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探讨了将地方特色制造产业应用于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在产品案例分析环节中穿插以学生为主导的本地同类产品的设计调研、设计实训和设计评价,努力缩短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此举激发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强化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和作为一名设计师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地方制造业
中国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11-0026-02
1《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现状
《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是对整个工业设计发展的研究和总结。通过工业设计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产品不同风格变化的前因后果,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产品的需求和定位的变化过程,熟悉设计发展的演变框架和历史中不断沉淀积累的优秀资源,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工业设计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学生学习工业设计史的积极性却并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有高校教师已经开展了一些教学改革探索,如袁翔[1]等提出的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谭嫄嫄[2]提出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情境教学模式,麦秀好[3]提出的人、物、事三位一体的工业设计史探究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改革对调动工业设计史教学的课堂氛围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材中的产品案例、设计师和风格流派跟我们当下的生活距离太大,且以近代国外的工业设计发展为主,学生不容易获得深刻地体验感受。
2)工业设计史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工业设计专业未来的就业领域和前景还比较模糊,尽管在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工业设计史课程的重要性,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工业设计史在今后的设计实践中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拉近学生与工业设计史的距离,以及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工业设计史在今后设计实践中的重要性,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地方制造产业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践。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将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紧扣台州产业需求推进学科建设,要把“学科建在产业上”[4]。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将地方制造产业应用于《工业设计史》课程,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地方制造业的发展史是整部工业设计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台州被誉为制造业之都,已经形成了一批较有特色的地方制造产业,如模具与塑料、智能马桶、缝纫机、眼镜、泵与电机等,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台州地方特色制造产业与《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出现的同类产品案例在产品类型、设计风格等内容上具有紧密的历史关联性,有助于学生进行同类产品演变发展的设计分析,加深对当下产品设计的理解,进而形成完整的设计知识体系。
2)工业设计是提升地方制造业品质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台州的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转型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进行技术的改革与创新,这就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供给。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息息相关,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是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要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比以往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然而,《工业设计史》以往的教学中多只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中的产品案例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忽视了对地方制造业中的产品案例资源的挖掘,也缺乏针对课本中的产品案例与当下制造业中的同类产品的设计比较与分析,使得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
3)繁荣的地方制造业能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起步晚,因而,《工业设计史》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发展进行介绍。在产品案例分析环节中选用本地制造产业中的优秀案例,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本地的工业设计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增加学生对未来就业和个人发展的信心。
3地方制造产业在《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3.1利用地方制造业开展同类产品设计调研
为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笔者在介绍《工业设计史》课程中的经典产品案例、各种新技术发展和新材料应用等教学要点时,穿插以学生为主导的台州本地同类产品的设计调研,最后形成一个汇报性的文本进行展示。以缝纫机产品为例,《工业设计史》教材中介绍了胜家缝纫机、“逻辑”缝纫机、德国普法夫公司的全电动缝纫机等案例[5],但对于缝纫机同类产品在当下的主流设计形式及今后设计发展方向等内容没有涉及,这不利于学生开展同类产品的设计比较分析,也不利于培養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台州作为当前我国重要的工业缝纫机生产和出口基地,为本地学生开展缝纫机产品专题的实地调研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调查和分析当下缝纫机同类产品的种类、形式、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发展情况,形成一个以时间为主线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同类产品设计随着历史发展的演变规律,进而理解设计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演化对当下设计的影响和意义。与此同时,学生借此机会还可以深入了解台州本地缝纫机产业的现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因而,利用地方制造业优势,穿插与本地制造产业相契合的产品设计调研专题能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提高分析产品的能力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3.2利用地方制造业开展产品设计实训
开设《工业设计史》课程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设计及其思想,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设计创新[6]。开展产品设计实训是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产品设计实训主题应与产品设计调研主题相一致,以缝纫机产品为例,在产品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对产品进行改良设计。学生可以从产品的人机关系、配色方案、材质选择与搭配等角度切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案和可行性分析,最后进行集中性的成果汇报和讨论。笔者认为,引入专题设计实训可以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角色转变成主动分享知识的传播者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实训专题背后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3利用地方制造企业要求开展产品设计评价
学生处于设计的学习阶段,形成的设计概念和方案的成熟度不够,特别是对于设计方案的实用性、经济性、技术工艺上的可实现性等问题往往考虑得不多,因而,所设计的方案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学生的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在设计评价环节可以邀请本地企业的设计师一同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和分析。以缝纫机为例,教师邀请本地缝纫机企业的工业设计师一起,从设计的创新性、设计的使用性、设计的社会性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分析,并向学生讲解企业设计实践中关注的各种问题,如成本指标、开发计划、材料使用、结构规范、产品形象标准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相应地,学生认真收集和整理企业的反馈建议,并综合考虑企业的意见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产教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的设计逐渐走向成熟,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在做企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要全方面地考虑委托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企业设计服务积累经验。
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设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情况下,设计师对设计方案讲解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最终选择。然而,学生的专业语言组织能力还普遍较弱,很多情况下他们对自己的设计方案也不能很好地进行阐述,更不善于对他人的设计进行设计评价。可见,学生对设计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不断进行强化。为此,要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设计互评,让他们去学习和实践如何进行设计评价,这对于评价者本身来说也是一次进行设计反思的良好机会。另外,学生们对于同一设计方案的看法和分析角度各不相同,进而就同一设计方案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建议,这个过程本身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还能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因而,组织和开展好设计评价是提高学生的设计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4结语
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给《工业设计史》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本地制造业实际情况,将地方特色制造业实例与工业设计史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通过学生主导的本地制造业同类产品的设计调研,让学生成为工业设计史课堂教学的主角,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时代背景和历史演化在当下同类产品设计中的影响和意义的理解,也加深了他们对本地工业设计企业及经营状况的了解。同时,在进行产品设计实训和设计评价的环节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台州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 (05):75-77.
[2]谭嫄嫄.工业设计史课程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09,25 (S2):280 282
[3]麦秀好.人、物、事三位一体的工业设计史探究式教学研究[J].装饰,2018 (08):136 137.
[4]崔凤军.努力把台州学院建设成为一流应用型大学[N].2018 (09).
[5]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9+180+211.
[6]朱荔麗,李若男.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16 (02):84 86.
作者简介
黄若涵/1984年生/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工业设计师/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浙江台州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