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琛
【内容提要】民心相通是国家间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而人文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应有之义。“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推进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互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人员往来增多,项目、平台、机制建设成效显著。不过,目前“一带一路”人文互通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展望未来,进一步加强人文互通应注意统筹区域均衡,深化国别研究,有意识地构建人类共有价值观和融通中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深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商业产业与文化融合的方式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人文互通;共有价值观
【DOI】10.19422/j.cnki.ddsj.2019.05.004
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人文互通作为其应有之义,也是“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一带一路”由“大写意”转向“工笔画”之际,总结人文互通的进展与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人文互通工作非常必要。
“一带一路”倡议落地5年多来,中国在教育科技、旅游、人文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交往等方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文互通政策框架。
一是教育科技方面。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互派留学生人数大幅上升。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留学生达31.72万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64.85%;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达8.7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60.4%;“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奖学金新生名额。中国国内一批高校设立了专门的丝路学院或项目。科技部“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旨在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已吸引200多名青年科学家在中国开展农业、医疗、物理、生态环境、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在学历互认方面,中国已与沿线24个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在语言互通方面,国家公派留学生学习语种增多,国内外语专门院校外语专业设置覆盖面扩大。在互通机制方面,“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中阿大学校长论坛、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俄大学联盟等平台相继设立。在政策层面,教育部于2016年7月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将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教育合作机构列为丝路教育合作重点。[1]
二是文化交流方面。文化部已与“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全部签订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并于2017年1月出台《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就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做出全方位的安排。[2]在政府间合作机制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部长会晤、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部长会议、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国与东盟“10+1”文化部长会议等高级别文化磋商机制相继建立。在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方面,中国文化部已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联盟”,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包括优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培养、学术研究合作等。在人才培育方面,文化部正依托“汉学与当代中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外文学出版翻译研修班”“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项目,培养能充当中外人文互通桥梁的优秀人才。2013年以来,“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和“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共吸引了60多个国家的近400名汉学家走进中国。源于“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书出版合作是文化互通的重要载体。2017年北京国际出版论坛的主题便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出版合作”。论坛提供的数据表明,2014—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版权贸易量年均增幅达20%,版权贸易图书总量几乎翻了一番。一些沿线国家举行了“中国图书展销”。在外国举办的图书沙龙上,中国推出的多语种“一带一路”系列书籍也备受关注。
中国驻外文化、媒体机构在人文互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是中国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一带一路”人文互通的重要平台。目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孔子学院134所,孔子课堂131个。[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部分坐落在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主动拓展学院功能,从侧重推广汉语文化转向双向交流并重,利用自身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政策法规优势,为国内政府决策、企业进入当地市场提供咨询报告,为国内机构承办重要活动。一些孔子学院能够结合驻在地具体情况创新工作模式,如缅甸的孔子学院针对当地居民普遍信奉佛教的情况,开展了寺庙汉语教学点工作;泰国孔子学院联合泰国中医师总会借助国内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举办中医师培训等。此外,部分驻外中方媒体分支机构也开设了汉语学习栏目,或因地制宜地开展公益人文交流。如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柬友谊台联合柬埔寨文化、青年部门开展下乡电影巡展,累计受众达3万余人。
