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蕊
【摘 要】摄像与剪辑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面临着相较影视传媒专业学生而言基础薄弱的问题,本文以课程安排为出发点,以学科竞赛为依托,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以及课程考核方式设计等方面来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计;摄像与剪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94-01
一、优化课程安排,加强课程系统性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对于视觉传达设计来说,以往单一传统的平面类设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市场上的需求,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视觉到三维影像的全新设计才是行业的需求。而摄影摄像艺术使平面设计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视觉上更加真实,应用上更加方便,宣传上更加深入人心,对整个企业或商品的推广与宣传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目前国内很多视觉设计类专业都把摄影摄像作为一项必修的课程。
本门课程历时4周,共48学时。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影视语言基础知识与微视频拍摄剪辑演示,使学生大致掌握课程的脉络与基础知识,计划12学时;第二阶段是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分析并临摹两部短片,每部短片镜头不少于20个,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剪辑软件Edius,本阶段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拍摄与剪辑的技巧,计划12学时;第三阶段是创意短片思维训练阶段,通过头脑风暴,寻找独特的创意点,解决创意短片设计中“创意”的问题,每组学生找到想要传达的意图与创意点,并撰写具体的分镜头脚本,计划12学时;第四阶段是把创意分镜头脚本转化为可视的形象,拍摄并剪辑成片,至此学生完成一个整体的短片创作流程,计划12学时。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的四个阶段是逐步推进、紧密相连的,需要调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参与这门课程,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课程之初要有明确的思路与构想,保证各阶段之间的连贯性,并能调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的积极性。
二、依托学科竞赛,提升学生积极性
摄像与剪辑这门课程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操作的层面,如何在初步掌握技术的前提下,将摄像剪辑与视觉传达设计融合起来,突出学生的创意想法,进而进行别具一格的影视语言表达,才是本门课程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对此,课程将学科竞赛导入课堂,主要依托的学科竞赛是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该竞赛的命题企业多、范围广,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而竞赛的奖励制度可以在短時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拍摄出创意性较强的广告短片,另外竞赛的规范和要求能够使学生的综合创意、拍摄、剪辑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
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的参与企业均为广为人知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本门课程对该竞赛的导入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每一个企业命题策略单,熟悉产品的广告主题、品牌调性等信息,每小组选择两个选题,寻找独特的创意表达点,最后确定一个创意进行具体的分镜头脚本撰写。如此一来,学生们便能够打破常规,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这一环节在创意短片拍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凭借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设计。针对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在摄像方面基础薄弱这一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求学生以临摹的方式先对拍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临摹剪辑的过程中来完善剪辑软件的学习使用。创意短片的拍摄与剪辑是本门课程的重点,而创意的表现是重中之重,需要任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作之中,帮助学生把控创意点及其实现过程,以期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拍摄过程耗时巨大,需要学生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来完成课程任务,而课堂时间一般用来为学生答疑、拍摄演示、以及进行作品分析讲解等。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搜集素材、欣赏优秀作品,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设计。首先,打破教材章节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拍摄之中,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来淡化师生概念,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赛促学、分组讲评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分小组练习短片拍摄并课堂分享讲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监督管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最后,采用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如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平台,鼓励学生拿起手机学习教师提供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insta360等简单的终端移动设备来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设计。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其中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活动等情况由教师给出;阶段性考核为临摹短片占比50%,创意短片占比50%,采用公开的课堂现场演示汇报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师现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由学生相互给出考核成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考文献:
[1]罗伊·汤普森,克里斯托弗·J·鲍恩.剪辑的语法[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2]侯志昆.“创意海洋”主题图形设计教学思考[J].装饰,2016,(1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