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谷
〔百绿国际草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说到品种,人们很自然的想到了杂交玉米品种。但苜蓿品种从遗传基因构架上,与玉米完全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一个体,而是一个个基因个体多样的群体。每一个个体的植物都是育种家在遗传性状上进行的改良。把这些性状各异的个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合的品种,而非单一品种。如果站在地边,一眼望去,同一个紫花苜蓿品种整齐一致,但是当走进扒开仔细看时,每个植株都不尽相同,这是育种家有意继承原有材料的遗传特性所致,即所谓的遗传背景多样性。与玉米不同的是,紫花苜蓿的基因型是多类型的,染色体也是多倍体的。它的杂交后代也比一般的农作物更为多样和丰富多变。这其实是紫花苜蓿的优势,这种遗传背景的多样性,使得它能够适应更宽泛和恶劣的环境。
在改进这些性状时,育种家常常采用的是常规的杂交、筛选、个体植株的克隆等技术。性状是指植株的产量、抗病害抗虫、质量、持久性、秋眠级等。品种培育出来后往往会申请品种的登记和种子生产的认证。美国仅在过去的50 年里就有500 多个品种登记和认证生产。全世界则估计会超过2 000 个品种,这些品种都在本国被列入国家和地方的推荐单。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品种推荐单因为“立地条件”不同,而推荐或评比的方法各异。因而,一个品种在一个地区被推荐,而在另一个地区并不一定能被推荐。
一个新品种的诞生,从选育材料、杂交组合等推向市场需要经过长达15 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似乎无法缩短,因为每一个重复试验要与植物的生育期相匹配。紫花苜蓿的生育期一般在115~120 天。在我国北方的多数地区,就等于要一年的时间。这一过程不像工业品可以在实验室无限次的进行重复。图1为草种选育的过程图。
图1 草品种的选育过程
只要种苜蓿,人们最早考虑的就是品种。认为找一个高产品种,丰厚的利润就在后面。因此,在品种问题上,多数人愿意花大价钱买进口的“高产品种”。笔者也认为,对于苜蓿的干草生产者来说,这是苜蓿种植成功与否的第一步。因为品种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苜蓿的产量、植株的持久、质量、病虫害的防治等事宜。不同的品种即使是在种植条件完全相同的条件下,产量的差异最大也可以达到30%。不难理解,如果做一个错误的选择,就可能导致每亩地年减收600 元的效益(如果按产量1 吨/亩,2 000 元/吨计算)。与此同时,还要伴随30%的减产,以及土地租金、水电费、田间管理、机耕、化肥等费用的付之东流。由于多数人,并没有花精力或者是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品种间的比较。其结果是“砸了钱”却不知道是何种原因所致。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不能怪种植户,而是由于缺乏一种“公认”的品种间差异比较的科学方法。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的作物,对品种评价要经过至少3 年以上的观测才能确定。对于多数人来说,这并不方便。
品种的选择与病虫害,特别是虫害防治管理关联度最高。相对于其他作物来讲,紫花苜蓿的育种家们把抗病、抗虫做为育种的核心目标。这是因为,对于病虫害防治来说,品种是唯一一个“投入-产出”最高的措施。由此推断,种植苜蓿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甄选品种。数十年来,育种家们已经培育出了很多抗病虫害的品种,但是大家也同时注意到,由于育种技术的突飞猛进,每年都会有新的品种推向市场,使人目不暇接,人们也往往愿意追求新品种。但是真的需要最新的品种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想要种植成功,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目标,结合所在的种植条件,在产量、持久性、抗病虫害和质量四个层面权衡,不可跟风。
而人们常说的紫花苜蓿种植的“立地条件”包括:光(日照长短、光照强度)、热(植物生长热量单位)、水(降雨或者灌溉)、气(节气及风蚀)、土(阴土与阳土、熟土与生土、肥土与瘦土、薄土与厚土、死土与活土)、肥(肥力与肥效)等若干的自然气候和土壤状况。抛开立地条件来独立的说品种好与不好,是站不住脚的。每个品种都会在“产量-持久-抗逆-质量”上表现不尽一致,各有千秋。这就是为什么苜蓿也需要进行种植区划分的原因所致。
