陆先生陆文夫酒楼

文/李晓

陆文夫先生如果还在世,今年已经91岁高龄。

1998年春,南京一家杂志社举办作者笔会,我受邀前往苏州出席。笔会第二天,陆先生邀我们到他开的老苏州茶酒楼小坐。我们到时,先生已经候在那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陆文夫先生。他瘦骨峥嵘的脸上,一双眼睛清亮如山泉,又幽深似古潭。见我们来了,先生微微欠身,朝我们每个人望了一眼,双目炯炯,却没有笑容。难怪苏州的一位作家说,先生有不怒自威的气度,他的做人、作文都有雄强方正的内核,有清淡如茶的一面,也有沉郁似酒的一面。这话确实形象。我们围坐在先生周围,确能感到他身上老苏州城庄重古雅的气场。

面对著名的文坛前辈,大伙儿都有些紧张。老先生招呼大家喝茶,茶杯中,碧螺春在午后阳光中轻轻舒展,似苏州城般逍遥慵懒。大家齐望着他,老先生终于笑了,笑意从他清瘦的面容荡开,大伙这才发现,先生的严肃背后,更多的是和善。

在酒楼,我和文友们与苏州美食开始了舌尖上的缠绵:卤汁豆腐干、碧螺虾仁、笋腌鲜、松鼠鳜鱼、鸡头米羹……这些地道的苏州食物,似故人自远方来,浸润肺腑。

先生笑吟吟地问:“这苏州的饭菜,还吃得惯么?”他的声音不大,明显带着江南话语里的温软。话题从吃上开始了。陆文夫先生说,他创办老苏州茶酒楼,就是要把苏州民间食物的味道还原、荟萃在这里,成为外地人打开苏州的一扇门。当时先生正编辑一本《苏州》杂志,把最原生态的苏州一点一点雕刻到这本杂志中,这家酒楼,则被他称为“可吃的《苏州》杂志”。

老先生一生扎根苏州,这棵大树的枝叶却是散开的,在天光中吸收着阳光雨露。《小巷深处》《美食家》《围墙》《人之窝》《小巷人物志》,在这些经典小说里,他用纯正、优雅的语言,饱蘸心血呈现市井人物的命运悲欢,把老苏州徐徐展现在历史的浩大天幕上。

我问:“先生,您为啥不离开苏州?”

他微微沉吟说:“其实这个问题,好多人都问过我。苏童也是在苏州长大的,他在南京,劝我去那里住;我的女儿在北京安了家,要我去北京住。但我就是一个苏州人,一棵苏州的树,为啥要把我移植呢?”

陆先生还问起我们每个人的写作情况,得知我们都是举办笔会的这家杂志社的作者,他说:“你们还年轻,不要着急,要把自己放到生活里去,慢慢地泡,就泡出味道来了。”

吃完饭,先生带我们去看酒楼对面的园林。青苔斑驳的园林里,涵养百年的气息缭绕,流光潺潺、花影婆娑,有古老的风呼呼吹来。一瞬间我感到,陆文夫先生就是这园林里的老主人。对苏州,对吴文化,他用文字挑出了它们内在的骨血。这样的园林,以及整座苏州城,应该感谢这个用文字照亮它们的人。

夕照中,我们目送陆文夫老先生一个人消失在苏州城的老街老巷中。而今,先生已离开我们14年了,他成为一座古老城市线装书的封面,成为这里人们永久的怀念。

在陆文夫《老苏州》中,有这样的文字:“苏州,这古老的城市,现在是熟睡了,她安静地躺在运河的怀抱里,像银色河床中的一朵睡莲。”

这也成为先生的写意人生。他熟睡了,成为运河河床中的一朵睡莲。

猜你喜欢
陆先生陆文夫酒楼
茅盾与陆文夫
遇见你,是生命中最好的事
一种缘分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酒楼失火案
茶社、酒楼与咖啡馆: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休闲生活(1927—1937)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