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博 王天甲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设计产业结构正在被颠覆,品牌传播的媒介形式随之改变,品牌设计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因此,品牌设计课程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本文就目前品牌设计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尤其在品牌知识建构、课题设置、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品牌设计;视觉识别系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215-01
“品牌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育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品牌设计有深入的认知和创作能力。品牌设计的学科体系引入到我国已有三十多年,对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中国品牌形象建构有重要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品牌传播的媒介形式随之改变,品牌设计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反观目前的品牌设计课程还遵循着二十多年前的方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落后于时代发展。所以在近两年的课程中,我们不断探索改革课程设置,针对所发现问题从几个方面重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并大胆进行了教学实验,取得一些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运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由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近年来,整个设计产业和设计学科都面临着观念上的革新,传统的设计教育重视审美的提升和技能的训练,但今天设计行业的技术壁垒被打破,技能的特殊性已经在减弱。衡量一个优秀设计人才的标准变得更高,设计师在品牌设计中也不再扮演美化品牌、提升形象的角色,而是要有分析发现品牌问题、明确问题的解决方法思路,并用行之有效的策划和设计解决品牌问题的能力。
(二)由技能导向到知识导向。传统的品牌策划设计课程重视对设计方法的归纳学习,受效果至上的心理驱使,学生在学习中习惯接受方法训练,而往往忽视了方法背后的知识渊源。品牌视觉形象是时代的符号和文化的缩影,每个经典的品牌形象都有其历史、社会学和美学的价值,这些看似无关却往往是设计最核心的价值。在课程中,用更加广阔的视角去建构品牌发展的认知体系,让学生对设计的趋势有明确的判断。
(三)由单一局限的评价体系到开放民主的评价体系。传统的品牌设计课程是点对点的教学,既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老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效果打分,这种方法对于品牌设计课程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品牌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公众传播,设计效果的检验需要一定的反馈人群基数支撑,虽然教师在专业性和经验上有优势,但不能代替大众对作品效果进行综合评判,所以将设计成果公开化就是必须的环节。
二、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课程结构,调整理论重点,弱化说教性较强的技能方法内容,强化品牌设计信息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容。
(二)转变学生的惯性思维,将“布置作业”“做作业”的心态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只重视作业效果转化为重视整个过程各个环节以达到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成效。
(三)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征,丰富设计实践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搭建开放多元的展示交流平台,避免设计只为迎合教师的标准受到局限,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角度的引导建议,在设计完成后能够得到更详尽真实的效果反馈。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第一阶段课程:品牌设计理论。
分为讲授和汇报讨论两部分。首先,对品牌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述,让学生对课程有大致的认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一系列专题,这些专题分别兼顾了纵向的设计史主线和横向的地域设计文化。其次,学生分为小组从专题中挑选一类作为此次课程的研究重点,在课下进行相关主题的调研、归纳。然后每组公开汇报对专题的研究成果,针对所反馈出的信息进行交流讨论,再由教师进行补充梳理,最终形成各组可以共享的设计资源。
第二阶段课程:品牌设计实践
一是考察调研。在课程开始前,确定实践课程的主题“工大一公里”,要求各组学生对限定的城市区块(以湖北工业大学为原点,周围一公里的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探寻此区域可利用的品牌设计手段开发提升的文化价值。可从情感和理性两条线索入手。
二是策划定位。各组学生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确定品牌设计的具体方向。鼓励学生和拟解决问题的相关人员交流,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各组讨论确定品牌核心文化理念、案名、口号,确定品牌视觉建构的基本策略和具體项目。
三是设计完善。各组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设计所开题的视觉形象,要求每组不少于三个可选方向,必须包含动态或其他非传统的视觉形式。针对初稿进行答辩,由四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评审组,从不同的方向给学生提出建议,并选择每组最佳方案作为品牌的核心视觉元素。然后,有计划地完成整体设计规划和品牌视觉设计体系,并借助多样的技术手段和呈现方式丰富品牌视觉传达的维度。最终形成完整的汇报提案PPT和版面展示。
四是展示发布。以微信公众号为发布平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过程以及各组最终的设计成果进行整理展示。同时开放平台评论功能,设置投票评选的环节,让更多观众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最终根据公众反馈的结果对作品进行成绩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