一些种植苜蓿多年的老人常说:“现在的新品种不如以前的老品种”,新的品种第一年种上,效果特别明显,再生性要好,但是过一个冬天,就不行了。
现代的新品种与其说是均一的遗传材料,倒不如说是一个稳定的群体。这个群体,在产量、秋眠级等性状上与老的品种有很多差异。这是因为新的品种中某些个体材料的性状表现突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产量高的品种群体中也有产量低的个体,而产量低的品种群体也有产量高的个体。高与不高,其实是取决于个体所占频度的高低。
当理解紫花苜蓿品种的本质后,就会在确定生产目标时,在“产量-持久-质量-抗病虫害”四个方面做抉择。
选择苜蓿品种时,人们往往没有做深入的研究,而 只是仅仅考虑价格、采购习惯或与销售商的关系。而科学的选种应该考虑七大因素:产量潜能、秋眠级、持久性、质量潜力、抗虫性、避免转基因污染及经销商的供货能力和服务、价格。这七大因素均会受到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有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重叠的。例如,抗虫害的因素就直接影响到产量和植株的持久性。虽然如此,每一个因素也是可以独立地进行评估的,种植户应该综合考量,在确定生产的核心目标后,察看附近农场的试验数据,最后确定品种的生产性能和价值所在。
一般而言,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或者农场,产量指标最为重要,是种植户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适应性指标,应该作为首要考察的项目。然而,如果没有在农场进行过连续种植3 年以上的品种观测比较,几乎不大可能确定哪个品种高产哪个低产。而且种植的观测结果需要满足5 个条件:一是时间要连续;二是试验的设计要合理、有重复;三是土地要均一,具有代表性;四是观测方法得当,仔细认真;五是分析结果时采用了好的统计分析工具。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种子销售商往往会拿国外某一国家的某一数据表,用于宣传他的种子。他会选择排序靠前的种子进行展示,但殊不知,美国每个州都有相应的田间测试数据,品种A在A地里表现好,并不一定在B地里表现上乘,这是品种的适应性所致。但品种的比较试验数据在全世界很多。此外,试验的土地条件和气候条件与中国相比,相差甚远。这类数据虽然很科学、很严谨,但是并不适应中国的情况。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
2.1.1 品种的季节性变化
有的品种在春季第一茬产量很高,但是到夏季产量下降或减少。一般而言,休眠性的品种在春季的产量高于非休眠性的品种,反之亦然。从图2可以看出,有的品种在第一茬产量排序靠前,但是在秋季产量下降;有些品种春季产量低,但在秋季产量提高。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对于想要在春季获得高产和高质量的种植户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种植户来说,更需要的是平均的长季高产品种,这要比季节性产量变化大的品种更为重要。
2.1.2 多年试验数据才叫数据
图2 不同苜蓿品种的季节性变化图
苜蓿是多年生牧草,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用多年数据来评价产量潜能,万不可只拿当年新种植的数据来评判品种。有些品种在播种当年产量表现一般,但是在后来的年份表现出色。而有些品种在播种当年产量很高,但到第3年丰产期时却直线减产,以失败告终。因此,产量的表现一定要考察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一般来讲,3年的数据可以代表此品种的潜力。
2.1.3 产量潜能不等于产量,立地条件很重要
产量潜能是苜蓿群体植物,通过育种家之手开发出来的潜能,即在特定的条件下,该品种可以发挥的极限。并不意味着种子种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获得高产。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品种比作汽车,把公路比作土壤气候的立地条件,产量潜能是2 吨/亩的品种,在好的土壤条件下能发挥到1.8 吨/亩,就像好的汽车在高速上可以跑到200 km/h。而在立地条件恶劣的沙地、盐碱地里,好的潜力品种并不一定能发挥其潜力,有时反而会失败,这就像在山地开轿车,会散架一样。中国种植苜蓿的立地条件大多都在沙荒地、盐碱地,因此要更多的考虑“能在山地上跑”的品种。
