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衍坤,李 慧
(1.成都树德中学, 四川 成都 610072; 2.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72)
论文采用资料查阅、问卷调查与街头随访3种方法相结合。资料查阅主要通过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等相关网站获取信息。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让笔者的亲朋好友、同学老师、邻居在街头随机发放填写方式进行,共分发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87份,无效问卷11份。问卷涉及到垃圾分类的理论知识和好处、垃圾分类的具体做法和困难等内容。
1.2.1 查阅资料后了解到主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情况
一是垃圾分类方式。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主要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锦江区按照能否回收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将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都归为不可回收垃圾;金牛区按垃圾的含水率高低将生活垃圾分为“干、湿”两类,将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归为干垃圾,将餐厨垃圾归为湿垃圾。
二是设备配置。在部分垃圾分类试点小区配备了塑料垃圾桶,桶身印有垃圾类型名称,并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分。由于资金投入和小区面积不同,各小区分类垃圾桶设置数量差异大、颜色随意性也较大。部分街区设置有旧衣物回收箱及细分垃圾桶,如图1,部分单位有四类垃圾分类回收箱,如图2。但调研发现这种类型的垃圾桶分布很少。
三是保洁等人员的二次分拣对生活垃圾分类有助推作用。如:拾荒人员从垃圾桶或果屑箱内将可回收物拣出,又如小区保洁人员在清理垃圾时会自发地拣出垃圾桶内混杂的可回收物;将混杂回收的再生资源再按金属、玻璃、塑料、橡胶、纸类等细类拣出分类,甚至回收加工企业还会按金属类型、塑料原料类型等进行更细致的分类。
图1 分类垃圾桶(2018年8月7日摄于
图2 四类垃圾分类桶
1.2.2 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了解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做法和看法
一是部分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及奖励政策。如锦江区翡翠城小区内摆放可回收垃圾箱,里面的垃圾袋里分别装着空饮料瓶、废旧报纸等可回收垃圾,每个垃圾袋上都贴有一个二维码,二维码从物业管理处领取,回收企业按照可回收垃圾的总量进行积分,市民可用积分兑换生活日用品。
二是市民对成都市分类宣传教育的认知。大部分受访居民虽然听说过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对宣传教育推广力度及效果并不认可。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宣传工作主要由各区城管部门和物业公司开展。以印发宣传资料、设置宣传栏、宣传海报等宣传方式为主(图3)。各区宣传的内容以简单分类为主,对于分类的必要性和分类的好处等方面宣传不多。市民认为宣传活动缺乏互动,效果不明显。
图3 部分小区的宣传展板
三是从政策建设角度看,虽然从政府网站上能零星找到各区出台的垃圾分类实施意见,但居民对具体的规定和做法并不了解,参与不足。
四是从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来看,年龄在40岁以上的市民环保意识更强烈,他们更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也有更强烈的参与意愿。
从资料查阅及实地调研,了解到成都没有一个从全市范围内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完整体系。部分居民和相关部门具有垃圾分类意识,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如设施设备欠缺、资金投入不够等,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临时性问题,不具有长效性和系统性。如:中心城区2011年开始垃圾分类试点,但还停留在试点阶段,缺乏进一步推广。截至2016年底,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的物管小区、非物管小区和城市综合体覆盖率仅为10%左右。笔者在部分小区看到了生活垃圾分类公示牌及对应的奖励政策,如图4所示。公示牌上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可回收部分贴上二维码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内即可得到相应奖励。但与之相配套的垃圾桶却是四个完全不分类别的大桶,不仅分类粗略,只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而且流于形式。投入的钱没起作用,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浪费。
2.2.1 生活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配备不足
目前,成都市虽然有较完整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但再生资源社区回收网点数量少,沙发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大件垃圾回收网络不健全,居民交售可回收物并不方便。同时,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信息化程度低,笔者在垃圾桶及垃圾运输环节都没有观察到带有定位装置的设备,因此,基础数据缺失、分类处置效率低下。
图4 垃圾分类奖励政策及配套的垃圾桶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青羊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区主要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但实地考察看到:大部分地区的垃圾桶设置如图5所示,也就是说,并没有按照上述四类垃圾分设垃圾桶。
图5 街边垃圾桶 (2018年8月3日摄于武侯区郭家桥北街)
2.2.2 参与生活垃圾细分的市民和单位数量不多
资料查阅了解到成都市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中的中心城区主要是指成华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外和高新区,郊区(县、市)主要指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龙泉驿区、新津县、蒲江县、大邑县、金堂县、郫县、双流县、邛崃市、崇州市、彭州市和都江堰市。
到2017年底,成都市常驻人口1604.4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35.33万人。由于没有查阅到成都市2017年户籍人口总户数,如果按统计局2014年的数据平均每户2.59人来进行估算的话,2017年底应该有5541814
表1 成都市2018年上半年生活垃圾分类基本信息
数据来源: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成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网站 http://www.cdcg.gov.cn/cdscgw/c100422/zt_jgdj.shtml
户,即使放开二孩政策后户均人口有增加,总户数也很可能不少于500万户。如表1所示,2017年12月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户数只有1216931户,也就是只占总户数的24%左右。开展垃圾分类投放的居民小区、机关团体等单位个数也不多。
从查阅资料看,成都市的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中,分类试点宣传工作力度不足,大部分试点小区以海报、公告等宣传为主,效果不好,难以引起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共识。各区分类投放缺乏专业指导和培训,居民正确投放率低。
从调研情况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和街道配备的垃圾桶如图6,分类过于简单。
图6 单位公共区域的垃圾桶
许多单位的宿舍楼和居民小区甚至直接用一个大垃圾桶装了所有的生活垃圾,如图6。生活垃圾的分类应该在源头,在家庭、宾馆、餐饮企业、机关单位等垃圾产生的源头就要做好分类,但调研发现,大街上的垃圾桶(图5)设置好于许多单位的宿舍楼(图7)。
一是需要制定强制性的措施来保证垃圾分类的执行。对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投放执行强制性的分类和实施办法,违规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二是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建立激励制度,引导群众分类投放生活垃圾,推动分类积分兑换体系建设,对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活动表现杰出的单位、家庭及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图7 某单位住宿楼前的垃圾桶
一是要完善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设备,如转运站分类设施、社区回收网点设施、超市回收点设施、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收运处置设施等。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信息化平台和生活垃圾溯源跟踪平台。
二是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及减量排放工作。改变目前很多地方仅摆放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箱,垃圾仍然混合袋装投放的状况;鼓励市民分类并定时定点投放。设立社区可回收垃圾,尤其是大型家具家电回收的便民服务电话,引导市民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定时、定点、定种类专项投放可循环利用的垃圾。机关、事业单位率先推行绿色办公,电脑、空调、水资源等尽量做到节能、合理化使用。
一是大力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提升全民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从娃娃抓起,垃圾分类宣传进幼儿园、进学校、进课堂,加强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多渠道、多手段开展社会宣传动员,提高市民参与度。
二是建立志愿者队伍,开展垃圾活动宣传与引导活动进单位、进社区、进院落、进家庭等系列活动,利用社区、物管等机构参与垃圾分类的指导、管理。
三是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的重大意义和典型案例,引导文明、健康、绿色生活方式。将垃圾分类知识、流程等内容制成卡片或日历等、分发给居民。
四是加强对宾馆、饭店、农家乐、高校、中小学负责人的培训,让生活垃圾分类成为企业、学校等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
垃圾分类处置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细微处入手,不贪多求大,制定和落实好具体工作和措施。如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