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2019年是个好年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实现。而中国企业也站在了“奋斗新时代”的高起点。
2019年对于楼市而言仍是调控年。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其中针对房地产的内容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提供“美好生活”的房地产企业在2019年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3月财报季集中发布过后,《新民周刊》选取了其中一家作为解剖样本——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非典型”房企,阳光城从2012年的20亿元,到2015年的200亿元,再到2018年的1600亿元,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据悉,阳光城将2019年销售目标锁定在1800亿元,并提出坚持聚焦一二线城市、刚需改善产品的总体策略,同时进一步深化区域和城市布局。《新民周刊》在2019年的这个春天走进阳光城,希望挖掘出这家企业高速发展背后的原动力。
想要了解阳光城如何成为今天的地产千亿房企,就要探寻它最初的样子,因为一家企业的基因,往往在成立之初就已确定。
在2012年把公司管理總部从福州搬到上海之前,阳光城在中国地产界并不起眼,而它已经在福建区域深耕了17年。
如果有一部中国企业编年史,那么1995年这一年份最浓墨重彩的是互联网大佬的创业故事——31岁的大学外语教师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24岁的丁磊从宁波电信辞职跑到广州一家美国数据库软件公司做技术支持工程,32岁的张树新与丈夫姜作贤创立了瀛海威公司。
其实,1995年对于中国地产界而言也很重要——这一年,27岁的林腾蛟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在福州投资创办了福建阳光集团,第一个项目就是创建了阳光假日大酒店。
有关林腾蛟的家庭情况并没有太多公开资料,作为“改革开放40年40位福建最有影响力企业家”的候选人,难得接受专访的林腾蛟才在2018年透露了一些自己的信息——他并非早年外界猜测的那样出生寒门,从出生那天起就有家族事业在等着他继承。而他却选择了回国,白手起家。为什么要这样?原来,著名爱国华侨、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是林腾蛟崇敬的偶像。15岁那年(1983年),林腾蛟就立志要做像“陈嘉庚一样成功的中国人”。
因为怀揣这样一个远大梦想,林腾蛟1995年回国创业,地产只是他的实业之一,他还涉足教育和科技等诸多业务。可能一开始就“不专注”做地产的缘故,这也为他今后充分授权给职业经理人埋下了伏笔。殊不知,这样“懂得放手”的企业家精神,让阳光城在不同时期选择了最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领跑”。
当然,在把地产业务完全交给职业经理人之前,阳光城经过了17年的“蓄力长跑”,这一过程看似积累缓慢,其实是为后来几年的突然加速做好充分准备。
阳光城从2012年的20亿元,到2015年的200亿元,再到2018年的1600亿元,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1996年,林腾蛟在厦门开发了首个项目“阳鸿新城”,还在福州马尾创办了阳光国际学校。此后,林腾蛟探索出一条复合地产的开发之路——1997年,他在福州市中心开发了地产与教育相结合的阳光城小区。这也是“阳光城”的名字由来。
2002年,是林腾蛟回国创业7年后事业的第一次“起飞”——34岁的他成功收购上市公司“石狮新发”,借壳上市,公司后来正式更名为阳光城集团。
在2012年以前,大家对阳光城的印象是一家二三线房企——偏居福建一隅,虽然上市了,但在市场上名声并不大。
其实在2012年把总部从福州迁到上海以前,阳光城已经成功把业务触角伸向全国,上海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阳光城启动全国扩张战略,创建了酒店与地产嫁接的上海天骄大厦。