三是旅游合作方面。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数量增长明显,由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年均增速达15.34%。[4]中国已经成为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尼、俄罗斯、柬埔寨、马尔代夫等国的最大旅游客源国,中亚、中东欧、北非成为国人新的出境游热点目的地。沿线国家积极推进针对中国游客的旅游便利化政策。中国与57个沿线国家缔结了互免签证协定,与15个国家达成简化签证的协定或安排。[5]“一带一路”带来的旅游效应向市场传导,中国移动公司开通了“一带一路”套餐,各國旅行社也纷纷借势“一带一路”开拓市场,旅行从业人员中掀起了学习普通话的热潮。[6]在入境游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活跃度有所上升。十大外国游客入境来源国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了7个。[7]上海、北京、西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前往中国的前三大目的地。在政策便利化方面,2016年,上海等四省市在原有的72小时过境免签基础上实施了海陆空三类口岸联动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海南等18个省或直辖市实施购物免退税政策,对入境游和消费需求具有一定刺激作用。
四是地方与民间合作方面。政府间合作密切,中国省市与沿线国家友好城市结好数量增长显著。2014—2017年,中国省市与全球城市结好数为455对,其中沿线国家247对,占总数的54.2%。各省市选择结好对象的视野从偏好周边国家转向远距离结好。中东、西亚、非洲城市进入结好名单。[8]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重视“一带一路”机遇,能充分挖掘本地优势积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产业、推进国际教育合作。东部沿海地区海外人文交流合作程度最高,海外旅游关注度高;西北部地区依托历史地理优势,举办各类博览会、艺术节、研讨会较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聚焦效果较好。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成立,目前已有310个中外社会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加入其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与80多家国内社会组织共同启动了《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将增进减贫、减灾、农业科技、气候变化与环保、青妇群体、教科文卫领域的交流作为共同目标。[9]自行动计划启动以来,参与其中的社会组织在各自领域积极推进工作,如中国扶贫基金会落地的国际爱心包裹、非洲微笑儿童供餐、非洲水窖项目等,为贫困地区的民众雪中送炭,起到了很好的民心沟通效果。
通过人文互通方面的努力,“一带一路”已经获得较高的国际传播和认同。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后,外媒相关报道数量多达1110余篇。其中持正面和中立态度的报道约达85%。[10]国际金融界尤其对“一带一路”持赞赏态度,认可倡议在填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促进商品和服务流通方面的重大意义。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和学者较为乐意运用中国的价值观理解“一帶一路”。[11]
综合上文,“一带一路”人文互通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政策规划,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科技等相关领域积极投入,地方政府执行得力,民间组织积极配合,“一带一路”人文互通建设已形成良好开局。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依然面临国别区域差别较大、精英交流和普通民众交流不平衡,部分外媒的不实报道等内部问题和外部挑战。在此背景下,民心相通的“大写意”已经染就,下一步的“工笔画”需要在细节上深描。
其一,人文交流进展国别、区域差异较大。以孔子学院建设为例,6886万人口的泰国有15所孔子学院和20个孔子课堂,相较之下,9270万人口的越南只有1所孔子学院,13亿人口的印度只有2所孔子学院和2个孔子课堂。此外“一带一路”沿线还有13个国家没有设立孔子学院。在区域差异方面,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开展人文交流较多,在中东欧地区中国与当地的人文交流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与西亚北非的人文交流较少。以友好城市缔结情况为例,东北亚、东南亚沿线国家与中国城市结好数量较多,例如截至2018年10月,蒙古、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均有超过30个地区或城市已与中国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但在西亚北非20国中有7个国家尚未有地区或城市与中国城市结好,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尚无友城的国家总数是9个(另两个是不丹和爱沙尼亚)。[12]从旅游业数据看,双向游客最多的也都在亚太地区,其他地区游客往来偏少。
其二,人文交流在探索能够深入普通民众的交流方式方面存在不足。文教、科技、青年领域交流的参与对象主要是优秀高校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即便是在旅游这样的大众项目上,按国家旅游局的估算,整个“十三五”期间出入境总人次也仅占“一带一路”沿线覆盖总人口的5.3%。再如友好城市缔结,缔结后的交流尚未深入到民间社会。
其三,人文互通过程中,官方层面的交流成果显著,但民间交流还需拓展。这与当前人文交流以公益性质为主、商业文化交流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文交流经费依赖政府拨付有关。官方交流的优势是信息发布具有权威性,交流项目水平高,但亲和力不足。官方交流主导的另一个结果是,人文互通工作偏重外宣,向中国民众介绍沿线国家情况较少,有效的双向沟通还有待加强。
其四,部分外媒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偏见和不实报道,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舆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有些西方媒体仍以竞争思维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将“合作、共赢”视为纯粹的外交辞令。例如,德国媒体的关注点主要在贸易投资规则的透明开放方面,印度和日本的负面报道则存在较明显的主观情绪。[13]以上报道倾向表明部分境外媒体潜意识中仍以竞争思维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一再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意忽略。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英文媒体受西方势力(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影响,也渲染“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威胁”。部分外媒带有偏见的报道,会使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对“一带一路”建设乃至中国国家形象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对“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互通构成挑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五通”中最柔性但也最绵久的融通。深度的民心相通,是国家间持久信任的来源,是政策共识和设施联通计划落地、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提升的催化剂。结合5年多来民心相通工作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大人文互通力度。
