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K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主题式教学模式探讨

2019-05-24 14:22周平
戏剧之家 2019年13期

周平

【摘 要】“幼儿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之一,是融合幼儿社会教育理论与幼儿园实践,注重学生社会教育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在PCK理论的指导下确立课程内容,构建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深入开展此课程建设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PCK;幼儿社会教育;主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3-0176-02

“幼儿社会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教法类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幼儿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园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然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等文件精神,培养专业化的幼儿园教师,“幼儿社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知识的确定和培养路径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而基于PCK的主题式教学成为“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幼儿社会领域PCK解读

PCK(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学科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舒尔曼1986年提出的,他认为PCK是“为了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各种需求,教师将具体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组织、表征以及处理的过程”。由于PCK直指教师专业性,所以一提出就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推崇。现在比较公认的观点是PCK包括三种知识,即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法知识。

基于PCK的原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包括幼儿社会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What)、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Who)和教师社会教学策略的知识(How)三大要素。依据幼儿社会领域PCK三大要素,结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等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为以下七大模块:幼儿社会教育的基本认识,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社会教育的实施,幼儿自我意识教育,幼儿人际交往教育,幼儿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幼儿归属感教育。

二、“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主题式教学实践

在以往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理论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实践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仿真实践等,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学效果,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而“主题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通过广泛的主题探究而非拘囿于某一学科领域来运作的教学”。该模式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合作探究,重视引导学生在各种主题方案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该模式教学也契合“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与其他领域课程“整合”的理念。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社会领域PCK及“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特点,构建一套能切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效能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主题式教学模式。

(一)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的核心所在。“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主题式教学模式涵盖三维教学目标。

专业态度目标:确立科学的幼儿社会教育观,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教育对幼儿身体、认知、健康、审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日常行为与方式对社会性的影响作用。同时在与他人合作进行主题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用正确的方法探究新知识的习惯,培养与他人交流及合作的能力,愿意规范个人行为并给予幼儿良好示范。

专业知识目标:在进行以主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中,亲身体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以及幼儿社会教育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完成对主题相关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综合知识体系的建构,使大脑中的“教学法知识地图”更趋丰富和牢固。

专业能力目标:能根据头脑中的“教学法知识地图”合理设计并实施幼儿社会活动,观察、分析和引导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能对幼儿社会活动进行适宜评价。同时在与他人进行主题探讨的合作与交流中,逐漸掌握发表观点和讨论问题的方法,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主题内容的确定

主题式教学应以主题为中心整合、呈现教学内容,教师围绕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前面提到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遵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原则,我们进一步划分了不同的主题,具体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中的主题既包括以单学科为主的单元主题,也包括以某一知识点为主的主题。

(三)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程序,根据“幼儿社会教育”课程的特点,主题式教学实施路径分为四个环节:教师根据主题提出具有引导性的任务或问题、小组讨论、集体讨论、总结提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前两个环节适合课前完成。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主题内容指向的PCK要素,精心设计和统筹安排多种能有效激发和驱动学生持续参与主题教学活动的方法和策略。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1.指向PCK相关学科知识( What)的主题,适合学生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学,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学习任务,及时与教师线上互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互动结果,采用案例分析、讲授的方式进行总结提升。2.指向PCK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 Who)的主题,除了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外,要充分结合案例分析、实践观察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与分析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3.指向PCK社会教学策略的知识(How),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演示、模拟教学、幼儿园领域活动观摩、真实情境社会教育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四)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主题式教學模式的教学评价以“拓宽专业视野,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重视能力培养”为原则,改变过去一直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拓宽评价的主体,依据课程教学目标,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采取课堂实时评价、学习成果展评、期末综合测评、教育实践评价、网络学习平台评价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各主题模块进行诊断性评价,力求从理论到技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践中进一步思考

在基于PCK的“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主题式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用统整的理念重构五大领域教学法类课程

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类课程采用分领域的形式,导致学生学习分科意识严重,难以形成课程整合能力。因此,需要对已有体系进行统筹与整合,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效能。那么,如何对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进行统整,而不是喊口号和简单的堆砌,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将混合式教学与主题式教学有机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加线下的教学。我们知道,幼儿社会领域涉及多门相关学科,教师除了要掌握学科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宽广的通识性知识。这类通识性知识就可以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来获得。此外,课程的课前学习任务、相关学习资料都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实现对知识的讲解,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等。如何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主题式教学的效果,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hulman.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87(57):1-23.

[2]李焕稳.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模式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06):82-84.

[3] 双立珍,郭铁成.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社会教育知识技能标准的构成与实施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4(05):37-40.

[4]张怡雷.能力导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模式重构[J].晋中学院学报,2016(08):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