虽然阳光城“小步慢跑”稳扎稳打,但一向佛系的林腾蛟在2年后叩响了发令枪——2006年元旦,38岁的林腾蛟召开马堡战略研讨会,提出“聚焦地产”的决策。“我们希望能顺应环境、积累财富,以便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公益事业作贡献。在这个会上,我们豪迈地提出了2010年地产板块销售达100亿元的目标,而当时销售规模不过2亿。可是到了2010年,销售额只达成40亿元。有人看笑话,但我很坦然,因为组织的进步是明显的。”林腾蛟说。
阳光城集团助理总裁兼营销管理中心总经理陈友锦,就是在2007年的时候因为在乙方的表现十分出色,而直接被阳光城这个甲方“挖”来的。他对《新民周刊》回忆说,那时的阳光城在福州做的豪宅很有名,而当时福州的地产项目,占到了阳光城地产项目的大多数。十几年来,福州公司的占比不断下降,从70%到50%,再到如今的百分之十几。“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分母不断在做大。”陈友锦说。
阳光城创始人林腾蛟。
陈友锦表示,他进入阳光城的时候,发现这里是难得的“职业化程度那么高的公司”,而且阳光城鼓励员工“直言不讳”,这也让所有人做起事来更加简单、高效。
2011年,在上海财大毕业的福州人徐慜婧也加入了阳光城。如今是董事会秘书的她,对《新民周刊》表示,阳光城从2012年开始全国化布局,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家比较有实力的房企。
2012年,是阳光城第二次“起飞”的年份——这一年2月,林腾蛟挖来陈凯,并把阳光城总部搬到了上海。
比林腾蛟小一岁的陈凯,是一位履历光鲜的地产明星职业经理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的陈凯,地产生涯以华润置地为起点,“辗转”于龙湖、复星等多家房企,对战略布局与梳理公司体系尤为见长。
为什么要把总部搬到上海? 徐慜婧透露,因为上海是金融和人才的高地。
“迁都”上海的阳光城,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销售规模从2012年的20亿元迅速增长至2015年的200亿元,三年时间增长近10倍,位列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第29名,成功让阳光城跻身并领跑房企第二梯队。
2015年9月,陽光城制定了“181”目标,即2020年地产板块实现1000亿元产值,而这一目标在2018年就提前实现了。陈凯之后的阳光城,先是由张海民接手2年,然后又交到了朱荣斌的手上。这两人也都是金牌职业经理人,虽然管理风格迥异,但都适合当时的阳光城,可见林腾蛟的选人眼光。
2017年5月,原碧桂园首席财务官吴建斌加盟了阳光城,任职执行副总裁,分管财务、融资和证券等事务。两个月后,林腾蛟又从碧桂园挖来一名大将——原碧桂园联席总裁朱荣斌来担任阳光城集团执行董事长兼总裁。
阳光城不仅欢迎高级职业经理人,也在内部培养自己的梯队人才,这就是“光合工程”。
朱荣斌是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硕士毕业,可能是所有阳光城中最懂建筑的一个高级职业经理人。因此,如今的阳光城更注重产品本身,这也就有了“绿色智慧家”的诞生。
朱荣斌刚来阳光城,就定下这样的战略目标:规模上台阶,品质树标杆。他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沉下心来打磨更好的产品,尤其是在提倡“美好生活”的今天,让老百姓住进绿色、安心的房子,是地产人的首要任务。
朱荣斌说,2017年刚进入阳光城就一直思考如何在产品上做出创新,为此已经筹备了一年,终于在阳光城破千亿之后,2018年推出了“绿色智慧家”这一革新意义产品。
对于产品,他有着一股执拗劲。在2018年12月阳光城举办的“绿色智慧 共赢未来”的合作伙伴大会暨品质战略行动计划上,朱荣斌坦言:“不瞒大家,我自己有鼻炎,对空气质量特别敏感。2002年首次置业,也没条件,装修家具都很简单;2006年再度置业的时候,四年前的家具虽然与新房不协调,但考虑到孩子年纪小,为了避免家具对室内空气的影响,一直没有更换。如今这套房子已经装修了12年,家具使用了16年。今年在考虑是否重新装修,家里展开了大讨论,最后决定放弃,怕二次污染,宁可居住在没有污染的旧居中。这是我家人对居住的基本诉求。”
