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燕燕,郑军德,孙 攀
(1.浙江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2.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乡村景观营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模块,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乡村景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乡村景观多以表面性的装饰方式进行乡村景观建设,对本土文化挖掘的不够充分;乡村景观空间多从功能需求角度出发,而缺乏对人的情感需求的关注;乡村风格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1];乡土文化失去生长土壤,乡土情怀也无法得到释放。无论是景观的物质元素还是文化脉络都是承载记忆、情感的重要容器,它们的逐步消失也就失去乡村情感回归的根源和意义。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由基于物质生活的满足逐步转向体验生活、享受生活,从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体验型、情感型等新型高层次消费[2];大量农村人口市民化的同时在城市得不到与之对应的身份的认同感[3],再加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各方面压力,人们需要情感的表达和宣泄,由此逐步产生“归乡”情结。正是由于缺乏情感的机械式设计,使得乡村景观空间无法承载记忆、感知、意识、文化等精神范畴和社会文化范畴内容,无法给予人美好的感官和精神体验,更无法体现景观空间的象征内涵及诗性的意境。乡村拥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为人们提供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体验之外更专注于人的内心,完美契合了当下人们的乡土情怀和情感回归。
自古以来,情境就是我国对各种艺术作品的艺术追求,也是评价艺术作品成果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从艺术层面来说情境是一种抽象形态化的艺术想象、场所精神以及触发人情感升华和共鸣的艺术集合体。“情”即是人们的心理思维活动,而“境”即是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包括实境和虚境。情境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目标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境地体验,引导人们诉说、倾听和体会,其实质是人、物质空间、情感三者统一的结果。总之,情境体验是人与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空间产生交流互动,促使人在其空间条件下产生行为(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及升华。当情境体验与景观相结合,就是创造一种以景观物质空间为基础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情”、“境”交流景观环境,形成感官的物质景观环境的想象的升华意境景观环境,既符合人们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文化素养,又能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行为、物质与精神的双向需求,唤起记忆和情感涟漪的景观环境。
情境体验式景观中往往蕴藏着解读过往和未来的钥匙,引导参与者进行与空间的对话和诠释。情境体验式景观循环体系模型(图1):包括特定情境式景观的设计者——主体、场景中的观者——受体、连接两者的媒介——情境体验式景观。该体系包含了主体和受体两方面的思维活动过程,媒介起着导火索的作用。设计师通过对观者记忆和情感的梳理、抽象分析,提炼出具有价值、意义的元素,将其无形的设计来源凝练成有形的设计元素,融入相应主题情境式景观中,创建“全新”却又饱含情愫积淀的场景。当观者进入情境空间,接受“真实”的环境氛围和新的空间体验,“真实”空间环境唤起人们心中的“真实”。在此情境式空间中的情境体验又将作为观者进入下一个情境空间的情感基础,周而复始,沿着空间序列穿梭于各个空间中,一个个场景最终以意象的形式呈现于脑海中完成景观体验。当全新的体验转化为新的记忆驻留在人们心中时,这种情境体验式的空间的作用将持续存留于人们心中。
情境体验式景观作用包含了三个层次,且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图2)。①感知体验(形象),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身体感知,在脑海中留下“第一印象”的情感反应,并对物质景观元素做出相应的行为作用。②主观评价(意象),即受体的思维体验过程,感知景观唤起个人经历和记忆对其在脑海中进行加工形成记忆意象或者联想意象并融入相应主观评价,激发情感涟漪。③心灵感悟(意境),受体将景观情境中包含的个性、情感、精神等加以融合再创作,进而产生对情境式景观更高层次的解读和感悟,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与共鸣。
图1 情境体验式景观循环体系模型
图2 三重情境体验模型
乡村与城市相比,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形象。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的个性被弱化,文化特征及内涵逐步趋向于大同,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笔者认为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设计者对当地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乡村景观的情境主题设定。
主题一般是设计师对观者的认识、经历的观察、分析、研究及理解后凝练得出的成果。它既是对现实生活客观意义的再现,又集中体现设计师对观者的认识、经历、心理做出的主观判断;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幻的。景观空间主题的确定是设计的前提,统筹决定了情境空间的氛围与风格发展方向。通过紧紧围绕某一主题营造的特定乡村景观情境能充分体现乡村所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形成蕴含记忆和联想的情境主题乡村景观空间。
