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崇明湿地。让上海人心旷神怡的所在。
湿地,望字生义,予人“湿润之地”的印象。其要素,实质正蕴含了“水”和“土”的概念——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湿地”这个名词的由来,是于无形中采撷借用了大自然的生动灵气,将所有那些鱼戏江河、草长鸟飞的清丽画面,深深倒映在观者的心湖,吹动层层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涟漪。
而就在今年春风不远的时节,申城公布了第一批13处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宝山陈行-宝钢水库湿地、崇明北湖湿地、崇明长江口中华鲟湿地、崇明东风西沙水库湿地、崇明东平森林公园湿地、崇明东滩湿地、崇明青草沙水库湿地、崇明西沙湿地、奉贤海湾森林公园湿地、金山三岛湿地、浦东九段沙湿地、青浦淀山湖湿地、青浦金泽水库湿地。这13处“报了上海户口”的重要湿地,总面积121309.6公顷,囊括库塘、河口水域、潮间盐水沼泽、岩石海岸、永久性淡水湖等类型。
巧的是,去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恰为“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前看来,城市化仍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有研究表明,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都将居住于或大或小的城市之中。伴随着统计数据的急剧增长,作为“城市之肾”的湿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伴随着统计数据的急剧增长,作为“城市之肾”的湿地,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或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地位。
所以,认真地讲述湿地的故事,探讨湿地的内涵,其实能够为“上海宁”、中国人,乃至蓝色星球上其他的朋友们,提供一种关于如何守护故乡、缔造优美明天的全新视角。
既然要聊湿地,那么必先得分析透彻。第一个问题,且让我们厘清:所谓湿地,究竟有没有一个相对最准确的定义?
杨永兴教授,从事湿地研究38年,是中国第一位湿地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湿地研究中心)与博士后(美国杜克大学湿地研究中心,导师为国际湿地科学家协会前主席、杜克大学湿地研究中心主任Curtis Richardson教授),也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首任系主任;曾任上海市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水利学会滩涂与湿地委员会理事;曾因在中国沼泽湿地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1992年中国首届青年地理科技奖;曾被遴选为第六届国际湿地大会-湿地发育与演化会议(加拿大魁北克市举办)主席……一连串紧密联系“湿地”关键词的闪亮头衔,使他理所当然地被媒体封为“中国湿地第一人”。而根据杨教授多年来专业研究的认识,湿地的科学定义,应该表述如下:
“湿地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陸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具有3个突出特征:地表长期或季节性处在过湿或积水状态。地表生长有湿生、沼生、浅水生植物(包括部分喜湿盐生植物),生产力较高,生活着湿生、沼生、浅水生动物和适应该特殊环境的微生物类群。发育水成或半水成土壤,潜育化过程明显。”
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共认定国际重要湿地57处。全国共建立湿地公园1699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898处。全国共建立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602处。可以说,中国亦是“湿地的中国”,进一步深入了解湿地的作用,珍惜湿地的价值,应该被尽早地提上议事日程,慎重对待。
湿地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态安全,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杨教授指出,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环境功能,可大致归纳为:
一是调节气候。主要表现在调节气温、湿度与降水方面。城市湿地可以减小城市热岛效应,有助于降低由热岛效应引发的突发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健康的安全卫士。
二是提供水源。水是湿地生存的基础,湿地是水的载体,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储存库,人类生产和生活用水除少数来自地下水源外,绝大多数来源于湿地。长江、黄河等许多河流,都发源于湿地。
三是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天然储水系统,可调节径流、均化水位和控制洪水,对区域防洪、抗旱和减灾,维持区域水平衡举足轻重。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区域,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度分配不均,容易发生洪灾与涝灾。但,通过湿地的调节作用,不仅可以避免发生洪灾,同时又能保证在枯水期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稳定的水源供给。
