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杏贞
最近跟几位父母聊天,谈话中.有化妈妈担忧地说到一个话题。
她给我们分享了她5岁女儿的经历:
一天下午,小女孩在小区的绿地玩耍,这时飞来一只蝴蝶,她高兴地追着蝴蝶跑……此时,一名中年男人来到她身边,对她说:“小妹妹,我家养了很多蝴蝶,有紫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我不想养了,全部送给你。”
“竟然有紫色的蝴蝶?好,我要。”小女孩便跟着中年男人回家了。
小女孩的家人到了晚上没发现孩子回家,找寻了小区的所有角落,最后有熟悉的邻居告诉孩子的妈妈:“到xx家去了。”全家人敲开了住住同一个小区的那位中年男人的家门,小女孩被发现已经晕倒在屋里的洗手间,头破了,脸上的血迹已经凝结。
于是全家人匆忙将孩子送去医院,好在孩子除了头破了、受到惊吓之外,没受其他伤害。小女孩跟爸妈说:“叔叔骗我回家,他家里一只蝴蝶都没有,他过门就给我煮而吃,方便面、刀削面、米粉……一下子做了5、6盆,他不停地让我吃。后来我吃饱了,说‘不吃了,他就发疯了,他用手里的碗打我的头……我开始跑,但门关着……”中年男人后来被发现精神有问题。
“你为什么要跟他回家呢?”众人问。
小女孩说:“他一开始看起来很友好,不像是坏人……”
“看起来不像坏人”,很多孩子都有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为什么?
记得有一次亲戚聚会,我特意问了现场的十多个孩子.我问:“你觉得坏人应该长什么样的?”
一个3岁的孩子说:“坏人,像大灰狼那样”;一个4岁的孩子说:“坏人呀,怪兽就是坏人”;一个5岁的孩子说:“坏人的眼睛会喷火,长着尖牙齿”;一个6岁的孩子说:“坏人戴着帽子和口罩”;一个7岁的孩子说:“坏人是光头的,脸上会长疤”……
看看,这就是无数孩子对“坏人”的定义,可是.坏人都长这样的吗?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刻板印象?
如果你有陪孩子看动画片、电视剧,甚至是读绘本的经历,你会轻易地发现一一个千篇一律的相似现象:坏人总是看起来有些恐怖或让人不敢靠近,比如巫婆有长鼻子和尖纤齿;光头强有大光头和猥琐的胡子;灰太狼脸上长疤,有灰暗的眼神;危险的熊会有邪恶均眼睛……而那些长得漂亮、帅气、可爱的都是“好人”,比如白雪公主漂亮动人、猪猪侠呆萌可愛、超人阳光帅气……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这些不客观的“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
除了环境因素,孩子们身边的大人,也时常以自己的“过来人经验”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刻板印象。
“邻居家那个眉毛像海苔的、鼻孔朝天翻的小孩.一看就不是好孩子.别跟他玩啊。”“上兴趣班时,你同桌那个小女孩长得挺可爱,你可以多跟她玩。”“卖玩具那阿姨看起来不是好人.以后我们不要去她那里买玩具。”……
“丑的,是不好的”,这种“刻板印象”.也是自私基因带来的“副作用”。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丑陋的基因,不如美丽的基因”,因为长得好,往往意味着这个人的基因是优良的,所以孩子们天生即懂得,“美丽的都是好的,丑陋的都是坏的。”这好比一个8月龄的小婴儿会让相貌漂亮的陌生阿姨抱他。可当满脸皱眉还掉牙齿的陌生老奶奶要抱他时却会哭闹和抗拒。这种“刻板印象”是自私基因带来的“副作用”,孩子们会下意识地对给自己送糖果玩具的漂亮帅气的人贩子降低警惕。
父母可以陪孩子到网上搜一些坏人和人贩子的事件,给孩子讲述事件的过程,并且鼓励孩子描画坏人的样子。当孩子们认识得越多.描画得越多,会慢慢地打破他们原有的错误“刻板印象”。孩子对人的判断会变得更客观:“原来有些坏人是丑的、凶恶的、矮的,也有些坏人会长得很漂亮、帅气或可爱。”
除此之外。父母们经常给孩子讲述一些坏人案例,还能给孩子形成一种场景印象.即孩子们会慢慢地知道.什么情况下对方的仆么行为和表现.有可能是虚假的、骗人的,增加孩子对坏人的警惕性。
我有时给孩子讲述坏人好人时,会用一种可爱却剧毒的动物做比喻。太平洋里有一种看起来非常呆荫的海洋动物,从外表看起来,它就像发蓝的海洋星星,非常可爱.当人在水里看到它时.会感觉置身于梦幻空间。可是人一旦被它咬,就会迅速死亡,其毒素比眼镜蛇还厉害。它的名字叫蓝圈章鱼。
父母们也可以找一种自己孩子熟悉的可爱坏动物作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耶些看起来慈祥面善的叔叔阿姨,也可能是坏人或人贩子。
所以,赶紧问问你家孩子:“你觉得坏人应该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