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一条潭江,自西向东;一个断面,牵动人心。
根据国家发布的考核断面监测数据,今年2月份,潭江牛湾断面水质为Ⅳ类,超标项目为溶解氧。目前牛湾断面水质仍不能稳定在Ⅲ类,要想2020年达到Ⅱ类水质目标任务艰巨。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江门全市在潭江流域共设置河长制监测断面64个,其中潭江干流设置断面3个(不含国考、省考5个断面)、潭江跨县支流设置断面35个、非跨县支流设置入河口断面26个。根据2019年第一季度江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水质考核监测结果,潭江流域第一季度水质情况较去年同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水质现状仍不容乐观。
为此江门市全力以赴、知难而上,今年以来,更是力求在截污控源、机制保障上多点开花、再出实招,严抓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以全力确保潭江水质按期稳定达标、根本好转。
领导重视,政府落实责任
加强統筹,强化督导。2018年,针对潭江牛湾断面2018年水质未能稳定达标问题,江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挑起重担、啃硬骨头,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全体会议等专题会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实地督导潭江水环境整治、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印发了《关于开展西江、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作的动员令》和《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2018年攻坚实施方案》等工作文件,提出潭江全流域干支流同步治理工作要求,细化落实2018年攻坚任务。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告诉记者,今年江门市河长办将进一步严格河长制水质考核监测通报机制,对季度污染指数改善率排名靠后的水质断面责任河长进行通报,对一年内三个季度排名靠后的水质断面责任河长实施约谈,通过严格考核通报倒逼各级河长履职尽责,切实落实水环境治理措施。
“我们将成立专门工作巡查队伍,适时对有关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向市委市政府、各市(区)党委政府、市直相关部门进行通报,对进展情况较慢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规定进行约谈问责。”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结合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江门市加大了对治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成了2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完成1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涉及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0.6万吨/日。
在新会区的司前镇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目前该厂5000吨/日提标改造工程已经顺利完成,设施运行稳定,出水水质已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据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新会分局局长戴晓宇介绍,截至2018年12月28日,在位于新会区的潭江牛湾断面控制单元涉及区域内,罗坑镇和大泽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试运行阶段。而采用PPP模式推进的199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点建设,目前有41个站点已进入试运行阶段。位于牛湾断面的大泽、司前和罗坑三镇共66个站点已经基本完成。
另外,戴晓宇还专门提到,“2018年新会区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设立环境保护‘一岗双责责任制考核奖,对高效完成任务的镇(街、区)给予奖励,对工作滞后、落实不到位的开展问责追责,确保水环境治理等环保责任、措施全面落实。”
措施得力,企业加强治理
潭江流域内工业企业众多,且传统制造业比重较大,电镀、纺织、印染、皮革、造纸等重污染企业均有分布。2018年,经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排查,已完成潭江牛湾断面区域“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任务,共整治767家,其中关停取缔249家,综合搬迁13家,升级改造505家。
据江门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欧阳卫华介绍,今年,江门市将继续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9月底前,要完成流域内1657家“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整治工作,其中关停取缔281家,整合搬迁20家,升级改造1356家,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对于完成2019年的攻坚任务,欧阳卫华说,今年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工业企业的减排,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监管,出台负面清单,全区域禁止新建制浆、电镀(含配套电镀和线路板)、印染、制革、发酵酿造、规模化养殖等涉水重污染项目。对水污染问题突出的支流流域实行区域限批,暂停审批新增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污染排放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强化重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今年将按照纳污河段环境容量倒推企业排放总量指标,并将总量指标落实到排污许可证上。对未进入工业园区(聚集区)或已进入的园区未建成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重点排污单位,需要自行改造升级治理设施,以满足总量控制目标要求。另一方面将逐步淘汰搬迁非工业园区(聚集区)厂企,加快工业园区(聚集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污水排放标准,推行园区(聚集区)内中水回用工程;下大气力整治工业园区(聚集区)废水直排问题,实施园区(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全园区(聚集区)原则上只设置一个排污口。
同时,为加强流域环境管理,江门市还采取了一个创新举措,即从2018年10月起,对潭江牛湾断面控制流域内的37个镇(街道)给予年度经费补助,建立镇级环保巡查队伍,落实河湖保洁工作。
“建立巡查员队伍最早是林应武书记提出的,在开平市开展试点,发现效果不错。因为在基层的执法人员很少,工作量又很大,所以开平市就专门聘请了一些人员结合‘河长制进行巡河。补助经费由市财政专项拨款,流域相关市(区)财政按比例分担,其中每年度安排环保巡查补助经费1332万元。河湖保洁补助经费370万元。”欧阳卫华告诉记者。
规划得当,养殖提升水平
作为一个生猪生产大市,2018年,江门市在压减生猪养殖量方面狠下力气,对保护谭江水质、完成减排目标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司前镇的潭江牛湾国考断面堤坝附近,记者看到,原来农户的猪舍已经清拆完毕,从前猪舍所在的位置,现在经过江水的反渗形成了一片片湿地,里面一朵朵紫色的睡莲次第开放,今日的风光和往昔的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江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江门市也继续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持续加大畜禽养殖总量控制力度,进一步压减生猪养殖量(存栏)量。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推广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异位或高床发酵床、粪便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等畜禽粪污资源化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种养结合,打通养殖场到农田资源化利用最后一公里。
“在粪便资源化利用方面,之前很多农户的做法就是在鱼塘边建设猪舍,将生猪的粪便作为鱼类的饲料。按以往的惯例,养鱼农户一般在年底“干塘”消毒。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市推行排水申报制度,“干塘”时间拖长了,加上这一时段持续降雨,把很多面源污染冲到河涌里,所以对潭江一季度水质不理想,不敢掉以轻心。”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欧阳卫华说,为了解决“鱼塘退水”的问题,新会大泽镇首先出台了一项办法,就是在鱼塘排水之前先由镇环保办测试鱼塘水质,符合要求后才能排放。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鱼塘水如何处置,暂时没有统一规范的做法。
“我们也听说外省在推循环水养鱼和鱼塘配套尾水处理设备,如浙江省2018年5月31日出台了《浙江省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管理规范(试行)》,规范水产养殖行为,其中就重点扶持循环水养殖和与养殖生产设施相配套的废弃物处理、水质监测等设施装备建设,可以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我们也希望广东省能尽快出台类似的办法,及时解决我们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