四是补充地下水。湿地可以通过渗透作用补给地下水,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至关重要。且其既涵养了地下水,确保地下水水资源供应;还可以避免因缺少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避免危及人们的生活。
湿地得天独厚的物理、生物等性能,使之除了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更为人类提供了丰裕充沛的可利用资源,润物无声,泽被后世。
五是保护堤岸。湿地中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共同特点是根系密集而发达,能有效固定湿地土壤与其下覆的沉积物,防止水土流失,抵御河水、湖水与海浪对堤岸的冲击与侵蚀,为附近人类活动张开屏障。
六是防止海水入侵。滨海各类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的湿地植被也有助于阻碍潮水流入陆地。如果排干、疏干湿地或过多抽取湿地地下水,破坏湿地植被,淡水流量就会减少,海水便“趁机”大量入侵了。
杨永兴教授曾带领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研究上海九段沙湿地退化过程与机理。
七是去除环境污染物。湿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自净能力最强。湿地地区地势低平,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污染物质的流水经过,大幅度减慢的流速,利于污染物质的沉淀、吸收、降解与去除。此外,诸如芦苇、凤眼莲、香蒲等湿地植物,都是效率颇高的去污能手。实际上,湿地科学家已开始设计、建设各种类型的人工湿地,专门解决污(废)水问题——人工湿地技术,成为了21世纪污水处理的新工艺。
八是保留营养物质。湿地发育地势低洼的地段,易汇聚地表径流。携带地表土壤营养物质的地表径流多汇聚到湿地内,其中所含的地表物质营养成分,被湿地植被吸收,积累在湿地地表之中,使下游水源被净化的同时,农作物也得到滋养。
九是维持生物多样性。湿地仅占地球表面面积的6%,却为世界上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据初步统计,我国记录到的湿地植物有2760余种,其中濒危高等植物约100种;湿地动物约1500种(不含昆虫和其它无脊椎动物),水鸟(即湿地鸟类)大约300余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33种,其中好些还是“国产特有种”。此外,我国位于澳大利亚-东亚、印度-中亚迁徙水禽飞行路线中,每年有200种、数百万只迁徙水禽前往停歇、繁殖;有的中国湿地,更是世界某些鸟类越冬/迁徙唯一必经之地,如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占世界种群总数的95%以上,白枕鹤占世界60%,天鹅占世界50%。
杨永兴教授27 次深入红军25000 里长征走过的草地无人区,从事湿地退化研究。图为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系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有商品价值的物种均具不容忽视的意义。湿地的野生物种,可为改善经济物种提供基因材料,袁隆平教授即通过湿地野生稻雜交培养出了高产、优质的水稻新品种——“籼型杂交水稻”。
十是减缓全球变暖。全球气温升高的主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多。湿地虽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但湿地中的微生物处于厌氧环境下,活性相对较弱,故植物残体分解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十分缓慢,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湿地土壤和堆积形成的泥炭层,起到了固定碳的作用。如果湿地遭到破坏,固碳功能减弱,其将由“碳汇”变成“碳源”,“后果很严重”。
湿地得天独厚的物理、生物等性能,使之除了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天堂,更为人类提供了丰裕充沛的可利用资源,润物无声,泽被后世。虾、蟹、贝、藻;莲、藕、菱、芡;芦苇、毛果苔草、笃斯越桔、狭叶杜香;赤杨、落叶松、泥炭藓、金发藓……只消展开一趟发现湿地之旅,我们不难总结出,那些美如传说的鱼米之乡的孕育、诞生、演变,完全得益于奇妙自然、潮湿地气的造化之功。而千百年来对湿地动植物的利用、开发,间接带动了农副业、加工业的发展。倘若上升到教育科研范畴讨论,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正仿佛一位最负责、最细致的管理员,储藏了自然环境嬗变的海量档案,留待专家学者研究——譬如,若干泥炭沼泽湿地,忠实记录下古气候、古植被、古水文与古环境的详细变化过程;若干保留珍贵文化遗址的湿地,让寻幽探奇的心境,徒增几分为神秘感与敬畏感所支配的激情……
“另外,拥有开阔水域的湿地,便于航运。沿海沿江地区以及湖泊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主要依赖丰富的湿地资源,像长江口湿地航运,就为当地民众旅游观光与娱乐又加了一把劲。而在河流入海口发育或某些淤积型海岸发育的湿地,通过促进泥沙淤积过程,能够成陆造地。其过程一方面不断扩大湿地面积,等于提高能级;另一方面为城市发展供给了稀缺的土地资源。世界大河河口湿地都具有强大的造地功能,如上海长江河口湿地,年年‘扩张不停。”杨永兴教授补充道。