秋眠级是苜蓿品种最为主要的性状,影响到适应性、产量、持久性和质量。那么什么是秋眠级?顾名思义,就是植株在秋天来临时要休眠,准备越冬的一个性状,休眠早的品种叫秋眠型品种,其级别定为1~3 级,用FDR表示;休眠晚的品种定为非秋眠型品种,FDR为7~9;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秋眠型品种。9 个级别中的数字越大代表秋眠级别越高。目前也有更高级别的品种出现,如FDR为11、12等,主要种植在南方甚至赤道地区。简单地讲,秋眠级就是苜蓿品种在入冬之前“早睡”和“晚睡”的级差。
苜蓿品种的秋眠性同时也是苜蓿植株对低温和日照长短的一个生理反应表现,受到基因的调控。秋眠型品种对温度和光照长度比较敏感,当在10.4 ℃、光照长度11 h时,将明显减慢或停止生长。而非秋眠型品种则在温度是7.8 ℃、光照10 h时才开始减慢生长。简单做个比喻,秋眠级就是植物入冬早睡和晚睡的级差,睡得早的是秋眠型品种,级别低,如FDR为1,2;睡眠晚的是非秋眠型品种,级别高,如FDR为11(图3)。
那么秋眠级如何确定呢?确定秋眠级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入秋时,一般在初霜来临前的20 天进行刈割,再看再生的高度,用一个标准品种做对照,进行“比高”,高的秋眠级高,低的秋眠级低(图4)。
那么秋眠性对生产的应用价值在哪里?很显然,睡得早的品种,开春的时候“起床稍早一点”(返青),而睡得晚的品种“加夜班、干活多”,因此全年产量要高。有个规律叫作“一级一刀”,就是说秋眠级是5级,可以刈割5~6 茬,而1 级的只能刈割1~2 茬(图5)。休眠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夏末和秋天的生长。产量差就主要在这两个季节体现,因此高产就看品种给不给力了。从另一个方面说,休眠级低的品种由于其“睡的早”,天冷之前早早就把能量储备在根部和根冠上了,而且根冠向下方收缩安全过冬,为来年返青做准备。而“睡得晚”的高秋眠级品种,却“不顾身体状况”“加班赶夜车”耗尽“体力”,当寒冬来临时,就面临死亡的挑战,这就是常说的越冬性。秋眠级越高,越冬越差,而级别越低越冬性能越好。
图3 苜蓿品种秋眠性分化的临界日照长度与温度条件
图4 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种的再生高度
图5 不同秋眠性苜蓿品种的产量差异图
商人们为了推销品种,发明了一个新指标叫“耐寒指数”,而这个指标意义不大,苜蓿是否耐寒可以通过秋眠级判断。秋眠级低的可以种在寒冷的北方地区,而高的品种适宜种在南方地区。因此,在选择苜蓿品种的时候,更重要的要看苜蓿的秋眠指数,而不是耐寒指数。目前美国的苜蓿秋眠区划分与耐寒图高度一致(图6)。
对于中国的种植户来说,苜蓿品种的持久性也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由苜蓿多年生的特点所决定的。苜蓿品种的持久性,往往又与刈割的次数、碾压程度、土壤紧实度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一般而言,不论什么品种,苜蓿一生的刈割次数是一个相对恒定的值,即“16 刀定律”。秋眠级越高,持久性相对越低,秋眠级越低,持久性越高。此外,长期种植(种植期超过3 年以上的品种)和国内生产的品种要比新型品种的持久性高。但不能忽视的是,病害是缩短苜蓿生长期限的重要因素。
图6 美国苜蓿秋眠区与耐寒区划分
表1 中国、美国苜蓿品种病害对比
表2 美国苜蓿抗逆性指标评定标准
由于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种植耕作制度不同,国外大多轮作,中国单一种植,这导致两国在病虫害方面所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不同。根据贺春贵教授的研究,中美苜蓿抗虫育种主要差异是抗蓟马的特性。北美苜蓿协会每年发布的品种资料中都没有这项描述,而其余抗病抗虫的种类基本都有,而同种害虫生物型(种内分类单位)中国和美国也不同,需研究和商榷。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蓟马,它是中国北方苜蓿品质和产量影响危害最大的害虫,而美国没有针对此病害进行抗性选育,因为美国的品种更多的是为美国农民选育的,并非针对中国市场选育品种。中国、美国苜蓿品种病害对比如表1。
在商业推广中,商人们往往用国外的抗病一览表来说服客户选用他们的种子品种。其实从表1中不难看出,国外品种的抗性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此外,即便是高抗某种病害品种,也并不意味着不得此病。因为美国的平均指标是按植株数量的抗病来设定的。一般可分为高抗(HR)、抗(R)、中抗(MR)、稍抗(LR)、易感(S)。其设定的标准如表2。