生产性情境主题景观是以乡村中田间或作坊劳作的生产场景为设计原形进行场景空间设计。人们再次参与其中生产劳作,重温劳动带给人的快乐和满足。在观者的参与互动下,乡村景观不单单是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形象,更是一种与人的身心发生作用的有机生命体。互动式的劳动场景将人们对乡村体验的乐趣和探索热情激发出来。
生活性情境主题景观是以乡村中家庭或乡里之间的生活场景为设计原形进行场景空间设计和再现。生活中每一种的生活元素都可能包含着一些能触发人们神经的按钮,有可能是一条小溪、一棵小树、一个屋檐等有形元素,也可能是一个声音、一束光影、一种味道等无形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捕捉和艺术重组,寻觅生活情境构建的方式。设计师运用夸张、隐喻手法营造打破时空的界限、再现生活场景,营造乡村开放、自由、朴素的生活体验,增强人们对此时、此景、此情的乡村景观的认同感。
叙事性情境主题景观是以乡村中曾经发生的特殊历史事件或流传的传说、神话等主观意识编织而成的故事为创作源泉进行抽象或具象的场景空间设计,加强对故事的的仪式性及相关文化的传播性。乡村故事对外村人是具有新奇感的乡村特色,对本村人而言是饱含意义的经典过往。将过往的历史事件、传说重新编排与景观艺术中,改变艺术形式以进一步向人们展示具有重要意义的叙事性事物。
文化式情境主题景观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民族风情为设计元素进行文化场景空间设计,使地域文脉得以创新和发展,乡村记忆与历史得以延续。在特定的村落中,提取寄寓及象征地方文化内涵及本土价值观的文化元素演化成文化符号,重新组合、构思等艺术加工形式形成蕴含文化根源的新设计语言、新秩序、新思想,潜移默化的贯穿于景观场景中。
在情境景观营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将记忆、情感等抽象内容通过景观元素媒介具象化,还需要考虑人在景观空间中体验和感受,将各个场景空间景观有序的重组安排,使塑造的景观空间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引发情感共鸣与互动。以情境体验为导向的乡村景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从情境概念中得出,其是对某一持续的时空中包含的具体情形、情景的概括再现。而乡村景观中不仅有我们所熟悉的生产情境、生活情境,还有不易被我们感知的叙事情境和文化情境。这些历史情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长期相互作用的动态载体,既具有空间上场所特质,又具有时间上的深度。在乡村景观营造中,需要对乡村特定时空情景进行概括后重塑情境再现,传承乡村精神同时让空间回归人的心理,仿佛穿越时空,使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情境体验中变得更为真实,加强人们对乡村景观场所的认同与归属。
情境概念在任何学科中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而情境的产生和形成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互动。人对乡村景观的互动包括两种:一种是人的行为活动,即人在景观空间中进行的行走、休憩、诉说、娱乐等活动形式;另一种是人的情感活动,即人与景观所蕴含的精神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形式。情境体验追求的是以上两种互动体验,人们需要与景观空间互动和对话产生特定的情感联系,最终升华为情境意识,达到由景生情,由情生境的效果。
在设计者和观者的思维过程中,其“接收”路径往往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一方面,从观者角度来说,每个人的经历、背景、知识体系都大相径庭,即是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心境进入同一个情境空间,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及联想结果都截然不同。另一方面,从设计者角度来说,设计者无法将观者的联想限定在某种框架当中,乡村景观的意义产生于设计者的构思当中,也产生于观者的解读当中[4],所以设计者对观者的情感走向只能起引导而非控制作用,体验结果是时刻变化且又不可预测。
造园要先立意,鲜明的主题是赋予空间特色的关键,是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的体现[5]。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功能—形式—精神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不断上升发展的过程[6],并通过实践不断生存环境空间使之逐步形成稳定场所氛围。其中组委景观场所携带物质性和精神性内容。在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植根于乡村本土特征将场所精神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设计形态,形成具有带入感的空间场景,使场所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活动和情绪发展。
人与景观空间相互作用和对话产生特定的情感联系,最终升华为情境意识。情境意识植根于人们对乡村“诗情画意”的联想能力基础之上,是人的情感与所处的景观空间之间产生了联系和共鸣,将人们的经历、记忆、历史与场所精神融为一体,赋予了乡村景观空间人格化—精神意识,最终达到的一种情境交融、情感共鸣的境界。
乡村景观有着最为自然的美,朴实无华的生活生产方式及悠久灿烂的文化底蕴。乡村景观营造首先是要考虑景观生态性,营造自然、休闲、轻松、本真的乡村景观,将乡村的地域特色、人文元素有机地融于设计中。情境体验式的乡村景观是以人为主体的设计形式,通过不同维度的时空切换,挖掘人内心深处对乡村的联想,将人的情愫、回忆、故事通过巧妙且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营造饱含情感、富有生活化与参与感的对话空间,展现符合当下时代需求、能激发人们情感回归的乡村景观空间。在满足乡村景观基本需求之同时需要营造出具有“记得住乡愁”的情景体验式景观,使乡愁之情真正转移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实现美丽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