一是统筹兼顾人文互通的地区均衡。在孔子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活动、民生项目合作上可适当向西亚北非倾斜。针对沿线国家合作期待度普遍低于中方的情况,需深入开展翔实的国别研究,真正了解对方民众的需求。目前对中亚、中东穆斯林国家的国别研究需求尤为迫切。教育系统可加大相关地区国别人才培育力度。目前的教育体系对中阿交流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以上层次,可在中小学教材中适当加入阿拉伯有关题材的传说、故事,介绍阿拉伯国家风土人情的文章,作为后续挖掘、培养人才的基础。
二是鼓励将文化融入商业的产业项目,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推进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在器物层面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中餐、中医、丝绸、茶叶、瓷器、戏剧、武术等。从世界范围看,有不少价廉物美的日常消费品容易与广大民众产生联结。因此,政府可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将中国文化元素与沿线国家民众生活习惯相结合、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实业品牌,鼓励它们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部门可征集、选取一批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供产业部门参考选用。
三是切实加强人类共有价值观的建构。人文互通的目标是塑造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注重提炼不同文明的共同价值基础,以提高“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度。有效沟通是开放地尊重、吸收其他文明优秀因子的结果。结合中西方和平主义传统、世界主义思想、联合国的理念和实践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对人类珍视的共同价值的继承、发扬和落实,会使倡议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推而广之,在人文互通工作中应重视寻求价值理念的共通点。比如“孝”是东亚文明的特色,但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奉的“摩西十诫”、穆斯林的《古兰经》中,也都有“当孝敬父母”的表述。诚实、负责、友善待人等等,也都是不同文明的共同道德准则。即便在制度层面,表面上特色各异的国家也可以达成基本的共识。因此,在人文互通过程中应注重人类共有价值观的建构。
四是进一步改进外宣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要用能够融通中外的语言表述中华文明的价值观。例如,在强调“天下大同”的理念时,运用“发展正义”“世界主义”等能融通中外的语汇可带来更好的沟通效果。另一方面,具体的数字化指标和直观的形象展示有助于弱化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的顾虑。媒体可通过项目成果介绍的方式,表明“一带一路”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和正义性。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海娜)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 http://www.moe.edu.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2]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http://news.xinhuanet.com/culture/2017-01/06/c_1120256880.htm。
[3] 根据教育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网页信息整理。参考网址: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
[4] 中国旅游研究院:《“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专题报告》,http://www.ctaweb.org/html/2018-9/2018-9-28-14-19-26557.html。
[5]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载《人民日报》,2019年4月23日。
[6] 张静:《“一带一路”旅游国际合作正向纵深推进》,http://news.china.com/news100/11038989/20170805/31040129.html;戴斌:《继续扩大国际旅游顺差正当时》http://www.cnta.gov.cn/zwgk/lysj/201708/t20170801_833763.shtml;《“一带一路”成为中国人出境游第一大目的地区域》http://news.sina.com.cn/o/2017-05-18/doc-ifyfkkmc9540661.shtml;《携程旅游发布一带一路旅游报告》 http://media.china.com.cn/cmcy/2017-07-18/1095253.html;《携程发布<2016“一带一路”年度报告(入境篇)>》http://news.ifeng.com/a/20170516/51100932_0.shtml等。
[7]《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http://www.ccn.com.cn/html/shishangshenghuo/lvyou/2018/0705/356269.html。
[8] 以上數据根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整理。参见网址:http://www.cifca.org.cn/Web/YouChengTongJi.aspx。
[9] 《中国社会组织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行动计划(2017-2020)》,https://www.yidaiyilu.gov.cn/zchj/jggg/36736.htm。
[10] 数据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外媒舆情研究团队成果。正面和中立态度报道的比例依据团队筛选抓取的94篇有效报道分析得出。在此特别感谢团队主持人王彭老师和全体成员!
[11] 参见:Dellios, Rosita, “Silk Road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ultural Dimension”, Asia &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 No. 2, May 2017, pp.225-236; Alvin Cheng-Hin Lim, The US, China And The AIIB: From Zero-Sum Competition To Win-Win Cooperation? http://www.eurasiareview.com/19042015-the-us-china-and-the-aiib-from-zero-sum-competition-to-win-win-cooperation-analysis/.html;Stelean-Ioan BOIA, China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in the Era of Globalisation, Society and Politics, Vol. 9,NO.2(18):Nov. 2015, pp.56-69。
[12] 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整理,http://www.cifca.org.cn/Web/YouChengTongJi.aspx。
[13] 结论依据浙江外国语学院外媒舆情研究团队王彭等人的成果数据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