从表2也可以看出,即时选择了某个高抗病害的品种,也只意味着一半的植株不得此病。因此选择产地为国内的品种,至少能在常年的自然驯化中得以改良,更能表现突出的抗性。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们经过多年、多点的试验也证实了国产品种的抗病性及产量优势。此外,苜蓿的抗性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影响。比如抗蚜虫的品种会在气温低于15 ℃的春秋季明显下降,因此当选好了某个高抗蚜虫的品种种植在我国北部地区时不要过于乐观。
经常会有人说,某个品种的蛋白多少,叶茎比多少,相对饲喂价值(RFV)多少,以表明品种的质量优势。品种之间确实在牧草质量性状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影响苜蓿干草品质因素更多的来自于农艺措施的应用,如刈割、杂草控制、施肥等其他因子。这种农艺措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品种本身。此外,品种的质量潜能不能忽视牧草的产量。一般而言,质量高的品种,往往显示出产量低的趋势。这就是在选择品种时要在产量与质量之间进行权衡。在收割时更要注意苜蓿的生育期以达到产量与质量的平衡。此外,秋眠级越高的品种,其质量越低。美国加利福尼大学的科学家经过3 年的多品种观测表明,秋眠级每降低1 个级别,其ADF降低0.6 个百分点,蛋白增加0.6 个百分点(图7)。
如何权衡苜蓿品种的质量与产量?高产与高质,永远是一个“鱼与熊掌”权衡术,具体可参考表3。从表3
表3 苜蓿质量与产量价格权衡表
可以看出,假如当期收割的产量估计是330 kg/亩,如果想要高的质量而提前收割或者选择“高质量的品种”,并因此降低收获99 kg/亩,表中对应的是42.9%。即意味着所收割的高质量苜蓿要比通常的价格高出42.9%,经济账是平衡的,否则优质不优价,盲目的追求质量是得不偿失的。
在牧草类中,只有紫花苜蓿的品种选育中利用转基因育成了品种并且推向了市场,即抗草甘膦的苜蓿品种。由于苜蓿品种是开放式的异花授粉作物,基因漂移和基因污染难以控制,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换句话说,苜蓿的花粉可随风、随虫、随蜂、甚至随土(微生物)带到大山、农田、草原、荒漠、森林等地方。同时,由于苜蓿收获的目的物是茎秆和叶片,而当喷打大量草甘膦后,会大量地沉积在植物体内,不易分解和代谢,危害程度远远大于以收获籽实体的棉花和玉米等的粮食型作物。过量的喷洒草甘膦也很有可能会衍生出抗草甘膦的超级杂草、超级病毒、超级虫害。这样一来,可能会导致使用更多的农药来除草杀虫,进而导致植物体内和土壤中的毒素残留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要支付更大的代价来治理环境污染。对养殖户来说,可能会因为毒素造成家畜的繁殖系统紊乱。目前我国农业农村部命令禁止进口转基因苜蓿品种,转基因的污染时刻受到官方关注。
图7 苜蓿品种秋眠级与质量、产量关联图
图8 苜蓿种子价格占生产成本中的比例
种子价格是选择品种时最后要考虑的因素,这些价格伴随着适合的服务。一般,种子公司的品种库存并不是“堆货如山”,库存期是种子企业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种子的发芽率会受到库房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因此供货商的能力也代表了公司的实力;选择经销商不能仅考虑销售人员的关系和所报的价格,更要对品种的特性、种植要求、种植技术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苜蓿种植的成功做好最关键的第一步。
国内的苜蓿种子价格差异很大,从最便宜的23 元/kg到最贵的80 元/kg。但是无论怎样从全期的牧草生产而言,种子的费用相对而言是最少的。一般仅仅占到当年生产费用的13%左右,如果按照4 年计算,则只占到2%~3%(图8)。如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可能苜蓿田就出现问题了。而且如果1 个品种能带来10%的增产,那么一般讲所有的种子费用也就全部收回了。
虽然很多因素影响苜蓿的产量,但是很明显,苜蓿品种性能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它本身每公斤的价格。因此,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应该是选购苜蓿种子首选要考虑的问题,而价格应该放在最后考虑。因为它涉及到农场的盈利能力。这一点特别值得集团性采购部门考虑,多参考技术部门的意见更有利于整体农场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