没错,身为国际化特大型都市的魔都,迷离起来,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拍千百部赛博朋克电影不在话下;可它“小清新”起来,亦令你意想不到,心醉神驰。其地处长江入海口,堪称建立在湿地之上——“上海滩”的叫法,就好像是一份源远流长的、有说服力的证明。事实上,第一批13处市级重要湿地名录的公布,不过是个开始;阿拉大上海的湿地“版图”,与日俱增,与时俱进,将纳入更多钟灵毓秀的“合伙人”。
杨教授表示,“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而三角洲历史上就曾经是湿地广泛发育的地方。”他认为,上海市湿地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于湿地形成、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好,尤其是河口湿地发育条件特别好,三角洲低平的地貌为湿地发育提供了空间条件。其次,水陆交错带是湿地发育的天然水文条件场所。再次,长江携带的泥沙为湿地发育提供物质基础。最后,温暖湿润的气候,满足了湿地发育的光照与水热条件。“上海湿地的特色,在于我们属于发育典型的河口湿地类型,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很有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人是审美的动物。当代生态城市里湿地之养人处,不独体现在其强大的、难以替代的“功能性”上,也体现在其极具“美学价值”的别样风韵上。
1990年,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在美国的伯克利召开。大会对“生态城市”达成了一个共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统一。如今,“生态城市”的理念,已渐渐扎根在上海人的心底。魔都并非灰蒙蒙的钢筋森林,它临江而兴,骨子里当依旧是那个本埠居民赖之以生的湿润家园。在杨教授眼中,湿地与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也是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步伐的主要推动因素。“一般规律,世界上繁华的城市,其实大多分布在湿地附近。湿地的水资源、土壤资源、动植物资源、建筑材料资源等,都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生存资源不愁,生活成本低,生活质量有保障,先人逐丰美水草而居,可见湿地对人类聚集向有吸引力。当城市生活最大程度地融合自然湿地的恩赐,城市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就更加行之有方、更加令人期待了。”
杨教授特意提醒到,很多人以为“城市绿化率越高,城市越生态”,这是一个误区,生态城市不能简单与“搞绿化”划上等号。“生态城市建设,一定要按照生态学原理,确保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研究表明,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最有价值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价值大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绿化如果增加湿地绿化形式,总体效果将远超单纯的草坪与森林绿化。所以,升级城市湿地保护、强化城市湿地能效,是构建生态城市最要紧的举措。”
值得一提的一点是,人是审美的动物。当代生态城市里湿地之养人处,不独体现在其强大的、难以替代的“功能性”上,也体现在其极具“美学价值”的别样风韵上。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不知名的花卉色泽秾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香味;飞鸟来去,呼朋唤友,鸣声悦耳;流水淙淙,清澄甘冽,又好似轻轻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藏身于大都会里的湿地野趣,隔绝尘嚣,抚慰疲倦,无限拉近了当地居民与理想桃源之间的距离,从而也可以说是实现了某种终极之梦。
当下,湿地业已成为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与迷人景观,城市设计师们依山就势,傍江引水,信奉“与自然共处融洽”的准则,希冀打造真正圆满如意的归宿。总而言之,从崇明东滩到青浦淀山湖,从金山三岛到浦东九段沙,从西溪到洱海,从洞庭到鄱阳,从黄河到辽河,从香港米埔湿地公园到佛罗里达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数不胜数的湿地景区,实则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风光秀丽,乃有所思。“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久前,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讲话上强调,“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他亦于今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文,着重概括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護生态环境。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中华鲟保护等情况资源监测。
