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垚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中联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言语、肌力等神经缺失体征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言语、肌力、反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言语、肌力、反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缺失体征,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中西医;脑中风后遗症;效果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7..02
脑中风后遗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变后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功能障碍。此病致残率比较高,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中风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发展[1]。临床必需重视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单纯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要注重患者中西医联合及康复康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2]。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患者治疗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41±3.06)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04±0.58)年,脑出血性中风13例,脑血栓性中风12例,脑梗阻性中风1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61.25±4.16)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08±1.21)年,脑出血性中风15例,脑血栓性中风13例,脑梗阻性中风12例。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心肺疾病者、及明显认知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首先给予对照组患者西药治疗,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氯20 g,1次/d;并配合血压、血糖、血脂和饮食调整,脑梗死患者同时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及预防并发症。
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汤药加减治疗。针对肾虚血疲型患者加服六味地黄汤合血府逐疲汤:桃仁9 g、枳壳9 g、泽泻9 g、当归9 g、茯苓9 g、桃仁9 g、赤芍9 g、,山茱萸15 g、生地黄15 g,红花6 g;针对气虚血疲型患者,给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方剂:桃仁10 g、红花10 g,黄芪70 g,川穹20 g、地龙20 g、赤芍20 g;针对痰湿疲阻型患者加减汤红四物汤进行治疗,方剂:红花10 g、人参10 g、桃仁10 g、泽泻10 g、赤芍10 g、黄芪10 g、山药
10 g,川穹20 g、地龙20、赤芍20 g;针对肝阳上亢型患者采用镇肝熄风汤进行加减治疗,方剂:100 g地龙,龙骨
50 g、当归50 g、白芍50 g、胆星50 g、石决明50 g、水蛭
50 g、红花50 g、丹参50 g、牛夕50 g。
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4 d。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显效:治疗后,神经缺失体征显著改善,肌张力评定良好;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缺失明显改善,而且肌张力评定较好;无效:治疗后,患者体征没有改善,肌张力无变化。
同时注意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言语、肌力以及反射等神经缺失体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比较,并作好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缺失体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言语、肌力、反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言语、肌力、反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中风后遗症具有高致残率特点,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中风患者发生偏瘫、失语、口歪眼斜等后遗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3]。脑中风后遗症康复难度比较大,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单用西药治疗效果好。
中医上认为风、火、疲、痰是导致中风后遗症的关键因素,中风后引起神经功能缺失[4]。中医将中风后遗症分为不同的类型:气虚血疲型、肾虚血疲型、痰湿疲阻型、肝阳上亢行,每一种类型临床症状不同,但是其临床症状均是由于患者脑受到损伤,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进而出現各种症状。所以,治疗过程中也要注重患者脑组织修复,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5]。
目前,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方式,中药慢调主要是调节患者受损的脑细胞,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6]。中医药方中:黄芪、山药、菊花、等药物具有益气补脾、生血补益的功效;葛根具有生津助脾、开通脑络的功效;茯苓、川穹、当归等具有祛痰祛湿的功效;当归、龙骨、白芍等具有息风镇肝的作用;诸药连用起到补气、通络、活血的功效,进而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生活活动能力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言语、肌力、反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联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效果较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脑中风后遗症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显著改善患者言语、肌力等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本龙,张颖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期头昏重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2):73-75.
[2] 钟丽娟,钱 江.自拟息风解痉汤辅助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9):137-137.
[3] 刘章宇.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8):305.
[4] 钟 菁.三虫四物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40例[J].医药前沿,2014,(13):366-366.
[5] 李素文.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治疗脑中风后遗症39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10):32-33.
[6] 宋 琦.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30例[J].医药前沿,2015,(14):318-31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