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研究

2019-05-24 07:34靳大伟蒋斌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

靳大伟 蒋斌

内容摘要:京津冀地区拥有优越的城市集群发展优势。随着区域政策、资源、人才、 技术的协调融合,京津冀的商品流通网络发展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步推进,间接带动我国北方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而,京津冀地区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分割,导致产品及要素还远远不能达到协调统一。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京津冀区域的商品流通发展现状,探究其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商品流通网络发展之间的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优化京津冀区域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路径的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   商品流通网络   一体化

年生产总值达8.3万亿元(2017年)的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京津冀三地各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步伐加快,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确立以来,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增长1.24倍。流通作为先导性行业,是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然而,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的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区域观念淡薄、行政及市场分割严重等问题的广泛存在,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带动发展,严重制约了区域流通一体化的进程。功能完备、布局优化的商品流通网络的形成,将有效打破京津冀地区的市场壁垒,促进商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将有力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充分展现区域发展优势,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京津冀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京津冀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现状

商品市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当前随着互联网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底达到5.33亿,大大刺激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随着国内生产力布局由南向北推移,京津冀地区基于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借助经济地理圈层与战略地位优势,集聚区域能量,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实现了商品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据统计,2017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8.3万亿元,其中北京地区2.8万亿元、天津地区1.85万亿元、河北地区3.6万亿;在增量贡献率方面,北京地区贡献了41.4%,河北地区贡献了40.8%,天津地区贡献了17.8%,由此可以看出北京、河北是推动京津冀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当前,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目前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七大经济区之一。

商品流通网絡格局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需要流通业先行。在京津冀长廊上,许多商品流通园区如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正伴随着京津冀协同的推进蓬勃兴起,京津冀商品流通产业网络格局由此也正在形成。目前,以石家庄、廊坊、秦皇岛、保定等为中心区,大量的开发区、工业区正在快速形成,京津冀已初步形成省市层面集中示范、区县层面重点对接、重点企业主动布局、相关产业有序转移的良好局面,逐渐发挥出京津大都市消费的引领作用,带动河北等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三地商品流通一体化,发挥强化区域合作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规划》的正式出台,进一步刺激京津冀三地鲜活农产品流通圈的形成,加快打造京津冀区域农产品一体化供应网络,推动建设立体化综合运输枢纽,形成公路、民航、铁路、海运无缝衔接,为实现京津石、京津保、京津冀地区与周边区域的1.5小时内交通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商品流通网络发展差距较大。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观念淡薄,为了获取地方利益,长期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壁垒和地方垄断、市场分割,政府间合作层次低,导致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失衡,缺乏公平、合理的区际利益协调机制。再加上京津冀这三个地区经济水平及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京津冀这三个区域间难以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商品流通网络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和天津的商品流通体系发展相对比较健全,流通基础设施比较系统完备,而河北省的商品流通网络尚未构建完善,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致使京津冀区域无法形成经济区域商品流通与循环态势。

(二) 京津冀商品流通网络发展问题

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受行政区划、各自为政、区域观念淡薄制约,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在经济规模、结构、一体化程度等方面发展都相对缓慢。从规模看,京津冀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的9.6%,比长三角地区低4.3个百分点;此外,上海、浙江、江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约为1.3:1.1:1,相互间均衡协调,而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比重则约为2.8:2:1,三地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商品流通布局互补性不足,内部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参差不齐,协同发展阻力重重,融合互动发展格局尚未打开。如经济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差距,以及地方保护的存在,虽然当前京津冀三地间的商品流通十分频繁,但是因三地间商品质量标准认证不一、不相通,导致商品流通不畅,造成区域封锁,严重影响了三地间商品的及时有序流通,多次质量认证影响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和上市价格,尤其在蔬菜、水果等不耐贮存的商品上体现更为明显。此外,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程度低,区域专业化分工相对独立,而且河北流通产业结构较为低端,承接北京、天津附加值较大、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存在难度,可以说京津冀区域尚未有效利用京津优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且不完善。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如北京城镇化率达86.3%,天津达到82.0%,两地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河北则仅为48.1%,三地经济、人口、产业存在较大差异;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河北、天津两地承接平台过多,布局比较分散,无法充分发挥两地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然而,从城镇化率来看,2015年长三角、珠三角的城镇化率已经分别达到63.7%和82.7%,而京津冀城镇化率只达到55.01%,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城市发展目标相似,长期自然垄断和贸易保护封闭政策的存在,京津冀互相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在商品流通各环节之间相互脱节,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资源的无效配置,导致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有限,区域流通效率较低,且流通渠道不畅。

商贸流通网络渗透水平不高。由于京津冀区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不高,区域发展观念比较淡薄,导致三地间的现代化流通方式渗透不强。目前,京津冀三地现代流通方式尚未形成网络布局,各地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带动作用不强,流通模式创新、供应链建设都不太发达。比如,虽然当前天津港口国际化建设水平较高,而河北农副产品、建材家居、服装以及小商品市场发展快速,但是由于京津冀地区商品流通市场割据严重,从而影响了河北地区产品的流通和对外出口,天津港口的现代化也难以反过来影响带动河北地区社会生产的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较低,影响商品、要素、资源的自由流通,主要原因是河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偏弱,未能有效地将自身区位优势与京津聚集力强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之京津地区对河北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造成了京津冀地区当前不合理的商品流通网络格局。