阳光城高管团队—— 从左到右依次是董秘徐慜婧、副总裁徐爱国、执行副总裁阚乃桂、执行董事长兼总裁朱荣斌、执行副总裁吴建斌、CFO 陈霓、助理总裁陈友锦。
这些身边活生生的例子,让朱荣斌下定决心要推进这件事。“客户住不到好房子应该找谁?我认为就该找开发商,而不是材料商。这是刚需,行业内没人做,我们就要去做,还要积极推进整个行业都去做。”
在此前阳光城推出的绿色智慧家白皮书上,朱荣斌亲自为这篇文章写序,提到他从业20多年来遇到的一些困惑,比如开发商着力于外立面的高端大气和室内装修的奢华堆砌,房价走高的同时,奢靡之风盛行,但在他的观念中,高端奢华的产品不等于好产品,住宅要回归居住本质。
“公司规模做大了之后,后面比拼的是公司质量谁更强。”朱荣斌坦承,“绿色智慧家”产品成本肯定会高出一些。“现在就是看谁能抢得先机,我判断,未来两年内还会有企业跟进,但阳光城是第一个去做的,会抢得更多市场份额。我们将来所有的精装产品都上,不是仅仅放在高端产品系列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客户单独装修成“绿色智慧家”标准,需要的成本远远高于交给开发商来做。因此,从长远来看,越来越多的客户愿意为“绿色智慧家”买单,也逐步提升阳光城与周边项目的价格差。
为此,阳光城专门建立了健康住宅的绿色材料体系,花了大力气,把所有的材料送到清华大学可持续住区研究中心检测。也就是说,只有符合条件的材料才能进入阳光城的材料库,而这些才有资格用到未来绿色智慧家的精装修房屋中。
而且,工程施工也会影响房屋的环保标准,如何包边、孔是否用凝脂封住……阳光城的要求是最后复检所有“绿色智慧家”的房屋,确保交房的时候就适合入住,而不是要等几个月散味道。
绍兴阳光城檀院。
据悉,2019年符合“绿色智慧家”的样板间就会诞生,而大规模交房则在2020年。
朱荣斌在“绿色智慧家”方面大展身手之际,林腾蛟对于公司愈来愈“无为而治”——他每天坚持5点起床,在同事群里分享庄子和阳明心学,然后锻炼身体,51岁的他平板支撑12分钟不在话下。
而阳光城不仅欢迎高级职业经理人,也在内部培养自己的梯队人才,这就是“光合工程”。
光合工程是阳光城集团打造的关键人才发展体系。通过光(情怀)、水(业务)、土壤(敬业)三个输入,以人才盘点、人人为师、橙知学堂为三大支撑,培养光之子(源起阳光的未来中层部队)、光之翼(外招内融的高潜人才)、光之耀(具有阳光烙印的中层管理者)、光之辉(具备合伙人精神的高层管理者)四类人才,输出能量(培训认证)、氧气(文化认证)实现人才培育体系化运作,持续输出专业型精英人才。
顺势谋发展,逆势练内功,“光合工程”从战略高度对人才进行系统性培养和发展,必将助力阳光城在房地产行业下半场的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持续而高质量的增长。
至少从目前的业绩来看,“光合工程”初见成效——阳光城4月25日发布公告称,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08亿元,同比增长39.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79亿元,同比增长37.15%。
而根据阳光城2018年的财报数据,公司2018年全口径销售金额为1628.56亿元,权益销售金额为1183.25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564.7亿元,净利润39.0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销售门槛,阳光城算是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较为出色的成绩单。
其实阳光城的成功秘笈,林腾蛟早就公告天下——4月12日,他在阳光城的上海总部大厦表示,阳光发展到今天,除了战略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道路、制度、文化、流程等。所以,在增强文化价值观驱动力的同时,必须持续学习先进的现代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组织能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到达梦想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