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发展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9-05-24 14:21罗建文白颢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黄梅戏产业化传承

罗建文 白颢

【摘 要】黄梅戏被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受現代化的冲击,由于商品化的影响以及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传承的脆弱性。如何确保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商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才是必由之路。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27-01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黄梅戏是湖北省重要的文化资源,虽然历史不长,却以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和通俗的故事情节享誉全国,跻身中国五大剧种之列。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黄梅戏受到了通俗文化及异域文化的冲击,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一、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现状

黄梅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黄梅戏传承对人才的需要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黄梅戏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吸收优秀生源,且规模难以做大,原本规模不大的本科生因薪酬低不愿下三四线城市,就业三四线城市的学生学历层次偏低,学生就业薪酬低,导致从业人员规模小,年龄结构逐渐老化,后备人才匮乏。

(二)从业观念趋利化与运营机制非市场化的矛盾

黄梅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对市场化缺乏信心,过分依赖政府的扶持;二是黄梅戏缺少专业的商业演出推广机构,没有利益驱动;三是缺少产业载体,仅是单一的演唱,无其他相关环节支撑;四是与其他产业结合度不高,未能形成结合机制。

(三)对鲜明时代剧本需要与创作滞后的矛盾

以传说为题材的《天仙配》,以历史为题材的《女驸马》深受观众喜爱,而鲜有以现代为题材的知名黄梅戏,其根本原因是缺乏新戏创作人才,更缺乏新戏创作的动力。

黄梅戏面临人才、教育、就业、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改变现状,加大各方面研究力度,形成良性发展机制,才能保证黄梅戏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黄梅戏传承具备可行性

(一)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与硬件建设力度大

黄冈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自1989年湖北省委决定“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之后每三年举办一届黄梅戏艺术节,2016年9月7日第九届黄梅戏艺术节在黄州举办,黄梅戏已成为黄冈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之一。

为了黄梅戏的发展和传承,黄冈市教育系统制定了黄梅戏进校园活动,把黄梅戏纳入本地中小学教学内容。通过系统教育,使学生了解黄梅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初步掌握黄梅戏唱腔、念白、乐理的知识,学会简单经典黄梅戏选段的演唱和基本表演技能,为专业剧团更新换代、挑选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湖北各级政府在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2016年黄冈市新建黄梅戏大剧院,整个湖北省先后在武汉、黄州、黄梅及其他县市建设黄梅戏大小剧院十几家,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方言与黄梅戏曲深度融合,具备广泛群众基础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行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以黄梅话为基础,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是黄冈市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三、黄梅戏传承与发展措施

黄梅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梅、黄冈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是先辈们的艺术结晶,更是地方政府与教育界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一)拓展黄梅戏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

联合学校、企业、政府及黄梅戏专家建立黄梅戏研发中心、黄梅戏传承工作室,根据戏曲自身特点,对人才培养、戏曲编排、制作、发行及衍生品进行研究,在长度和宽度上拓展黄梅戏产业。

同时,加强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与社区合作,送艺下乡等形式,促进黄梅戏广泛传播。把黄梅戏打造成黄冈市最大的文化产业。

(二)多方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营造一个市场

为了保护与传承黄梅戏艺术,以学校为主阵地,向青少年一代传承黄梅戏艺术文化知识。近年来,黄冈市已经在部分中小学开设黄梅戏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政府在全市范围内把黄梅戏列入中升高考试选项之一,加大推广力度,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黄梅戏艺术,才会得到更广泛的流传,形成普遍传唱黄梅戏的氛围,营造一个唱黄梅戏、赏黄梅戏的巨大消费市场。

细分整个产业,形成多个细分子市场,同时给予政策支持,让各方受益,形成利益驱动机制,打造一个相互协调、互惠互利的生产市场。

(三)学校教育与师带徒相结合,建立一个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发挥大中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主导作用,建立学校与黄梅戏剧院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与剧院及相关文化传媒企业联合,广泛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一个专业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清晰、课程体系科学、实训条件优越、双师结构团队、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一套人才培养体系。

商业化运作以及产业化发展,实现多方共赢,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内驱力,是黄梅戏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大众文艺,2018(17).

[2]张劲盛.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内蒙古实践[J].内蒙古艺术, 2018(02).

猜你喜欢
黄梅戏产业化传承
黄梅戏《中国梦》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黄梅戏《祝福》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系统产业化之路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