京津翼区域下商品流通网络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商品流通网络优化升级

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为商贸流通提供强大的资金发展基础。流动资金是流通经济运行的强大推动力,流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流动资金作为支撑,因此对于商品贸易的流通来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能够调动的流动资金的多少,而资金周转的速度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对流通经济效益和价值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商贸流通的效率和效益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相对成熟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保障,大大提高了该区域商品流通网络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商贸流通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虽然目前尚未形成互相紧密发展的产业联系网络,但是一旦形成高效无阻的商品流通产业链,将会迅速拉动各个城市商品流通联动发展形成集约式的一体化城市群商品流通网络系统,实现在商品流通网络中优势互补、协作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背景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作为其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已率先展开,京津冀三小时都市交通圈的形成将为三地经济互联互通作出重要贡献,商贸流通业将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作用下调整优化其流通网络空间布局,促进三地流通业协同发展。

(二)商品流通网络演化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商品流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方面,商品流通积聚了上下游的相关产业产生强烈需求,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商品流通企业通过提供具有互补性和配套性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由此带来了区域经济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大大提高各区域的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个成熟的流通经济网络,将有效加快地方经济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增值,有效刺激地方经济发展。2016年,京津冀流通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占全行业生产总值的16.47%;流通业法人单位数量达到63.06万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33.4%;流通业从业人员数量达到855.92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7.68%,流通网络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前景已成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产业动力以及先行军。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商品流通网络的构建和发展将打破当前僵化的联结方式,迅速成为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纽带,商品流通上接生产下接消费的中介地位会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有效加快要素流动,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经济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不久的未来,京津冀区域流通体系将逐步完善,区域间物流与信息网络的畅通将得以实现。伴随着商品与贸易的流动,大量货币资金在不同地域间自由流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因此,商品流通网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商贸流通促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为商贸流通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基础保障。

京津冀区域商品流通网络的发展路径探索

建立区域流通利益补偿协调机制,实现京津冀商品流通协调发展。要实现商品流通网络一体化协调发展,京津冀区域必须以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等一系列政策为支持,建立一套可平衡三地利益补偿的协调机制,做好与地方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的衔接,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区域冷链网、商品流通一体化配送等高价值服务。主要是培育京津冀流通一体化的环境,建立统一开放自由竞争的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推动实现区域流通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方面的统一,促进三地流通政策的相互对接。一方面,在协同发展进程中从实际出发,实现错位发展、借势发展和支撑发展,支持推进流通创业创新基地的建设,加大传统流通产业的转移和升,提升商品流通产业链建设,推动集研发、生产、仓储、物流、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商品流通产业链建设,充分做好流通产业对接、转移、承接等服务。另一方面,开展商品流通创新,鼓励京津冀三地流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注资等方式加强合作,加强培育区域性商品流通龙头企业,增强京津冀在商品集散、价格形成等方面能力,提升商品流通网络在企业内部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带动三地商品流通一体化,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加强商品流通产业布局,促进商品流通网络一体化。一方面,要结合京津冀区域特点,加强流通产业布局规划,深化交通体系对接,合理规划商品流通产业布局和分工,实现错位互补发展,推动海铁联运、空铁联运服务向京冀地区延伸,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协同发展的交通网络,实现流通业与主导产业、流通产业内部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加快京津冀商品流通网络一体化建设,促使商品流通企业之间能够实现网络共享,实现资源和效率的双赢共享,进而提升区域商品流通网络的整体运转水平。另外,还要统筹京津冀地区商贸流通的规划,鼓励各流通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融合,拓宽市场容量。与此同时,搭建并完善物流信息平台、展会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保障市场运营的稳定,进一步探索电子商务商品流通网络布局,建设具有优质服务能力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构建多元共享流通网络,建设智慧流通服務体系。一是要构建一整套完善的消费终端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包括智慧物流系统、现代物流基地、配送体系等物流网络环节的建设。二是构建“互联网+高效商品流通”体系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商品流通网络。三是构建“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与流通产业数据库,实现京津冀区域市场的信息通畅、数据资源共享与利用。四是引导企业建设互动体验式智慧商圈,完善交通引导、信息推送、移动支付、物流配送等功能,促进商品流通产业链以及流通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以社区生活服务业为核心的“15分钟服务圈”。

结论

商贸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作用下,能够充分调整优化其流通网络空间布局,促进三地流通业协同发展。然而,当前京津冀地区存在行政藩篱、市场割据、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不利于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难以发挥出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要加快推动实现京津冀区域商品流通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方面的统一,促进三地商品流通政策的相互对接,进一步健全完善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互联网+”高效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京津冀区域商品流通网络的现代化水平,打造智慧化商品流通网络,促进区域间商品流通,加强企业间合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明芳,薛景梅.京津冀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的构建与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1)

2.张亚琦,李成林.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背景下的流通网络空间布局研究[J].商情,2018(10)

3.新华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人民日报,2014-2-27

4.史锦梅.京津冀物流产业协同发展思路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29(11)

5.丁绮.京津冀流通业协同发展:实证与路径规划[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