对习近平多次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永兴教授由衷赞同。在他看来,今次上海公布第一批13处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就能够说明政府对生态文明重要性、对总书记讲话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上海公布了名录,将重要湿地保护好,让湿地发挥其大有可观的作用,这是市政府落实习主席‘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指示的具体行动,是‘两山论理念深入人心的具体表现。也是落实1999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实现上海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意义深远。”
而展望下一步,就上海如何“做好湿地文章”,杨教授告诉《新民周刊》:“上海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土地资源奇缺,对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压力很大,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形势十分严峻。加强湿地科学管理,保持湿地的生态特征,提高湿地质量,强化湿地的生态与环境功能,成功恢复退化湿地,重建消亡湿地等,是上海市政府今后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狠下力气。”
他有六点建议。其一,湿地资源详细调查。查清现有的湿地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与质量。对全部湿地进行统一编目。建立完善的湿地资源数据库,可以动态查询。
其二,湿地科学有效管理,借鉴河长制的经验,建立“湿长制”,让各级政府的领导成为“湿地”保护与退化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保护目标与考核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的恢复与重建。
其三,湿地退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在查明湿地退化过程与机理的基础上,才能科学有效地恢复退化湿地与重建消亡湿地。盲目地开展退化湿地恢复工作,在破坏性的恢复措施下,会事与愿违,加剧进一步退化,务必杜绝这种情况。
其四,上海第一批公布的13处市级重要湿地名录,也有一些缺憾。名录中湿地类型不够全面,缺乏淡水沼泽湿地。淡水沼泽湿地是湿地家族中重要的湿地类型,而上海本来育有很多淡水沼泽湿地,如新江湾城湿地等,可惜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被人为破坏了,现在淡水沼泽湿地残存面积越来越小,类型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上海亟待开展淡水沼泽湿地保护与退化淡水沼泽湿地恢复与重建工作,“抢救”行动越快越好。如果我们能先把一块面积虽小、价值却宝贵的淡水沼泽湿地列入市级重要湿地名录,将是一种诚恳有力的态度。
其五,政府设立专项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研究经费资金。长期立项支持与资助创新性的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恢复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研究。
其六,建立专业型湿地专家数据库,严格甄选上海湿地专家。必须是浸淫在湿地研究领域,在湿地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上具有很高造诣的、真正的湿地专家入选该数据库。即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也许,关于“在城市应当怎样生活”“生态城市面貌应当如何”的争论,从大约6000多年前,两河流域出现第一座城市以来,就已然拉开了序幕。并且,这场没有硝烟的无形战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一直在蔓延。
拥有人口稠密的中心街区、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无微不至的公共服务设施就够了吗?摩天大楼让我们手可摘星辰,信息革命让我们的身躯和头脑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解放(又或者是束缚),够了吗?人类对于自身劳作、休憩之所,对于生活其间的、熙熙攘攘的城市,到底有没有更多的选择?
今天的城市,为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付出过代价;故而,在规划家乡的明天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吸取曾经的经验教训,不能不憧憬兼得“楼是高的、车是快的”,“草是绿的、水是清的”。固守与改变,水泥与“水、泥”,发展与生态,是“现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当我们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至少希望这不再是什么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希望这应该是平衡的、协和的、持久的;希望金山银山尊重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上海湿地图鉴,正在努力描绘如是一个“生态城市”的未来。它也似乎是在做出承诺,激烈运动的城市与安逸放松的故土,并无太大的冲突。记忆中旧有生活形态最使人依恋的那部分,我们尚没有失去;甚至,一场生态环境的文艺复兴,终将汇成势不可挡的新浪潮。